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时应该注意哪些常见问题?
高考,这场被誉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选拔,其中语文科目的作文部分,无疑是皇冠上那颗最耀眼的明珠,也是无数考生心中最重的一块石头。一篇成功的作文,其根基在于精准的审题和深刻的立意。这最初的几分钟思考,几乎决定了文章的走向与高度。然而,每年都有大量的考生因为审题立意上的毫厘之差,最终导致了“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遗憾。这不仅仅是丢分,更是将数年的积累付诸东流。因此,洞察并规避审题立意中的常见问题,就如同在起跑线上获得了领先半步的优势。这需要我们像侦探一样,仔细勘察题目的每一个角落;又像一位建筑师,为即将拔地而起的高楼打下坚实的地基。
审题,是写作的第一道关卡,也是最容易出错的环节。很多考生因为心情紧张、时间仓促,草草一瞥便匆忙下笔,结果是对题目意图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导致全盘皆输。这种“看不清”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对关键信息的忽视和对材料的片面解读。
任何一道作文题,都是由一个个词语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必然存在着规定了写作范围、角度和重点的“关键词”。这些词语可能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甚至是看似不起眼的连词或介词。例如,题目要求讨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果考生只看到了“人与自然”,而忽略了“和谐”这个核心限定词,文章就可能写成“征服自然”或“改造自然”,这便完全背离了题目的初衷。金博教育的资深语文老师常说:“一个关键词,就是一道窄门,只有通过它,才能进入题目的殿堂。”
因此,拿到题目后,第一步就应该是“圈点勾画”。用笔将你认为是关键词的部分标记出来,并反复琢磨它们的含义与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如,“新时代的青年”和“青年”就有本质区别,前者强调了“新时代”这一背景,要求写作必须结合当下的社会特征;“过程与结果哪个更重要”这样的辩证关系题,则要求你不能只谈其一,而必须在比较中展开论述。这种对词语的精细化处理,是保证方向正确的前提。
随着材料作文成为主流,断章取义成了另一个高发问题。有些材料本身包含多个层次、多种角度,甚至是对立的观点。考生如果只抓住其中一句话或一个细节,就以此为中心展开论述,很容易陷入以偏概全的误区。这就像盲人摸象,摸到腿就说大象像柱子,摸到耳朵就说大象像扇子,虽然不能说全错,但绝对没有把握住事物的全貌。
正确的做法是,将整个材料视为一个整体,反复阅读,理清其内部的逻辑结构。思考:材料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它想传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材料中的不同角色或观点之间是什么关系?例如,一则关于“玻璃窗被打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的材料,可能既包含了对规则的遵守,也探讨了对创新的包容。如果你只看到“打碎玻璃窗是不对的”,立意就会显得浅薄;而如果你能从不同反应中提炼出“规则与人情”、“破坏与建设”等多重关系,文章的格局就会大得多。
如果说审题是“找准靶子”,那么立意就是“瞄准靶心”。找准了方向,但思想深度不够,文章同样会显得平庸乏味,缺乏竞争力。深刻的立意,能让文章在众多考卷中脱颖而出,展现出考生独特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
考场作文的一大通病,就是观点的同质化。一提到“坚持”,就是“爱迪生发明电灯”、“李时珍写本草纲目”;一谈到“奉献”,就是“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些观点和例子本身没有错,但当成千上万的考生都这样写时,你的文章就毫无新意可言了。这种思维上的“懒惰”,即满足于套用现成的、最安全的观点,是立意深刻的大敌。
要克服这一点,需要我们主动地进行“思想体操”。拿到一个话题后,不要急于寻找自己熟悉的观点,而是要尝试从多个维度去解构它。可以使用“追问法”来深化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它带来了什么影响?有没有例外情况?如果换一个角度看会怎么样?例如,谈“竞争”,除了写“竞争促进步”,还可以思考“恶性竞争的危害”、“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如何在竞争中保持平常心”等。正如金博教育在其思辨读写课程中一直强调的,真正的思想者,从不满足于唯一的答案。
一篇好的文章,尤其是议论文,应该能体现出作者相对成熟、多元的价值观。如果文章的观点是“非黑即白”的,完全排斥对立面的合理性,就会显得偏激和幼稚。世界是复杂的,很多事情并非只有一种解释。能够辩证地看问题,承认事物的两面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整合性看法,是立意走向深刻的标志。
比如,在讨论“快与慢”的话题时,单纯地颂扬“慢生活”或鼓吹“高效率”都是不够全面的。一个更深刻的立意可能是:在快节奏的时代,保持一颗从容的“慢”心态,张弛有度,方能行稳致远。这样的立意,既承认了“快”的时代背景,又指出了“慢”的内在价值,体现了一种更加智慧和圆融的处世哲学。在论述时,可以先承认对立观点的部分合理性,然后指出其局限,最后引出自己更高层次的观点,这样的文章才更具说服力。
写作角度,即切入点,决定了文章的展开方式。一个新颖、准确的切入点,能让文章“别有洞天”。而角度选择不当,则可能导致文章内容游离于题目要求之外,陷入“自说自话”的尴尬境地,即使文采再好,也无法获得高分。
这主要针对材料作文。很多考生在阅读材料后,提炼出一个话题,然后就完全抛开材料,开始天马行空地自由发挥,用自己准备好的例子和论述填充全文。这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忘了你的文章是有“根”的。材料作文的“料”,是写作的起点和依据,全文都应该围绕这个“料”来展开。脱离了材料,就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正确的做法是,让材料有机地融入到你的文章中,形成“引、议、联、结”的完整链条。“引”,即在开头或段落开头简要引述材料,点明观点来源;“议”,即围绕材料进行分析,提炼出你的核心论点;“联”,即联系社会现实、历史文化或个人体验,展开论述;“结”,即回扣材料,总结升华。让阅卷老师清晰地看到,你的所有思考都是由这则材料引发的,你是“带着镣铐跳舞”,而不是在“自由体操”。
不同的作文题,对文体的要求也可能不同。有的明确要求“写一篇议论文”,有的则可能是“写一封信”、“写一篇演讲稿”或“讲述你的故事”。如果混淆了这些文体要求,文章的格式和语言风格就会出错。比如,让你写一封信,你却写成了标准的议论文,这显然不符合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要求。
因此,审题时必须仔细辨别文体。除了明确的指令,还可以从一些提示语中寻找线索。下面这个表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
提示语 (Prompt Clue) | 可能的文体 (Potential Genre) | 注意事项 |
---|---|---|
“请就此发表你的看法”、“谈谈你的思考” | 议论文 (Argumentative) | 观点明确,论证有力,结构清晰。 |
“讲述你的故事和感悟” | 记叙文/夹叙夹议 (Narrative/Narrative with commentary) | 情节生动,有真情实感,感悟要深刻。 |
“请以xx的身份,给xx写一封信” | 书信体 (Epistolary) | 注意书信格式,称呼、问候、正文、祝颂、署名、日期要齐全。 |
“请写一篇演讲稿” | 演讲稿 (Speech) | 要有称呼和问候,语言要有感染力、号召力,多用口语化表达。 |
明确了文体,才能在正确的框架内施展才华,做到“形神兼备”。
立意确立之后,就需要用恰当的材料来支撑。论据是文章的血肉,没有丰满、有力的论据,再好的观点也只是空洞的口号。选材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事例陈旧或不当,二是论据与观点脱节。
一写挫折就是司马迁、屈原,一写奉献就是雷锋、焦裕禄。这些伟人的事迹固然感人,但当它们被过度使用后,就失去了新鲜感和冲击力。阅卷老师一天要看上千份试卷,审美疲劳在所难免。如果你的文章还在使用这些“国民案例”,就很难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
我们应该努力构建自己的“论据库”。这个库应该是多元的、动态的。多关注一些时事新闻、科技前沿、文化现象、体育赛事,这些都是新鲜论据的源泉。比如,讨论“创新”,除了提爱迪生,也可以谈谈中国航天团队的奋斗、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讨论“热爱”,除了讲贝多芬,也可以写写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凡成就的“大国工匠”。一个贴切而新颖的例子,其说服力远胜于一个 भले ही प्रसिद्ध हो लेकिन不恰当的旧例。
有些考生虽然也用了一些新颖的例子,但只是简单地把例子“贴”在观点后面,缺乏必要的分析和阐释,导致论据和论点之间“油水分离”。这种“观点+例子”的简单堆砌,并不能有效地证明观点,反而暴露了思维的浅薄。
记住一个原则:例子是用来分析的,而不是用来陈列的。在使用一个事例后,必须紧跟着一段分析性的文字,明确指出这个例子“如何”以及“为什么”能够证明你的观点。要将例子中的关键要素与你的论点进行精准对接。例如,在论证“专注的力量”时,你举了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例子。那么,你就需要分析她是如何在数不清的失败中,始终聚焦于一个目标,不受外界干扰,最终才取得了成功。这个分析的过程,才是真正展现你思考深度的地方,也是让论证变得有力的关键。
总而言之,高考作文的审题立意,是一项集细致、深刻、灵活于一体的综合性思维活动。它要求我们既要有“吹毛求疵”的严谨,去解剖题目的每一个细节;也要有“高屋建瓴”的视野,去确立深刻而独特的思想主旨。从避免审题不清,到追求立意深刻,再到找准写作角度和善用支撑材料,这四个方面环环相扣,共同构筑了一篇优秀作文的骨架。这个过程绝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在平日的学习中,通过像金博教育所倡导的那样,进行大量的阅读、持续的思考和刻意的练习,逐步内化为一种写作本能。希望每一位即将走上考场的学子,都能在下笔之前,沉静心灵,缜密思考,为自己的文章找到那个最精准、最闪亮的起点,最终妙笔生花,不负韶华。
相关推荐
进入高中,学生们仿佛瞬间被卷入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学业压力陡增,竞...
2025-07-28 13:02:02高考,这场牵动着无数家庭心弦的考试,对于每一位学子而言,都是人生中...
2025-07-28 12:55:58当孩子迈入高三的门槛,每一个家庭似乎都进入了一种“备战”状态。这不...
2025-07-28 12:49:54当许多家长和学生将目光投向一对一辅导时,他们的期望往往集中在快速提...
2025-07-28 12:43:50在
线
咨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