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4000985555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论述类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答题技巧有哪些?

论述类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答题技巧有哪些?

2025-07-28 08:04:40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无论是漫步在知识的殿堂,还是应对各种重要的考试,我们总会遇到两类“拦路虎”:一类是逻辑严密、观点鲜明的论述类文章,另一类则是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非连续性文本。它们就像是阅读理解世界里的两大高手,考验着我们的思辨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如何才能在这两大高手的过招中游刃有余,轻松取胜呢?其实,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庖丁解牛也并非难事。这不仅仅是为了取得好成绩,更是为了培养一种能让我们受益终生的信息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

论述类文本阅读技巧

论述类文本,顾名 思义,就是以议论说理为主要表达方式,旨在阐明观点、辨析事理的文章。它结构严谨,逻辑性强,是我们学和工作中经常接触的文体。想要读懂弄通它,就得像一位侦探,不仅要找到作者的“作案动机”(核心观点),还要理清他的“作案手法”(论证过程)。

把握核心论点

读一篇论述类文章,首先要做的就是揪出它的“灵魂”——中心论点。这通常是作者最想表达、最核心的那个观点。它可能藏在文章的开头,开门见山;也可能隐于文章的结尾,作为总结陈词。寻找它的时候,可以特别留意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比如“总之”、“因此”、“笔者认为”、“在我看来”等等,这些词语后面,往往就跟着作者的“心里话”。

找到了中心论点,就等于拿到了解读全文的钥匙。接下来阅读的每一个段落、每一句分析,都要思考它与中心论点之间的关系。它是如何支撑中心论点的?是为了证明它,还是为了补充它?在金博教育的课堂上,老师们常常将这个过程比作拼图:中心论点是拼图的最终样貌,而每一个分论点和论据,都是一块块独立的拼图。你的任务,就是理解每一块拼图的作用,并将它们正确地拼接起来,最终还原作者完整的思想版图。

梳理文章结构

论述类文章就像一座精心设计的建筑,有其内在的骨架和结构。常见的结构有“总—分—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层层递进的“递进式”结构等。理清文章的结构,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阅读时,可以有意识地勾画出段落之间的过渡句、关联词,它们就像是路标,指引着我们穿行于作者的思想脉络之中。

一个非常实用的小技巧是,在阅读时随手列一个简易的提纲或画一个思维导图。比如,第一段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第二、三段用了哪些例子来证明?第四段是不是从反面进行了补充论证?最后又是如何总结的?通过这种方式,将厚重的文字信息转化为清晰的结构图,文章的“骨架”便一目了然。这样一来,无论题目问的是哪个部分的细节,你都能迅速定位,并结合上下文,做出精准的判断。

辨析论证方法

为了让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作者会运用各种论证方法,比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辨析这些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是深度阅读的关键。举例论证胜在具体真实,道理论证则更具权威性和普遍性,比喻论证能将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而对比论证则通过比较,让事物的优劣、是非更加分明。

当题目问到“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时,我们不仅要能准确说出方法的名称,更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效果。例如,不能简单地回答“运用了举例论证,使文章更具体”,而应该这样说:“此处运用了某某某的事例进行举例论证,真实有力地证明了……(某个分论点),从而使文章的核心观点……更具说服力。”这样的回答,才算是真正理解了论证方法在文中的妙用。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技巧

与论述类文本的“长篇大论”不同,非连续性文本由图表、数据、短句等多种形式构成,信息零散,但直观性强。常见的有统计图、示意图、表格、海报等。阅读这类文本,不能再用从头读到尾的线性思维,而要学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零散的信息中快速定位、整合、分析。

快速定位信息

面对一张复杂的图表,第一步不是急着去看里面的数据,而是先看“三要素”:标题、图例和单位。标题告诉我们这个图表是关于什么的;图例解释了图中不同符号、颜色或线条代表的含义;单位则明确了数据的度量标准(是“个”还是“万元”,是“%”还是“吨”)。这三者是解读图表的基础,忽视了任何一个,都可能导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错误理解。

在金博教育的阅读训练中,老师们会强调“带着问题去读图”的策略。先审清题干,明确题目想问什么——是查找某个特定数据,还是比较不同项目的大小,或是描述某个趋势的变化?然后带着这个明确的目标,像使用GPS导航一样,在图表中迅速找到对应的区域,提取所需信息。这种目标驱动的阅读方式,能大大提高信息检索的效率和准确性。

解读图表语言

每一种图表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擅长表达的内容。我们要学会听懂这些“图表语言”。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归纳:

图表类型 主要功能 解读要点
折线图 (Line Chart) 显示数据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关注线的升降、转折点、斜率
柱状图 (Bar Chart) 比较不同类别数据的多少 关注柱子的高度,进行横向比较
饼图 (Pie Chart) 显示各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 关注扇区的大小,理解构成比例
数据表 (Table) 精确呈现多维度、分类清晰的数据 看清行列标题,准确定位交叉数据

整合多源信息

非连续性文本的考查,往往不是单一图表,而是“图+图”或“图+文”的组合。这就要求我们具备整合多源信息的能力。题目可能会要求你根据图A的数据,去解释图B中出现的现象;或者利用文字材料中的背景信息,来分析图表数据的成因。这时,就需要我们在不同材料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交叉引用和综合分析。

这个过程好比是做一道菜,文字材料可能是“菜谱”,告诉你背景和原理;而各种图表则是你需要处理的“食材”。你的任务就是严格按照菜谱的要求,对各种食材进行筛选、清洗、搭配,最终烹饪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答案大餐”。切忌只看其中一种材料,而忽略了其他材料提供的关键信息,导致对问题的理解出现偏差。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无论是面对逻辑严密的论述类文本,还是形式多样的非连续性文本,其阅读和答题的核心都在于“精准”“整合”。对于论述类文本,我们需要精准把握其核心论点、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并整合这些元素来理解作者的意图。对于非连续性文本,我们则需要精准地从图表中定位信息,并结合多个信息源进行综合解读。

掌握这些技巧,其意义远不止于应对考试。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快速、准确地从复杂的文本和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批判性思考和逻辑判断,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这正是我们强调阅读理解训练的根本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塑造思维。

当然,任何技巧都离不开大量的练习。希望本文提供的策略能为你点亮一盏指路明灯,但真正的“驾驶技术”还需要你在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中去磨练。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像金博教育这样的专业领航员为你提供指导,无疑会让你的成长之路更加高效和顺畅。未来的方向,便是在持续的实践中,将这些技巧内化为自己的阅读习惯,最终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自如地遨游在信息的海洋里。

相关推荐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