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4000985555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中考语文作文拿高分有哪些实用且易学的技巧?

中考语文作文拿高分有哪些实用且易学的技巧?

2025-07-30 00:32:04

中考的考场上,当试卷翻到最后一页,那道占据半壁江山的作文题,总是牵动着无数考生和家长的心。它不仅是分数的“大头”,更是对我们整个初中阶段语文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很多同学常常感到困惑:平时练习写得不少,可分数为什么总是不上不下?其实,想让你的作文在众多考卷中脱颖而出,拿到一个令人心动的高分,并不需要多么深奥的文学天赋,掌握一些实用且易学的技巧,就如同给你的文章装上了“加速器”。这不仅仅是应试,更是学会如何清晰、生动、有力地表达自己的过程。

审题立意:文章的灵魂

吃透题目,绝不跑偏

拿到作文题,千万不要急着动笔。审题,是写作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它就像是航海时的罗盘,决定了你的航向是否正确。如果审题不清,文章写得再华丽,也只能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最终得分惨淡。所以,请务必花上三到五分钟,仔仔细细地阅读题目,把每一个字都“吃透”。

具体怎么做呢?首先,圈出题眼,也就是题目中的关键词。比如题目是《那一次,我长大了》,关键词就是“那一次”和“长大了”。“那一次”意味着你要写一件具体的事,不能泛泛而谈;“长大了”则是文章的主旨,你必须写出自己在那件事中获得的认知、情感或能力的提升与蜕变。在金博教育的语文课上,老师们总是反复强调,审题就是给自己的写作画一个“靶子”,后续所有的思考和文字,都要朝着这个靶心去。只有靶子画准了,后面的努力才不会白费。

立意深刻,追求新意

如果说审题是保证“不跑偏”,那么立意就是决定文章“飞多高”。同样一个题目,为什么有的文章只能得基础分,有的却能拿到高分甚至满分?差距就在于立意的高度和深度。平庸的立意往往是人云亦云,比如写“坚持”就是跑步,写“温暖”就是下雨天妈妈送伞。这些固然没错,但阅卷老师一天要看成百上千份这样的作文,难免会审美疲劳。

想要立意深刻,就要学会“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将一个宏大的主题,通过一个具体而微小的切口来展现。比如写“爱国”,你可以不写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而是写自己参观博物馆时内心的震撼,或是看到中国科技成就时由衷的自豪。同时,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比如写“对手”,除了写竞争,是否也可以写对手带给你的激励与成长,甚至是一种“亦敌亦友”的惺惺相惜?这样独特的视角,会让你的文章瞬间充满新意,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结构布局:文章的骨架

凤头豹尾,引人入胜

一个好的开头,如同“凤头”,要小巧、精致、亮丽,能够瞬间抓住读者的眼球。平铺直叙的开头,如“在我的生活中,发生过很多事……”会显得平淡无奇。不妨试试以下几种方式:

与“凤头”相对应的,是“豹尾”——结尾要有力,干脆利落,发人深省。一个好的结尾,能够总结全文,升华主旨,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可以尝试首尾呼应,让文章结构更加完整;也可以卒章显志,在结尾处用精炼的语言点明中心思想,或者发出号召,引人深思。切忌画蛇添足,或者在结尾重复啰嗦前面的内容。

线索清晰,层次分明

文章的中间部分,是展示内容的主体。想要做到内容充实而不混乱,就必须有一个清晰的结构线索。对于初中生来说,最实用也最容易掌握的结构就是“总—分—总”。开头总起,中间分几个层次来叙述或论证,结尾再总结。这就像一棵大树,有主干,有分叉,有枝叶,显得井井有条。

在记叙文中,可以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者事情发展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情节。在议论文中,则可以采用并列式结构(从不同侧面论证中心论点)或递进式结构(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无论采用哪种结构,段落之间的过渡都至关重要。要善于使用一些过渡词或过渡句,比如“然而”、“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等等,让段落之间的衔接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引导读者顺畅地理解你的思路。

语言表达:文章的血肉

锤炼词句,生动形象

语言是文章的载体,生动优美的语言能让你的文章充满魅力。如何让语言“活”起来?秘诀在于多感官描写动词的活用。不要总是写“我很难过”,试着描绘出你难过时的具体情状:“我的心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攥住了,连呼吸都带着一丝苦涩,眼泪不听话地涌了上来,模糊了整个世界。”这样就把抽象的情感,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体验具体化了。

同时,要学会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是让语言增添文采的“魔法棒”。比如,写湖水,可以说“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也可以说“阳光洒在湖面上,像是揉碎了一湖的金子”。一个恰当的比喻,能让描写的对象瞬间形象起来。排比则能极大地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尤其适合用在议论抒情的段落。

句式多变,富有节奏

一篇好的文章,读起来应该是有节奏感的,如同音乐一般有起有伏。这种节奏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句式的变化。如果通篇都是“主谓宾”结构的简单句,文章就会显得单调乏味。反之,如果全是复杂的长句,又会让人读起来很累。

聪明的做法是长短句结合。在需要详细描绘、深入分析时,可以使用长句,容纳更丰富的信息;在需要表达强烈情感、突出某个观点时,则可以用短句,显得干脆有力。此外,还可以交替使用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等,让文章的语气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的枯燥感,更能调动读者的情绪。

素材积累:文章的底气

留心生活,处处皆文章

很多同学抱怨“没什么可写”,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写作的源泉,就是我们的生活。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个“天成”的基础,就是真实的生活体验。你的喜怒哀乐,你与家人、同学、朋友的互动,你对一草一木、一事一物的观察和感悟,都是独一无二的写作素材。

从今天起,试着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观察一次日出日落,感受光影的变化;用心体会一次父母的唠叨,理解背后的关爱;用心记住一次失败的经历,反思其中的教训。这些亲身的经历和真实的感悟,远比那些编造的、空洞的故事更能打动人。正如金博教育的老师们常说的:“用真情实感写出来的文字,才是有温度、有力量的。”

博览群书,厚积薄发

如果说生活是素材的“源”,那么阅读就是素材的“流”。广泛的阅读,可以极大地拓宽你的眼界,丰富你的思想,为你提供大量的人物事迹、名言警句和哲理感悟。当你读过李白,你笔下的月亮便有了“举杯邀明月”的洒脱;当你读过史铁生,你对生命的理解便多了“残缺与爱情”的深度。

为了让这些宝贵的素材在考场上能信手拈来,建议你准备一个素材本,并进行分类整理。这不仅是简单的摘抄,更是一个内化吸收的过程。你可以用表格的形式,让素材库一目了然:

主题分类 素材内容(人物/名言/事例) 我的感悟/可用角度
坚持与奋斗 人物: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却在逆境中写下“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诗篇,在黄州开垦东坡,留下“东坡肉”的佳话。 真正的强大不是没有逆境,而是在逆境中依然能发现生活的美,活出自己的精彩。可用于论证“乐观”、“韧性”等主题。
创新与变通 事例:智能手机的出现,颠覆了传统通讯行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它并非简单地在电话上增加功能,而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移动互联生态。 创新不是简单的改良,而是打破常规的思维。适用于“改变”、“思维方式”、“科技与生活”等话题。

有了这样的积累,当你在考场上看到一个题目时,大脑就能迅速检索到相关的优质素材,文章自然言之有物,底气十足。

总结

总而言之,中考作文的高分之路,并非遥不可及。它建立在精准的审题立意巧妙的结构布局出彩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日常积累这四大基石之上。这些技巧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你的文章。

请记住,写作能力的提升绝非一日之功,它需要你持续的练习、用心的思考和不断的打磨。将这些技巧融入你平时的每一次练笔中,让它们从“刻意为之”变成你的“写作习惯”。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在考场上挥洒自如,用文字展现自己最独特的思考和最真挚的情感,最终摘得理想的分数,为自己的初中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相关推荐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