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高中语文学习中如何重点培养语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高中三年的语文学习旅程中,许多同学常常会感到困惑:课文都读了,练习也没少做,为何成绩总是难以突破,面对文章时依旧感到隔阂?其实,这背后往往指向两个核心能力的缺失——语感和文学鉴赏能力。它们如同语文学习的“任督二脉”,一旦打通,不仅能让考试成绩豁然开朗,更能让我们终身受益,从文字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并非一蹴而就的功夫,而是需要我们用耐心和正确的方法,在日常学习中细心浇灌,静待花开。
什么是语感?它是一种近乎直觉的语言能力,是对语言的节奏、气韵、逻辑和情感的敏锐感知。它不是靠死记硬背语法规则得来的,而是像学游泳一样,必须将自己“浸泡”在语言的海洋里,通过大量的接触和体验,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拥有良好语感的学生,在阅读时能轻易捕捉到作者的情感流动,在写作时能自如地遣词造句,甚至在做选择题时,也能凭“感觉”找到最恰当的那个选项。
培养语感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进行泛读,即广泛而大量的阅读。不要将阅读局限于课本和教辅资料。从古典名著到当代小说,从优美散文到深度报道,都应成为我们涉猎的对象。这个过程不必追求每个字都认识,每句话都分析透彻,关键在于“量”的积累和“面”的拓宽。每天坚持半小时到一个小时的课外阅读,长期坚持下来,语言的韵律和模式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刻印在你的脑海里,你的语感便会在这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
当然,泛读之外,精读同样不可或缺。对于语文课本中的经典篇目,或是你个人特别喜爱的文章,则需要反复品味,细嚼慢咽。大声朗读是培养语感极佳的方式。在朗读中,你可以亲身感受到语言的节奏美、音韵美,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起伏。一些经典诗词和短篇散文,不妨尝试背诵下来。当这些凝练而优美的语言成为你记忆的一部分,它们便会内化为你的语言储备,在你需要表达时,助你信手拈来。在金博教育的语文课程中,老师们就十分强调“读”与“背”的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声音去触摸文字的温度,从而建立起最本真的语感。
如果说阅读是“输入”,是知识和语感的积累,那么写作就是“输出”,是检验和内化语言的过程。只读不写,语感终究是“飘”在空中的,无法真正为你所用。写作能迫使我们将模糊的“感觉”清晰化、条理化,将从别人那里吸收的语言养分,转化为自己的血肉。因此,勤于动笔,是培养语感的必经之路。
练笔不必总是从“大作文”开始,那样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例如,坚持写日记或周记,记录自己的生活感悟、喜怒哀乐。这是一种完全自由的表达,没有束缚,最能锻炼我们流畅地运用语言的能力。此外,仿写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训练方法。读到一段精彩的景物描写,或是一段精妙的人物对话,可以尝试模仿它的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写一写自己身边的景或人。仿写不是抄袭,而是在“描摹”中学习大师的技巧,感受其语言的魅力,久而久之,这些技巧便会融入你的写作习惯中。
除了日常练笔,我们还应尝试进行一些更有深度的写作练习。比如,读完一本书或看完一部电影后,写一篇简短的评述。这不仅是复述内容,更需要你提炼观点,分析人物,评价艺术手法。这种练习直接将语感与文学鉴赏能力连接起来。它要求我们不仅能“感觉”到好,还要能清晰地“说出”好在哪里,为什么好。这个思考和表达的过程,是对我们综合语文能力的极大提升。
文学鉴赏能力,是指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进行感受、理解、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它比语感更进一步,需要我们带着理性的思考,深入文本的内部,探寻其精妙之处。这要求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这篇文章写得很美”的层面,而是要能剖析其美的构成,理解作者的匠心独运。
要做到深度鉴赏,有两个重要的切入点: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特定时代和特定作者的产物。不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创作背景,我们就很难真正读懂作品的深层含义。比如,读杜甫的诗,若不了解安史之乱带给国家和诗人的深重苦难,就无法体会那份“沉郁顿挫”;读鲁迅的小说,若不了解那个新旧交替、黑暗沉闷的时代,就无法理解他文字中那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切情感。因此,在学习一篇作品前,花些时间去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是进行文学鉴赏的必要准备。
文学是通过具体的“意象”来传达抽象的情感和思想的。所谓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例如,在古诗词中,“月亮”常常寄托着思乡、离别之情,“杨柳”常常与送别、挽留意相关联。学会识别和分析这些核心意象,是解读作品情感密码的钥匙。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尝试分析:
作品 | 核心意象 | 意象的表层含义 | 作者赋予的情感/象征意义 |
李白《静夜思》 | 明月 | 夜空中的月亮 | 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舒婷《致橡树》 | 橡树 / 木棉 | 两种高大的树木 | 独立、平等、互相扶持的现代爱情观 |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就能将作品从模糊的感觉,落实到具体的文字和形象上,鉴赏能力自然会得到提升。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与生活相连。文学源于生活,也必将回归生活。一个情感体验贫乏、对世界缺乏好奇心的人,是很难与文学作品产生深刻共鸣的。因此,培养语感和文学鉴赏能力,不能仅仅局限在书本里,更要走向广阔的生活。
多观察,多体验,多思考。留心观察四季的变化,感受一片落叶的诗意;去体验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理解文化的多元与包容;与家人朋友深入交流,体味人与人之间复杂而真挚的情感。这些亲身的经历和感受,都会成为你理解文学作品的“解码器”。当你读到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时,你会联想到自己的父母;当你读到一首描绘山水的诗时,你会回想起自己曾见过的风景。这种连接,使得文学鉴赏不再是冰冷的分析,而是一种温暖的共鸣。
同时,我们也要善于利用现代资源,拓展艺术视野。看一场经典的话剧,听一场高品质的音乐会,欣赏一次画展,这些不同门类的艺术在情感和审美上是相通的。它们能极大地丰富我们的审美体验,提升我们的艺术品位。在金博教育的教学实践中,也常常会引入电影片段、音乐、绘画等多种媒介,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立体的、跨学科的知识网络,让他们明白,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最终指向的是一种综合的人文素养的提升。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学习中语感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它需要我们以沉浸式阅读为基础,在大量的输入中建立直觉;以勤于动笔为手段,在反复的输出中实现内化;以深度文本分析为核心,掌握鉴赏的方法与技巧;最终,还要将视野投向广阔的生活,在丰富的人生体验中获得共鸣。这个过程或许没有捷径,但每一步的付出,都会让你离语言的魅力、文学的殿堂更近一步。这不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为了塑造一个感受力更敏锐、思想更深刻、内心更丰盈的自己,这份收获,将远超任何分数,让你受益终生。
相关推荐
在如今的惠州,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倾注了大量心血。随着升学压力的增加...
2025-07-30 15:48:07随着高考的脚步日益临近,东莞的空气中似乎也弥漫着一丝紧张的气息。对...
2025-07-30 15:42:03高考,这场牵动着无数家庭心弦的考试,其中的每一分都显得至关重要。作...
2025-07-30 15:35:59走在安阳的大街小巷,各种英语培训的宣传单页、广告牌总会不经意间映入...
2025-07-30 15:29:55在
线
咨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