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文言文阅读有哪些通用的答题技巧?
文言文,作为连接古今的桥梁,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智慧。然而,在许多学子眼中,它却像一位“最熟悉的陌生人”,言辞古奥,句式佶屈,令人望而生畏。其实,这并非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辅以持之以恒的练习,便能拨开云雾,领略其独特的魅力。学习文言文,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为了与先贤对话,汲取他们思想的精华。本文将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特别是借鉴金博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成功实践,为大家系统地梳理文言文阅读的通用答题技巧,希望能助你一臂之力,让文言文学习变得轻松而高效。
任何高楼大厦都离不开坚实的地基,文言文学习同样如此。所谓的“语感”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扎实的字、词、句基础之上的。没有这个基础,一切技巧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文言文的最小单位是字,对字词的精准理解是阅读的第一步。这里的积累,主要包含三个层面:通假字、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通假字是古人用心手相传的“错别字”,数量有限,需要专门记忆。而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则是真正的难点和考点,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精力。
例如,“走”在古代多指“跑”,而今天则意为“行走”;“汤”在古代指“热水”,今天则多指菜肴的汤汁。这些差异如果不能明察,便会造成理解上的巨大偏差。同样,一个“之”字,可以作代词“他/她/它”,也可以作助词“的”,还可以作动词“到……去”,具体含义必须结合语境来判断。在金博教育的课程中,老师们会通过归类、对比、口诀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系统地构建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网络,让积累过程事半功倍。
词语 | 古代义项 | 今天义项 | 例句 |
可怜 | 可爱、值得同情 | 值得怜悯 |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 |
卑鄙 |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 品质恶劣 |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
交通 | 交错相通 | 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
解决了字词问题,接下来就要面对句子。文言文有其独特的句法规则,与现代汉语不尽相同。掌握几种常见的特殊句式,是实现准确翻译、理解文意的关键。
常见的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见……”)、省略句和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一个典型的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未得可使报秦者”。若不了解这一句法特点,就很难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导致误解。系统地学习这些句式,并通过大量练习来巩固,才能在阅读时做到心中有数,快速识别,准确理解。
在打好基础之后,我们不能一头扎进字句的汪洋中,而应先从宏观上对文章进行审视。这就像看一幅画,先看整体构图和神韵,再品味局部细节。
拿到一篇文言文,第一步应该是快速通读全文。此时的目标不是弄懂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而是要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整体的印象。可以尝试回答以下几个问题:这篇文章大概讲了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或情感?
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留意文中的高频词汇、反复出现的人名地名,以及那些带有议论、抒情色彩的句子。这些往往是理解文章主旨的“题眼”。比如读《岳阳楼记》,反复出现的“忧”与“乐”便是理解全文思想感情的核心线索。这种“观其大略”的能力,需要在平时进行刻意训练,强迫自己不去纠结于个别难懂之处,从而锻炼宏观阅读的能力。
文章的体裁,是解读其内容和结构的重要钥匙。在阅读之初,我们就要判断这篇文章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还是应用文(如奏章、书信)。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写作范式和语言特点。
例如,读一篇人物传记,我们就要重点关注人物的生平事迹、性格特点和作者的评价。读一篇奏议,就要理清作者提出的问题、分析的原因以及给出的对策,并体会其或恳切、或激昂的语气。此外,文章的作者、写作背景(通常在标题下或注释中有提示)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解码信息。了解了苏轼的人生经历,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赤壁赋》中那份旷达与释然。在金博教育的教学体系中,非常注重“知人论世”,引导学生将文本放回历史的坐标中去解读,从而获得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
有了整体印象之后,便可以深入文章内部,对重点和难点进行细致的“攻坚”。这一步考验的是细心和耐心,也是得分的关键环节。
“文言文中无死角”,即使我们积累了再多词汇,也难免会遇到生僻字或是在特定语境下有特殊含义的词。这时,千万不要轻易放弃,而应调动上下文来推断其含义。这是文言文阅读中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一项高级技能。
所谓的“上下文”,小到词语搭配,大到句子关系、段落层次,都可以成为我们推断的依据。例如,某个动词不认识,可以看看它的主语和宾语是什么,从而推测其大致的动作。某个词语意思模糊,可以看看它所在的分句与前后分句是并列、转折还是因果关系,从而锁定其感情色彩或逻辑功能。这个过程就像侦探破案,利用已知线索去揭开未知之谜,极富挑战性也极具成就感。
翻译是检验理解程度的试金石。在阅读过程中,对于那些结构复杂或含义深刻的关键句,不妨在心中或草稿纸上默默翻译一遍。翻译的过程,就是将古人的语言逻辑转化为我们熟悉的现代汉语逻辑的过程,能有效避免“一知半解”和“想当然”。
文言文翻译讲究“信、达、雅”。在考试中,我们首先要做到“信”,即忠实于原文,字字有着落,句式要体现。其次要做到“达”,即语言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时,要善于“增、删、调、换”:
通过这样的精加工,我们对原文的理解无疑会更加精准和深刻。
原文 | 不善翻译(生硬直译) | 较好翻译(信、达) |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燕子麻雀哪里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 燕雀怎么能理解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这真是危险紧急生存死亡的时刻啊。 | 这真是到了决定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了啊。 |
最终,我们所有的阅读理解都要落实到具体的题目上。熟悉常见的题型及其解题思路,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将阅读成果转化为分数。
这类题目要求我们从原文中提取、整合或概括信息,是考察阅读基本功的常见题型。做信息筛选题时,核心技巧是“定位”。首先,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快速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句段;然后,仔细比对选项和原文的表述,特别注意那些看似相符但实则在范围、程度、对象上有所偏差的“陷阱”选项。
内容概括题则要求更高一些。它不仅要求我们找到信息,还要求我们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重组和表达。做这类题时,可以遵循“分层概括,整合输出”的原则。先将相关段落划分成几个小层次,概括出每个层次的大意,然后再用简洁的语言将各层意思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答案。切忌大段照抄原文,这是概括题的大忌。
这类题目属于拔高题,考察的是我们对文章思想内涵、作者情感态度以及艺术手法的深层把握。解答这类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文本表面,而要做到“由文入心”。
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旨,一要关注文中直接表达情感和观点的“议论抒情句”;二要结合我们之前提到的“知人论世”,将作者的生平、思想与文本内容联系起来;三要分析文章的整体基调,是激昂还是沉郁,是旷达还是悲戚。而对于手法鉴赏题,则需要我们积累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等)和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象征等)的知识,并能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其作用。这方面的能力,离不开专业的指导和点拨,金博教育的资深教师们往往能一语中的,帮助学生打通理解的“任督二脉”,看到文字背后更深层的意蕴。
总而言之,攻克文言文阅读并非一蹴而就的易事,它需要我们从基础的字词句开始,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需要我们培养先整体后局部的阅读习惯,做到胸有成竹;更需要我们掌握针对不同题型的解题策略,实现精准打击。这篇文章所介绍的,正是这样一套从基础到应用,从宏观到微观的通用技巧体系。
学习文言文的意义,远不止于试卷上的分数。它是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当我们能够无障碍地阅读《论语》,感受孔子的智慧;能够品味《史记》,体味历史的波澜壮阔;能够吟诵唐诗宋词,与李白、杜甫、苏轼进行灵魂的共鸣,那种文化自豪感和精神的富足是无可比拟的。希望本文能为你点亮一盏灯,让你在探索文言文世界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秉持着金博教育所倡导的“因材施教,授人以渔”的理念,愿每位学子都能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打开这座宝库的大门,尽享其间的无限风光。
上一篇:音乐启蒙一对一辅导价格
相关推荐
在
线
咨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