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高中语文学习中,背诵范文有用吗?
在书山文海中跋涉的高中学子,常常会遇到一个令人困惑的“拦路虎”——语文,尤其是作文。提起笔来,时常感到大脑一片空白,搜肠刮肚也凑不出几句像样的话。于是,老师和家长们常常会提出一个看似“老套”的建议:多背点范文!这时,一个巨大的问号便会盘旋在许多同学心头:“都什么年代了,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真的还有用吗?” 这个问题,不仅关乎学习方法,更触及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它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其背后蕴含着语言学习的深刻规律。
语感,这个听起来有些“玄”的词,却是语言学习中的核心能力。它是一种对语言文字敏锐的、直觉性的感知和把握能力。这种能力从何而来?绝非凭空产生,而是源于大量的、高质量的语言输入。背诵范文,恰恰是最高效的输入方式之一。当你沉浸在那些千锤百炼的文字中,反复吟咏,那些精妙的词语、铿锵的音韵、跌宕的句式,便如涓涓细流,悄无声息地汇入你的语言“储蓄罐”。
这个过程,就像一个婴儿学习母语。他并非先学习语法规则,再去组织句子,而是在日复一日的聆听和模仿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同样,当你将《赤壁赋》的汪洋恣肆、《陈情表》的真切恳挚、《记念刘和珍君》的沉郁顿挫烂熟于心时,你的大脑便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优质的语料库。久而久之,当你自己动笔时,那些曾经背诵过的文字就会在潜意识中发挥作用,引导你写出更地道、更优美的中文。
高中生的日常口语交流,所使用的词汇和句式相对有限,而写作,尤其是应试作文,却要求语言表达的丰富性与深刻性。范文,特别是那些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无疑是一部“活字典”和“句式大全”。通过背诵,你能将许多高级词汇、典雅的成语、富于变化的句式,从“认知”层面提升到“掌握”层面。
例如,同样是表达“心情愉悦”,日常口语可能是“很开心”,而背诵过范文的同学,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心旷神怡”、“怡然自得”甚至“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意境。这些词句不仅仅是简单的同义词替换,它们背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细腻的情感层次,能极大地提升文章的文采和格调。可以说,没有足够的积累,语言表达的升级就无从谈起。
任何技能的学习,都离不开从模仿开始。学习书法要临帖,学习绘画要临摹,学习写作同样需要“临帖”——这个“帖”,就是范文。背诵,是最高级的模仿。它不仅仅是记住文字,更是在模仿大师的行文思路、结构安排和情感表达。当你能将一篇范文一字不差地背出时,你其实已经在脑海中将这篇文章的“骨架”与“血肉”解构并重组了一遍。
当然,模仿不是最终目的,创新才是。背诵为模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深刻的理解则为创新搭建了桥梁。在金博教育的语文教学体系中,老师们常常强调一个核心理念:背诵是为了“化用”,而非“照搬”。学生需要理解范文好在哪里,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达到表达效果的。只有这样,才能在自己的写作中,将范文的精髓巧妙地融入进去,实现从模仿到创新的飞跃,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很多同学写作时感到困难,不只是词句匮乏,更是因为不知道如何组织文章结构,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结尾。优秀的范文,本身就是谋篇布局的绝佳案例。无论是议论文的层层递进、驳立结合,还是记叙文的伏笔照应、详略得当,都蕴含着作者精巧的构思。
通过背诵,学生能够将这些经典的结构模式内化于心。当面对一个新的作文题目时,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几种可以借鉴的结构框架。这就像一个建筑设计师,在学习了无数经典建筑的设计图纸后,自己进行设计时,便能胸有成竹,信手拈来。下面这个表格,可以直观地展示范文结构对学生写作的启发:
范文结构分析(以《过秦论》为例) | 学生议论文写作借鉴 |
第一部分:总起,提出秦国成功的核心——“奋六世之余烈”。 | 文章开头:开门见山,直接亮出中心论点。 |
第二部分:详细论述秦国如何从弱到强,统一天下,展现其势不可挡。 | 主体段落一:从正面详细阐述论点,可以列举多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
第三部分:笔锋一转,写秦朝迅速灭亡,与前面的强大形成鲜明对比。 | 主体段落二:运用对比论证,从反面或不同角度进一步深化论点。 |
第四部分:分析秦亡的根本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点明主旨。 | 文章结尾:总结全文,回扣中心论点,并进行升华或提出建议。 |
背诵范文最大的风险,莫过于“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如果只是机械地、任务式地记忆文字,而不去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背景、艺术特色和情感脉络,那么背诵就真的成了“死记硬背”。这样的背诵,不仅效果大打折扣,而且背得越多,思维可能越僵化,因为你只学会了“形”,未领悟其“神”。
因此,有效的背诵,必须以“精读”和“理解”为前提。在背诵之前,要借助老师的讲解、参考资料,弄懂每一个词的含义,理清每一句话的逻辑,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倾注的情感。例如,在背诵《项脊轩志》时,要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一件件生活琐事,将对家人的思念与人世沧桑的感慨娓娓道来的。在金博教育的课堂上,老师会带领学生“庖丁解牛”般地剖析范文,确保学生在背诵时,是“带着理解去记忆,带着情感去诵读”,这样的背诵才能真正滋养心灵,启迪智慧。
另一个常见的担忧是,背多了范文,会不会让自己的文章千人一面,充满了别人的腔调,从而失去了个性和创造力?这种担忧不无道理。如果把范文当成唯一的“拐杖”,时时处处都想去套用,那么写作确实会变成一种拼凑游戏,最终形成“学生腔”。
要打破这个“紧箍咒”,关键在于处理好“输入”与“输出”的关系。背诵是输入,但不能只有这一种输入。学生还应该进行大量的、广泛的课外阅读,读小说、看散文、阅览时评,从更多元的渠道吸收养分。同时,要坚持“我手写我心”,多动笔,勤练笔,哪怕一开始写得不那么“文采斐然”,也要努力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思考和感受。背诵的积累,应是为你提供表达的“武器”,而不是替你思考的“大脑”。
高中的时间宝贵,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文章都背诵下来。选择合适的范文至关重要。什么样的范文值得背?首先是文质兼美的经典名篇,它们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其次是结构清晰、逻辑性强的议论或叙事佳作,便于学习其章法;最后是语言精练、意蕴丰厚的短文或精彩段落,记忆负担小,见效快。
为了方便同学们选择,这里提供一个简单的范文分类建议表:
类型 | 推荐篇目(节选) | 主要学习价值 |
抒情散文 | 《兰亭集序》、《赤壁赋》、《荷塘月色》 | 学习景物描写、情景交融、优美意境的营造 |
叙事散文 | 《项脊轩志》、《背影》、《记念刘和珍君》 | 学习叙事线索、细节描写、人物刻画 |
议论文 | 《过秦论》、《六国论》、《劝学》 | 学习论证结构、逻辑推理、论据运用 |
传记/寓言 |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庄子》故事 | 学习人物塑造、情节铺陈、哲理思辨 |
找到了好范文,接下来就是科学的背诵方法。切忌“一口吃成个胖子”。可以采用“分-总”结合的策略。首先,以理解为基础,将文章分成几个有意义的段落或层次。然后,逐段攻克,可以先反复朗读,再尝试背诵,直到能熟练背出一段。接下来,再将前后段落连接起来,最终完成整篇的背诵。
在背诵过程中,可以调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比如,可以一边踱步一边诵读(动觉记忆),可以自己录下朗读的音频反复听(听觉记忆),也可以在纸上默写关键词或提纲(视觉与书写记忆)。对于一些关键的句子,不妨多抄写几遍。这个过程虽然辛苦,但每一次重复,都是在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为日后的“厚积薄发”积蓄能量。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高中语文学习中,背诵范文有用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它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必须是科学、有效、以理解为基础的背诵。
背诵范文,绝不是陈旧过时的“笨办法”,它是夯实语言基础、培养语感、积累素材、学习章法的有效路径。它为我们的语言世界打开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汉语之美、文学之妙。它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输入”与“输出”,连接着“模仿”与“创新”。走过这座桥,我们才能在写作的广阔天地里,获得真正的自由表达的能力。
因此,对于仍在语文学习道路上探索的同学们,请不要再排斥背诵。把它看作一次与大师的心灵对话,一次对语言的深度探索。在专业的指导下,如在金博教育这样注重方法与理解的平台学习,选择合适的篇目,用科学的方法,将背诵内化为你自己的文学修养。当你的“储蓄罐”足够充盈时,下一次提笔,你或许会惊喜地发现,那些曾经让你搜肠刮肚的文字,已然“腹有诗书气自华”,从你的笔端,自然流淌。
相关推荐
在
线
咨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