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语文辅导中的“刷题”有必要吗?
在如今这个注重效率和结果的时代,几乎每一位跋涉在求学路上的孩子和陪伴左右的家长,都曾被一个问题所困扰:面对浩如烟海的语文教辅和日益临近的升学压力,我们究竟应不应该投入大量时间去“刷题”?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十字路口,一头通向看似高效的提分捷径,另一头则指向更为长远的素养培养。它不仅关乎学习方法的选择,更深层次地,它触及了我们对语文教育本质的理解。今天,我们就以一种贴近生活的视角,拨开迷雾,深入地聊一聊语文辅导中“刷题”的那些事儿。
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刷题”能在学生和家长群体中如此盛行,绝非偶然。它的背后,有着深刻且现实的驱动力。在以考试为重要评价尺度的教育体系下,分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能进入怎样的高中和大学。语文作为三大主科之一,其分数的每一分浮动都牵动着无数家庭的神经。在这样的背景下,“刷题”被看作是通往高分最直接、最可量化的路径之一。
这种备考方式的核心逻辑在于,通过大量练习,学生可以熟悉考试的题型、命题的规律和答题的“套路”。从基础的字音字形、病句辨析,到复杂的阅读理解、文言文翻译,甚至是作文的审题立意,考试中的每一个模块似乎都可以通过反复的练习来提升熟练度。当学生做的题目多了,自然会对知识点的考察方式形成一种“肌肉记忆”,在考场上能够更快地识别题眼、调动知识、组织答案,从而有效地管理时间,提高应试效率。这对于心理素质普遍紧张的考生而言,无疑是一颗“定心丸”。
此外,“刷题”也为家长和学生提供了一种即时的心理慰藉。看着一本本被做满标记的练习册,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会产生一种“努力了,就一定有回报”的踏实感。这种将学习过程物化、量化的方式,虽然略显粗糙,却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面对未知考试的焦虑。它让学习成果变得可见、可控,仿佛只要刷的题足够多,就能构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火墙”,抵御考试中的一切不确定性。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刷题”本身并非“万金油”,其效果好坏,关键在于“怎么刷”,而非“刷多少”。低效的、盲目的题海战术,与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带来的结果是天差地别的。前者可能让学生陷入“做得多、错得多、越错越没信心”的恶性循环,而后者才是真正通往能力提升的桥梁。
那么,怎样才算是“刷题”的正确打开方式呢?核心在于“精做、深思、归纳、总结”。首先是“精做”,不是拿到什么题都做,而是要有选择性地练习。比如,可以选择那些经过市场检验、题目质量高、解析详尽的典型题、真题或高质量模拟题。在做题的过程中,要模拟真实考试情景,限定时间,独立完成,追求一次做对的准确率,而不是边做边翻答案。
比“做”更重要的是“思”。完成题目并核对答案,仅仅是第一步。真正的学习发生在订正和反思的环节。对于错题,不能简单地在旁边写上正确答案就了事,而是要进行“错题诊断”:这一题为什么会错?是知识点没掌握?是审题不清?是思维有漏洞?还是表达不规范? 把错误的原因分析透彻,记录在案,形成个性化的错题本。对于做对的题目,特别是那些蒙对的或者不确定的题目,也要回过头看一看,有没有更优的解题思路?答案的逻辑是怎样的? 通过这样的深度思考,才能将题目内含的知识和方法,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来对比两种不同的“刷题”模式:
特征 | 低效“刷题” | 高效“刷题” |
---|---|---|
目的 | 以完成任务量为目标,寻求心理安慰 | 以查漏补缺、掌握方法、提升能力为目标 |
数量 | 贪多求全,海量练习,不加选择 | 适度适量,精挑细选,注重典型性 |
过程 | 只做不改,或对了答案就放过,缺乏反思 | 做题、订正、深度反思、归纳总结、定期复盘 |
心态 | 机械、被动,甚至厌烦 | 主动、探究,享受解题的乐趣 |
结果 | 分数停滞不前,思维僵化,能力原地踏步 |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和分数稳步提升 |
如果说科学“刷题”是良药,那么不加节制的过度“刷题”,则可能成为一剂“毒药”,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学生学习语文的根基和兴趣。语文是一门充满人文性、情感性和创造性的学科,它的魅力在于语言文字之美,在于思想情感的共鸣,在于文化精神的传承。过度“刷题”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将这门生动的学科异化为一堆冰冷的、需要死记硬背的考点和答题模板。
当学生长期沉浸在“找准关键词、套用模板、得到分数”的循环中时,他们的阅读感受力会变得迟钝。读一篇文章,不再是为了体会作者的情感、欣赏其精妙的构思和语言,而是功利地去寻找“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中心思想”。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容易变得僵化、模式化,失去了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对于写作而言,危害同样巨大。当脑中充斥着各种范文和“高级词汇”时,学生反而可能丧失了用自己的语言真诚表达生活感悟的能力,写出的文章千人一面,言之无物,缺乏真情实感。
更令人担忧的是,无休止的“刷题”会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甚至导致“习得性无助”。语文学科的提升本就是一个厚积薄发、潜移默化的过程,很难像数理化那样通过短期内的大量练习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当学生付出了大量时间“刷题”,成绩却没有明显起色时,强烈的挫败感会让他们对语文学科产生厌倦甚至恐惧的心理。这种对学习本身的排斥,远比一两次考试的失利更为可怕。
聊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刷题”本身无罪,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它,如何使用它。在金博教育的教学理念中,我们始终强调,语文学习应该是“刷”与“养”的辩证统一。所谓“刷”,指的是必要的、科学的、针对性的应试技巧训练;而“养”,则是指更为根本的语文素养的培育。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养”是根本,是土壤。没有深厚的土壤,任何技巧的“种子”都难以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语文素养的“养”,体现在日常大量的、广泛的阅读中。读经典名著,可以积淀文化底蕴,提升思想深度;读时事评论,可以拓宽视野,锻炼思辨能力;读优美散文,可以涵养语感,丰富情感体验。此外,“养”还体现在勤于动笔的写作实践中,无论是日记、周记,还是读后感、随笔,都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锻炼表达能力的宝贵机会。在金博教育的课堂上,老师们会花大量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和思维拓展,激发他们对语言文字本身的兴趣,这正是为学生的长期发展“培土施肥”。
而“刷”则是方法,是枝干修剪的艺术。在有了肥沃的“土壤”之后,适当的“刷题”训练就像园丁修剪枝叶,能让“养分”更高效地供给到需要开花结果的地方。它帮助学生将日积月累的“内功”,转化为考场上清晰可见的“分数”。这种“刷”是有策略的,它服务于“养”,并检验“养”的成果。例如,在学习了某种阅读理解方法后,通过几道典型题来巩固,就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该方法。在考前进行套题模拟,则是为了帮助学生熟悉考试节奏,优化应试策略,将已有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简化的学习规划表示意“刷”与“养”的结合:
学习阶段 | 核心任务 | “刷题”扮演的角色 | “素养”扮演的角色 |
---|---|---|---|
基础期 (初一/高一) | 夯实字词句篇基础,培养阅读习惯 | 少量练习,主要用于课后巩固所学知识点 | 大量阅读,按照书单广泛涉猎,积累素材和语感 |
提升期 (初二/高二) | 构建知识体系,进行专题突破 | 专题训练,针对薄弱环节(如文言文、现代文小说)进行集中练习和方法总结 | 深度阅读,开始进行有思考、有批注的精读,并坚持写作练习 |
冲刺期 (初三/高三) | 模拟应试环境,查漏补缺,调整状态 | 套题训练,严格按照考试时间进行模拟,把控节奏,分析得失 | 回归基础,重温核心知识点和错题本,稳定心态,增强信心 |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语文辅导中的“刷题”有必要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前提是它必须被放置在正确的位置上。它应该是语文学习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环节,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全部。将“刷题”视为提升分数的唯一法宝,无异于缘木求鱼;而完全排斥“刷题”,又可能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真正的智慧在于找到平衡。我们追求的,不应是只会“刷题”的考试机器,而应是既具备扎实的应试能力,又拥有深厚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个体。这要求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像金博教育这样的专业机构,都必须具备更长远的眼光。一方面,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高效的练习,帮助他们跨越考试的门槛;另一方面,我们更要投入心力,通过阅读、写作和思辨的引导,点燃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内在热情,为他们一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文化根基。毕竟,考试会结束,但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和欣赏能力,将伴随他们走过漫长而丰富的人生旅程。
下一篇:哪些孩子不适合一对一辅导?
在
线
咨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