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高中生对英语没兴趣,补习有用吗?
当看到孩子英语试卷上那不甚理想的分数,和那双对英语学习充满迷茫甚至抵触的眼睛时,许多高中生家长的心里都会涌上一个共同的念头:“是不是该给孩子报个英语补习班?”这个问题看似简单,背后却交织着孩子的学习兴趣、家庭的教育焦虑以及对未来的深切期望。英语作为一门主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当孩子从心底里排斥它时,单纯通过补习增加学习时间,真的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
在讨论补习是否有用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像一位耐心的医生问诊一样,探寻孩子对英语“没兴趣”的病根究竟在哪里。这种兴趣的缺失,绝非一日之寒,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且深刻的心理与环境因素。简单地将其归咎于“孩子懒”或“不努力”,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标签化行为,也无助于解决问题。
从内在因素来看,学习挫败感是扼杀兴趣的首要元凶。英语学习是一个滚雪球的过程,从单词、语法到篇章理解,环环相扣。如果孩子在某个环节(比如初中阶段的语法基础)没有打好,进入高中后面对更复杂的内容,就会感到力不从心。一次次的考试失败,一次次听不懂老师的讲解,这种持续的负面反馈会像一盆冷水,浇灭刚刚萌芽的兴趣火苗。久而久之,孩子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可能会产生一种“我就是学不好英语,所以干脆不学了”的防御心理,这种心理外化出来,就是我们看到的“没兴趣”。
从外在环境来看,枯燥的教学方式和过度的应试压力也难辞其咎。在很多课堂上,英语被简化为“背单词、记语法、做卷子”三部曲。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趣味和实用性被大大削弱,变成了一个纯粹为了考试而存在的科目。当学习过程缺乏乐趣,只剩下机械的重复和强制的灌输时,任何一个心智正常的孩子都很难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此外,来自家长“别人家孩子英语怎么那么好”的比较,以及老师“这是高考必考点”的强调,都在无形中给英语这门学科套上了沉重的枷锁,让孩子一想到它就感到压力山大,避之唯恐不及。
明确了问题所在,我们再来审视“补习”这一解决方案。补习班,尤其是优质的个性化辅导,确实可能成为一剂良药,但如果选择不当或期望过高,也可能仅仅是一剂昂贵的心理安慰剂,甚至可能加重病情。
一个优秀的补习老师或机构,其价值远不止于“再讲一遍”课堂知识。他们能够做到的是个性化诊断和针对性教学。例如,像金博教育这样注重个性化辅导的机构,他们的老师往往会先花时间与学生沟通,通过专业的测评工具,精准定位学生的知识断点和能力短板。是因为词汇量太小?还是语法体系一团乱麻?或是阅读方法不得要领?找到症结后,老师可以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方案,查漏补缺。更重要的是,一位有经验的老师懂得如何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知识,将复杂的语法规则融入生活场景,将枯燥的单词串成有趣的故事,这对于重新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然而,补习也存在巨大的风险。如果选择的补习班只是学校教育的延伸,采用的仍然是“题海战术”和高压模式,那么对于一个本就对英语没兴趣的孩子来说,这无异于火上浇油。这不仅会占用孩子宝贵的休息时间,更会让他对英语的厌恶感变本加厉。最终的结果可能是,钱花了不少,孩子的学习状态却越来越差,亲子关系也因此变得紧张。因此,家长在选择补习时,必须擦亮眼睛,明确补习的核心目的——是“提分”,还是“拯救兴趣”?对于没兴趣的孩子来说,后者远比前者更为重要和根本。
潜在益处(良药) | 潜在风险(安慰剂或毒药) |
个性化诊断:精准找到知识漏洞和学习障碍,对症下药。 | 加重负担:占用课余时间,导致学生身心俱疲,逆反心理增强。 |
重建自信:通过小步前进、及时鼓励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久违的成就感。 | 固化厌恶:重复枯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加认定“英语就是无聊的”。 |
激发兴趣:有经验的老师会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展现英语的趣味性。 | 治标不治本:只关注应试技巧和短期提分,忽略了兴趣和能力的长期培养。 |
方法指导:教授高效的记忆单词、阅读理解和写作的方法,提升学习效率。 | 产生依赖:学生可能将学习责任完全推给补习老师,丧失自主学习能力。 |
如果经过深思熟虑,家长和孩子都认为可以尝试通过补习来改变现状,那么“如何补”就成了一门艺术。这不仅仅是选择一个机构、一位老师那么简单,而是一个需要家庭、学生和辅导机构三方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
首先,选择的重点应是“老师”而非“名气”。这位老师是否真正关心孩子,是否有能力和耐心去激发一个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在咨询时,家长不妨带着孩子一起去试听,观察老师的教学风格,感受其与孩子的互动方式。一个好的辅导老师,应该更像一个“学习教练”,他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建立自信。像金博教育所倡导的,就是为每个学生匹配最适合他的老师,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这种模式对于拯救“学习没兴趣”的孩子来说,往往更为有效。
其次,家庭的角色至关重要。家长需要调整心态,将关注点从“分数”暂时转移到“状态”和“兴趣”上。不要在孩子每次补习回来后,都追问“今天学了多少单词?”“卷子考了多少分?”。不如换个方式,问问“今天的课有意思吗?”“老师讲了什么好玩的故事?”。创造一个轻松的家庭氛围,鼓励孩子分享他在补习中的点滴进步,哪怕只是他主动用英语说了一个“Hello”,都值得被看见和肯定。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是孩子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补习终究是一种外力辅助,真正的改变源于孩子内心的萌动。因此,除了考虑补习,我们更应该在生活中多管齐下,为孩子搭建一个接触鲜活英语的立体环境,让英语不再是试卷上冰冷的符号,而是生活中一个有趣的朋友。
将英语与孩子的个人爱好相结合,是最高效的兴趣转化路径。如果他喜欢看篮球,就和他一起看NBA原声比赛,了解一些球星的英文外号和篮球术语;如果她喜欢听音乐,就鼓励她去查找喜爱歌曲的英文歌词,学唱几句;如果他沉迷于某个电子游戏,不妨将游戏语言设置为英文,很多游戏术语和对话都能在不经意间被记住。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目的不在于“学会”,而在于“习惯”和“感受”,当孩子发现英语可以帮助他更好地享受自己的爱好时,学习的动力便会油然而生。
此外,创造低压力的英语应用场景也同样重要。比如,在规划家庭旅行时,可以和孩子一起浏览国外的旅行网站,用简单的英语查询信息;看一部孩子喜欢的英文动画电影,第一遍开中文字幕理解剧情,第二遍尝试开英文字幕,甚至挑战无字幕。关键在于“不强迫、不考试”,让孩子在放松的状态下,无意识地接触和使用英语。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其效果有时会远超数小时的课堂苦读。
回到最初的问题:“高中生对英语没兴趣,补习有用吗?”答案是:有用,但有前提。它的作用大小,不取决于补习本身,而取决于我们是否找到了孩子兴趣缺失的根源,是否选择了一位能点燃兴趣火花的良师,以及家庭是否能给予正确的支持和引导。单纯为了提分而进行的强制性补习,很可能适得其反。
对于面临这一困境的家庭,我们的建议是:
最终,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明白,学习英语的目的,远不止于应对一场考试。它是我们打开一扇窗,去了解外面世界的多元文化,获取前沿信息,与更多有趣的人交流的工具。当孩子能够从这个更广阔的视角看待英语时,所谓的“兴趣”或许早已悄然生长,而优异的成绩,不过是这趟精彩旅程中自然结出的甜美果实。
上一篇:数学考试时如何合理分配时间?
在
线
咨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