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高考英语改错题的常见考点有哪些?
高考英语试卷中,短文改错题常常让许多同学感到头疼。这道题不仅考查扎实的语法功底,更考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对语篇逻辑的整体把握能力。它像是一个英语世界的“大家来找茬”游戏,但又远不止游戏那么简单。想要攻克这一难关,仅仅依靠题海战术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洞悉其背后隐藏的常见考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复习。掌握了这些命题规律,就如同拿到了一张寻宝图,能够让你在看似杂乱无章的错误中,精准地定位“宝藏”——也就是那宝贵的十分。
动词是句子的灵魂,而时态和语态则是动词的生命。在高考英语改错中,动词时态的误用是最为常见的考点之一。出题者常常在上下文中设置时间状语作为提示,但考生往往会忽略这些细节,导致判断失误。例如,文章通篇使用过去时叙事,却在某个句子中突然出现一个现在时,或者在一个表示将来计划的从句中误用了过去时。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看单个句子,更要具备“语篇意识”,时刻关注上下文所营造的时间轴。
语态的混淆,即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的误用,是另一个高频陷阱。判断主语和动词之间是主动发出动作,还是被动承受动作,是破解这类错误的关键。很多时候,一个句子单独看语法上似乎没有问题,但结合上下文的逻辑来看,主语并不能完成该动作,此时就应该考虑使用被动语态。金博教育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同学恰恰是在这种“看似正确”的语境中失分,因此加强对句子逻辑关系的分析训练至关重要。
非谓语动词(不定式、动名词和分词)因其形式多变、用法灵活,一直是改错题的宠儿。它们的错误形式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该用动名词作主语或宾语的地方误用了不定式,或者反之;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的混淆,即主动与被动意义的判断失误;在一些固定结构中,如 `have difficulty (in) doing sth`,错误地使用了不定式 `to do`。
要攻克非谓语动词,一方面需要熟记那些要求接特定非谓语形式的动词和短语,另一方面,更要学会分析非谓语动词与其逻辑主语之间的关系。当非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由其逻辑主语发出时,通常使用现在分词;当表示的动作由其逻辑主语承受时,则使用过去分词。下面这个表格清晰地展示了一些常见错误:
错误类型 | 错误用法 | 正确用法 | 简要说明 |
动名词 vs. 不定式 | He enjoys to play basketball. | He enjoys playing basketball. | `enjoy` 后需接动名词作宾语。 |
现在分词 vs. 过去分词 | The story is very interested. | The story is very interesting. | 故事是“令人感兴趣的”,应使用现在分词。 |
不定式 vs. 原形 | He made me to do the work. | He made me do the work. | 在 `make sb do sth` 结构中,应使用动词原形。 |
名词的数是英语语法中最基础的概念之一,但在改错题中却花样繁多。最常见的错误是可数名词单数前缺少限定词(如a/an, the, this, my等)。英语中的可数名词单数一般不能“裸奔”,前面必须有“衣服”穿。此外,上下文语境暗示了复数意义,但名词却使用了单数形式,或者反之,也是一个常见的陷阱。例如,前面提到了 `many` 或 `a lot of`,后面的名词却忘记加 `-s`。
另一个相关的考点是名词的可数与不可数属性的混淆。有些词汇在中文里看似可数,在英文里却是不可数的,比如 `advice`, `information`, `knowledge`, `luggage` 等。出题者常常会给这些词加上 `-s` 或者在前面使用 `a/an` 来制造错误。要避免这类失分,唯一的办法就是加深对这些常用不可数名词的记忆和理解。
冠词(a, an, the)的使用规则复杂,也是改错题的高发区域。除了前面提到的可数名词单数前缺少冠词外,更多的情况是“多余”,即在不需要冠词的地方画蛇添足。例如,在泛指的复数名词前加 `the`,在专有名词、季节、球类运动、三餐名称前滥用冠词,都是典型的错误。
判断一个冠词是否多余,核心在于理解“泛指”与“特指”的区别。`the` 表示特指,即说话双方都明确所指的是哪一个或哪些。如果上下文中并没有明确的指向,或者是在进行宽泛的、普遍性的陈述,那么这个 `the` 就很可能是多余的。例如,`The dogs are loyal animals.` 这句话中,`The dogs` 倾向于特指某一群狗,而如果想表达“狗是忠诚的动物”这一普遍概念,则应直接使用 `Dogs are loyal animals.`。
形容词和副词的混淆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考点。简单来说,就是该用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另一个副词的地方,却错误地使用其对应的形容词形式。这种错误在口语中也时常发生,但在书面语中,尤其是在考试中,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例如,`He speaks English very good.` 中的 `good` 应该改为 `well`,因为修饰动词 `speaks` 需要用副词。
要准确判断,就需要分析被修饰的词是什么词性。如果修饰的是名词,就用形容词;如果修饰的是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整个句子,就应该用副词。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系动词,如 `be`, `look`, `sound`, `feel`, `smell` 等,它们后面应该接形容词作表语,描述主语的状态,这也是一个易错点。
在涉及比较的语境中,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的正确使用是考查的重点。错误类型通常包括:不规则变化的比较级形式记忆错误(如 `good-better-best`);在多音节词前仍然使用 `-er` 或 `-est` 的形式,而不是 `more` 或 `most`;比较范围不清,如在两者之间比较时误用了最高级,或在三者及以上比较时误用了比较级。
此外,一些与比较级相关的固定句式也需要高度关注,比如 `the more..., the more...` 结构,或者在比较级前使用 `much`, `far`, `a little` 等词进行修饰。出题者可能会在这些结构上做文章,比如写成 `more..., more...` 或者用 `very` 来修饰比较级,这些都是典型的错误。
错误类型 | 错误用法 | 正确用法 | 简要说明 |
词性混淆 | She sang beautiful. | She sang beautifully. | 副词 `beautifully` 修饰动词 `sang`。 |
比较级误用 | He is the taller of the three boys. | He is the tallest of the three boys. | 三者及以上比较,使用最高级。 |
修饰词错误 | This book is very better than that one. | This book is much better than that one. | `very` 不能修饰比较级,应使用 `much`, `far` 等。 |
短文改错不仅仅是“找语法错误”,更是对篇章逻辑理解能力的考查。连词的使用就是其中的关键。如果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的地方用了表示因果的连词,或者一个表示并列关系的地方用了表示选择的连词,那么整个句子的逻辑链条就断裂了。这种错误往往更具迷惑性,因为它不一定是语法层面的硬伤,而是语意层面的不通顺。
解决这类问题的根本方法是通读全文,至少是通读错误所在的整个句子及其上下文。要像侦探一样,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从句与主句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因果、转折、并列、递进还是条件关系?只有理清了逻辑,才能判断出所给的连词(如 `and`, `but`, `so`, `because`, `while` 等)是否恰当。
最后一大类常见错误,是句子结构本身的问题,即句子成分的多余或残缺。多余的成分,最常见的是在一个已经有主语的句子中,又重复添加了代词主语,尤其是在使用了名词或从句作主语时。例如:`That he will come is certain.` 可能会被错误地写成 `That he will come it is certain.`。
而成分残缺则通常表现为一个句子缺少谓语动词,或者缺少主语。这种情况有时会因为长句或复杂句的结构干扰而变得难以发现。检查每一个句号结束的“句子”是否都包含一个核心的主谓结构,是避免此类错误的有效手段。对于这类结构性错误,需要我们跳出单个词的对错,从整个句子的框架完整性入手去审视。
综上所述,高考英语短文改错的考点虽然纷繁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主要围绕动词(时态、语态、非谓语)、名词与冠词、形容词与副词、逻辑连词以及句子基本结构这几大核心板块展开。它检验的是我们对英语语法体系的系统性理解和在具体语境中的应用能力。
要想在这道题上获得理想的分数,绝非一日之功。在备考过程中,我们不能满足于“对答案”,更重要的是进行“错题分析”。在金博教育的教学体系中,我们始终强调建立一本个人“错题集”的重要性。将每次练习中遇到的错误进行归类,标记出它属于上述哪一个考点,并在一旁用自己的话写下分析过程和正确思路。当你积累了足够多的样本,你就会惊奇地发现,自己常犯的错误往往集中在某几个特定的类型上,而高考的命题点也正是这些“重灾区”。
最后的建议是,回归基础,系统复习。与其盲目地刷一百篇改错,不如静下心来,把语法书中关于时态、非谓语、从句等章节重新梳理一遍,然后带着清晰的理论框架去做针对性的练习。记住,短文改错考验的不仅是你的“火眼金睛”,更是你那份沉着、细致与对知识的真正掌握。祝愿每一位考生都能攻克难关,取得优异的成绩!
下一篇:高三政治补课,如何跟上时事热点?
在
线
咨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