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初三语文有哪些必考的文学常识?
步入初三,语文学科的学习仿佛进入了一场紧张而又充满挑战的冲刺。在众多知识板块中,文学常识如同一张细密的网,贯穿于试卷的各个角落,从选择题的精准判断到阅读理解的深度剖析,再到作文素材的画龙点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考试得分的关键,更是我们理解文本内涵、感受文字之美、提升文化素养的基石。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学知识,如何精准把握必考点,进行高效复习,是每一位同学和家长都关心的问题。
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是初三语文常识考察的重中之重。这部分内容时间跨度大,作家作品繁多,但考点相对集中,主要围绕教材中出现的重点作家及其代表作展开。同学们在复习时,不能满足于“知道这个人,读过这篇文章”,而应建立一个清晰的“作家-时代-作品-风格-思想”的知识体系。例如,提到屈原,我们不仅要知道他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更要联想到他的代表作《离骚》,理解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
唐诗和宋词是古典文学的两座高峰,也是考试的“常客”。对于李白、杜甫、白居易这“唐诗三大家”,需要掌握他们的字、号、被后人尊称(如“诗仙”、“诗圣”、“诗魔”)以及各自诗歌的艺术风格。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这些都需要通过具体的诗句去感知和记忆。同样,宋词中的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人,他们的生平经历如何影响了词作的风格(如苏轼的旷达、辛弃疾的豪放悲壮、李清照的婉约凄切),是理解和鉴赏其作品的关键。根据金博教育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将这些重点作家的信息整理成表格,时常翻阅,是十分有效的记忆方法。
作家 | 时代/朝代 | 尊称/并称 | 代表作 | 风格/特点 |
孔子 | 春秋 | 至圣 | 《论语》(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 | 语录体,思想深刻,语言精炼 |
屈原 | 战国 | 辞赋之祖 | 《离骚》、《九歌》 | 浪漫主义、爱国情怀 |
司马迁 | 西汉 | 史圣、太史公 | 《史记》 | 纪传体通史,“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陶渊明 | 东晋 | 靖节先生、田园诗派创始人 | 《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 | 平淡自然,质朴冲淡 |
李白 | 盛唐 | 诗仙 | 《蜀道难》、《将进酒》、《望庐山瀑布》 | 豪放飘逸,想象奇特,语言奔放 |
杜甫 | 盛唐 | 诗圣 | “三吏”、“三别”、《春望》 | 现实主义,沉郁顿挫,反映社会现实 |
苏轼 | 北宋 | 东坡居士、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豪放派代表,旷达乐观,诗词文书画俱佳 |
李清照 | 两宋之交 | 婉约派代表,“千古第一才女” | 《声声慢》、《醉花阴》、《夏日绝句》 | 前期清丽,后期凄凉,善用白描 |
辛弃疾 | 南宋 | 稼轩居士、与苏轼并称“苏辛”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豪放派代表,爱国情怀,充满战斗气息 |
吴承恩 | 明代 | - | 《西游记》 | 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 |
曹雪芹 | 清代 | - | 《红楼梦》 | 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小说巅峰 |
进入现当代文学部分,考察的重点从“古典韵味”转向了“时代精神”。这部分常识与中国近现代史紧密相连,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至关重要。新文化运动是现当代文学的开端,以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为代表的一批文坛巨匠,他们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思想变革。“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的作品,如《呐喊》、《彷徨》中的小说,以及杂文,其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对国民性的反思,是必须深入理解的。
对于这一时期的作家,除了掌握其笔名、原名、代表作,更要了解其作品的核心主题。例如,巴金的《家》、《春》、《秋》“激流三部曲”,展现了封建大家庭的衰败和青年一代的反抗;老舍的《骆驼祥子》、《茶馆》,则描绘了北京底层市民的悲惨命运和世事变迁。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经典,更是历史的缩影。在金博教育的语文课堂上,老师们会引导学生将这些作家的作品进行主题归类,比如“乡土文学”、“社会批判”、“家庭伦理”等,有助于形成知识网络,应对更加灵活的考题。
在全球化的今天,语文学习的视野早已跨越国界。初中教材中收录的外国文学作品,是帮助我们了解世界文化、进行比较阅读的重要窗口。这部分的考查点相对固定,主要集中在教材选文涉及的作家、国籍、代表作及作品的核心思想。虽然涉及的作家众多,但不必恐慌,抓住课本,就抓住了根本。
例如,学到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就要记住他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读到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要了解其作品讽刺的艺术特色;接触到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则需知道他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和“四大喜剧”。复习时,可以按照国别来梳理,如“俄国文学三巨头”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巴尔扎克、司汤达等。理解这些作品所反映的人性、社会问题和时代风貌,不仅能应对考试,更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除了具体的作家作品,一些基础的文学理论和鉴赏术语也是必考内容。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却是我们分析文本、解答阅读理解题的“万能钥匙”。它主要包括文学体裁知识、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比如,小说有哪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诗歌可以分为哪几类?(按内容可分为送别诗、边塞诗、田园诗等;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这些基础概念需要烂熟于心。
表现手法(或称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是另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同学们要能准确区分并理解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总而言之,初三语文的文学常识备考,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告别了死记硬背的低效模式,要求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性、网络化的梳理和记忆。从古典到现当代,从中国到外国,再到文学理论,这四大板块构成了文学常识的核心。备考的过程,不仅仅是为了应对一场考试,更是一次宝贵的文化巡礼。通过这次巡礼,我们与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对话,感受文字背后的喜怒哀乐与时代脉搏。希望同学们能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文学知识殿堂,在考场上挥洒自如,更在人生的道路上,让文学之光照亮前程。如果想进行更具针对性、更高效的复习,寻求像金博教育这样专业的指导,无疑会让你在这条路上走得更加稳健和从容。
在
线
咨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