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4000985555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中考作文拿到题目后,应该先做什么?

中考作文拿到题目后,应该先做什么?

2025-08-24 07:33:02

当中考的铃声响起,试卷翻开,那道决定着语文成绩“半壁江山”的作文题赫然出现在眼前时,无数考生的内心都会涌起一丝波澜。是兴奋,是紧张,还是瞬间的茫然?在分秒必争的考场上,如何应对这关键的第一步,直接关系到整篇文章的成败。许多同学急于动笔,奋笔疾书,却可能因一时的疏忽而偏离轨道,最终“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其实,拿到作文题目后,最重要的不是立刻写作,而是进行一系列科学、高效的“战前准备”。这短暂的几分钟,是决定你作文能否脱颖而出的黄金时刻。

审清题目,把握方向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它如同航船的舵手,决定了文章航行的方向。一旦方向错了,再华丽的辞藻、再动人的故事,都将失去意义。金博教育的资深语文老师常说:“不怕写不好,就怕看不懂。”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审题的重要性。审题不清,轻则立意不高,重则完全跑题,导致全盘皆输。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精准审题呢?首先要做的就是“圈点勾画”,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即“题眼”。这些关键词往往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或具有特定指向的词语,它们规定了写作的对象、范围、重点和情感基调。例如,题目《那一刻,我长大了》,关键词是“那一刻”和“长大”。“那一刻”强调了时间的瞬间性、突发性,要求你不能泛泛而谈成长的过程,而要聚焦于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瞬间;“长大”则不仅指生理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心理、思想上的成熟与蜕变。忽略了任何一个关键词,都可能导致文章的深度和广度大打折扣。

其次,要仔细辨析题目的类型和限制。中考作文题目形式多样,有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等。不同类型的题目,审题的侧重点也不同。对于命题作文,要严格按照题目的字面意思来写;对于半命题作文,则需要你发挥创造力,将题目补充完整,并使之成为文章的中心;而材料作文,则要求你必须从提供的材料中提炼出观点,不能脱离材料另起炉灶。下面的表格清晰地展示了不同题型的审题要点:

题目类型 审题核心要点 注意事项
命题作文 分析题眼,明确写作对象、范围和文体。 不可随意更改题目,必须紧扣题目中的每一个词语。
半命题作文 分析已有部分,思考补充内容,确立文章中心。 补充的部分要与已有部分构成一个有意义、有深度的完整主题。
话题作文 围绕核心话题展开,角度自选,题目自拟。 写作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不能游离于话题之外。
材料作文 阅读并理解材料,提炼核心观点,联系现实。 观点必须源于材料,不能凭空捏造,要做到“引、议、联、结”。

审题的过程,就是一个与命题人进行“隔空对话”的过程。你需要揣摩命题人的意图,理解题目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导向和情感期待。只有真正读懂了题目,才能确保你的文章从一开始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构思立意,谋篇布局

在精准审题之后,接下来的关键一步便是构思立意与谋篇布局。如果说审题是“定方向”,那么立意就是“定高度”,而布局则是“搭骨架”。一个好的立意能让文章深刻隽永,引人深思;一个清晰的布局则能让文章条理分明,浑然一体。

立意,即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是文章的灵魂所在。同样一个题目,立意的高下直接决定了文章的品次。如何才能让立意更胜一筹呢?关键在于“求新、求深”。求新,就是要避开人云亦云的“大路货”,从独特的角度切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例如,写“爱”,大多数人可能会写父母之爱、师生之谊,但如果你能写对一本书的爱,对一项传统的爱,甚至是对一次失败的“爱”,就可能跳出窠臼。求深,则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题目背后更深层次的内涵。比如写“变化”,不仅要写出外部环境的变化,更要写出这种变化带给人的内心触动、思想启迪,甚至是对于社会、历史的思考。金博教育在教学中,常常引导学生进行“思维三级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追问,来深化文章的立意。

立意确立之后,就要开始谋篇布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列提纲”。千万不要小看这短短几分钟的提纲时间,它能帮助你理清思路,明确文章的结构,避免想到哪儿写到哪儿,造成结构混乱、详略不当。一个简洁有效的作文提纲,通常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比如,以《我的“自画像”》为题,可以拟定一个简单的提纲:

  1. 开头:以一句设问或一个有趣的比喻引出“自画像”的主题,总写自己的特点。
  2. 主体部分一(外貌):用白描手法,勾勒自己一个有代表性的外貌特征,如“爱笑的眼睛”,并联系一个具体事例说明它如何反映我的性格。
  3. 主体部分二(性格):通过一件具体的事(如参加一次挑战活动),展现自己“外静内热”、勇于尝试的性格特点。
  4. 主体部分三(思想):描写自己对某件事的独特看法(如对追星的理性思考),展现自己思想的成长与深度。
  5. 结尾:总结自己的多面性,点明“自画像”的意义,展望未来,深化主题。

有了这样一张清晰的“施工图”,你在接下来的写作过程中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从容不迫,即使考场上出现一些小小的紧张,也能迅速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筛选素材,丰富内容

文章的骨架搭建好了,接下来就需要用丰满的血肉去填充它,这就是素材的运用。素材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没有好的素材,再深刻的立意、再清晰的结构也只是空洞的口号。因此,在动笔前,快速地从你的“素材库”中筛选出最贴切、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材料,至关重要。

你的“素材库”来源于哪里?来源于你的生活,你的阅读,你的观察与思考。它可以是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可以是读到的一则感人故事,可以是一句启迪人心的名言,也可以是社会热点事件引发的思考。在考场上,你需要做的是根据已经确立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对这些素材进行快速的“匹配”和“筛选”。筛选的标准有三:真实、典型、新颖

真实是素材的底线。只有真实的感情、真实的事件,才能打动人心。即使是虚构的故事,也要符合生活的逻辑,情感要真挚。典型则要求素材具有代表性,能够以小见大,有力地支撑你的观点。一个好的例子,胜过千言万语的空洞说教。新颖则是素材的加分项。如果大家都在写“汶川地震中的感动”,你是否可以写“疫情期间的邻里守望”?如果大家都在引用李白杜甫,你是否能巧妙地化用一些稍微冷门但同样深刻的诗句?这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素材,能让你的文章在众多试卷中脱颖而出。

在筛选出合适的素材后,还要思考如何将其巧妙地融入文章。切忌简单地堆砌材料,而应该对素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和分析。一个完整的素材运用过程应该包括“叙述+分析”。简明扼要地叙述事件或引述名言后,必须紧接着进行分析和评论,阐明这个素材如何证明你的观点,将素材与中心论点紧密地联系起来。正如金博教育的写作课上所强调的,素材是“弹药”,而分析论证就是“瞄准射击”,只有两者结合,才能精准命中目标。

例如,在论证“坚持”的重要性时,与其泛泛而谈,不如选择一个具体的素材,并进行深入分析:

“很多人都知道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故事,但很少有人知道,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她和她的团队经历了190次失败。第191次实验的成功,看似偶然,实则是190次失败累积起来的必然。每一次失败,都不是毫无意义的句号,而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又一个阶梯。这正是坚持的意义所在——它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重复中不断反思、调整、接近目标的过程。没有这190次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不会有第191次的灵光乍现。”

通过这样的处理,素材不再是孤立的例子,而是变成了支撑你观点的有力论据,使文章内容充实而深刻。

总结

总而言之,中考作文拿到题目后,切不可心急火燎,草率动笔。审清题目、构思立意、谋篇布局、筛选素材,这四个看似耗时却至关重要的步骤,是写出优秀考场作文的必经之路。它们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一个科学而高效的写作流程。用上几分钟的时间,仔细审题,确保方向正确;再花上几分钟,构思一个深刻而新颖的立意,并搭建起清晰的文章框架;最后,在脑海中快速筛选出最能表现中心的素材。这个过程,如同将军战前制定周密的作战计划,能让你在接下来的写作中游刃有余,下笔如有神。

这篇文章的目的,正是为了向广大考生强调这一“慢”即是“快”的道理。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认识到考场上这黄金十分钟的重要性,养成先思考再动笔的良好习惯。这不仅是一种应试技巧,更是一种严谨、有序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这种凡事“谋定而后动”的能力,将让你受益终生。愿你在中考的考场上,能够从容不迫,以清晰的思路和独特的思考,谱写出属于自己的华彩篇章。

相关推荐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