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如何审题立意,确保作文不跑题?
写作文,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烦恼:面对一个题目,思绪万千,下笔时却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最终得分却不尽如人意,评语上赫然写着“偏离题意”?这四个字,如同冰水,瞬间浇灭了我们所有的创作热情。其实,写作就像一次有目的地的旅行,审题立意就是我们手中的地图和指南针。只有读懂地图,定准方向,我们才能顺利到达目的地,而不是在无关的风景中流连忘返,最终南辕北辙。掌握正确的审题立意方法,是确保作文“在路上”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审题,是写作的第一道关卡,也是决定文章成败的基石。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审题上的微小偏差,可能导致整篇文章的立意走向一个完全错误的方向。精准审题,意味着要像侦探一样,仔细勘察题目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不放过任何一个“蛛丝马迹”。
首先,我们需要拆解题干,抓住核心关键词。一个作文题目,通常由“题眼”和“限制”两部分构成。“题眼”是文章写作的核心与灵魂,规定了我们必须写什么;而“限制”则是围绕核心所设定的范围,规定了我们应该怎么写,不能写什么。例如,题目《在____中成长》,横线部分是需要我们自己填充的内容,是文章的“限制”部分,我们可以填“挫折”、“鼓励”、“阅读”等,而真正的“题眼”是“成长”。这篇文章的核心必须围绕“成长”来展开,阐述我们在所填写的特定情境中,获得了怎样的心智、思想或情感上的成熟与蜕变。如果我们只写“挫折”本身,而忽略了“成长”这个结果,那么文章就偏离了主题。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题干,我们可以使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关键词分析法。将题目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关键信息一一剖析,理解其深层含义和外延。让我们通过一个表格来具体分析:
题目 | 关键词 | 词性 | 含义解析 | 写作要点 |
《这也是一种美丽》 | 这 | 代词 | 指代作者将要描写的特定事物或现象。 | 内容必须具体、独特,是作者的个人发现。 |
也 | 副词 | 表示与通常认知不同,有“同样是”的意思。暗示所写的内容可能不被普遍认为是美丽的。 | 立意要有新意,挖掘被忽视的美,体现逆向思维或深度思考。 | |
美丽 | 形容词/名词 | 核心词,指能引起愉悦感受的品质。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内在的、精神层面的。 | 文章的灵魂。必须阐述清楚“这”件事物为何“美丽”,其价值和意义何在。 |
通过这样的精细解读,题目的要求就一目了然了。文章不仅要写一种“美丽”,更要写一种不寻常的、被忽略的“美丽”,并阐述出自己独特的发现和感悟。这样,写作的方向就非常明确了。
如果说审题是“看清路”,那么立意就是“定方向”。立意,即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它是在审题的基础上,作者思考的结晶,是文章的“魂”。一个好的立意,应该做到深刻、集中、新颖,能够统领全文,让所有的材料都围绕它来服务。没有明确的立意,文章就会像一盘散沙,看似内容丰富,实则空洞无物。
确立中心论点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考过程。面对一个题目,我们不能停留在表面的、人云亦云的认知上,而要向深处挖掘。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对自己提问。比如,面对“坚持”这个话题,我们可以问自己:
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追问,我们的思想就会不断深化,最终提炼出一个既切合题意又富有洞见的中心论点,例如“真正的坚持,是认清方向后的智慧执着,而非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盲目固执”。这样的立意,就比简单地谈“坚持就是胜利”要深刻得多。
在金博教育的写作课程中,老师们也常常强调“立意先行”的原则。他们会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头脑风暴等方式,将一个宽泛的话题逐步聚焦,最终凝练成一句清晰、有力的中心论点。这个过程,就像是为即将开始的航行设定一个明确的灯塔,无论中途遇到怎样的风浪(丰富的素材、纷繁的思绪),都能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确保文章的航船不会偏离预设的航道。
审题和立意解决了“写什么”和“为什么写”的问题,而文章结构则解决了“怎么写”的问题。一个清晰的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它能让思想的血肉有所依附,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在动笔之前,花上几分钟构思一个简单的提纲,是避免“想到哪写到哪”的有效方法。
常见的文章结构有很多种,比如:
选择哪种结构,要根据题目的特点和立意来决定。无论选择哪种,关键在于要有一个清晰的规划。例如,针对我们前面立下的论点“真正的坚持,是认清方向后的智慧执着,而非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盲目固执”,我们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提纲:
第一部分(引论):开头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小故事(如有人坚持错误的选择最终失败),引出话题,并亮明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本论):
第三部分(结论):总结全文,重申论点,并升华主题,呼吁大家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做一个智慧的行者,而非偏执的苦行僧。
有了这样的蓝图,写作时只需按部就班地填充内容,文章自然会脉络清晰,浑然一体。
文章的血肉,来自于丰富而恰当的素材。但是,素材并非越多越好,关键在于“恰当”二字。所有的事实论据、道理论据,都必须像士兵一样,听从“中心论点”这个司令官的指挥。任何与中心论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哪怕再精彩、再生动,也要学会“忍痛割爱”。
如何判断素材是否恰当?我们可以进行一个“相关性测试”。每选择一个素材,都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例子/这句话,能够直接或间接地证明我的观点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个素材就是有效的;如果答案是模棱两可甚至是否定的,那么就应该果断舍弃。例如,在论证“智慧执着”时,引用爱迪生为了寻找合适的灯丝材料,试验上千次最终成功的故事,就是非常恰当的。因为他的坚持,是建立在科学分析和不断调整方向的基础上的。但如果引用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可能就不那么贴切,因为它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决绝的勇气,而非“智慧”的层面。
在日常学习中,我们应该做一个有心人,建立自己的“素材库”。这个素材库可以来自阅读、生活观察、时事新闻等。但更重要的是,在积累的同时,要学会对素材进行归类和思考,想一想这个素材可以用来说明哪些道理,从哪些角度去解读。这样,在写作时,我们才能信手拈来,并且用得精准、深刻。
总而言之,要确保作文不跑题,我们需要像一位严谨的建筑师一样,完成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从精准审题开始,仔细解读设计图纸(题目)的每一个要求;到立意定航,确立建筑(文章)的核心功能与风格(中心论点);再到构思框架,搭建起稳固的承重结构(文章框架);最后到素材筛选,精心挑选合适的砖瓦石料(论据材料)。这四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掌握审题立意的方法,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在不断的练习和反思中精进。这是一个将模糊的灵感转化为清晰的文字,将宽泛的思考聚焦为深刻的洞见的过程。它考验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语言能力,更是我们的思维深度和逻辑能力。希望通过这些方法,你能告别“跑题”的烦恼,让每一次的写作,都成为一次思想清晰、表达流畅的愉快旅程,创作出真正有价值、有深度的文章。
上一篇: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总结与应用
下一篇:为什么不能用嘴尝药品?
相关推荐
在
线
咨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