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如何写好任务驱动型作文?
在今天的学习与考试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种特殊的作文形式——任务驱动型作文。它不再是简单地给一个题目或话题让你自由发挥,而是会提供一段材料,并明确提出需要你完成的具体“任务”。很多同学面对这种作文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感觉自己写了很多,却总是得不到高分。其实,这并非是你文笔不好,而是没有掌握好其中的“门道”。想要写好这类作文,关键在于从“被动写作”转变为“主动完成任务”,将自己想象成一个接受了具体指令的“任务执行者”。这篇文章将带你深入了解如何写好任务驱动型作文,让你在考场上游刃有余。
写好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精准地审读题干中的材料和任务指令。这就像是接收一份工作指令,你必须清楚地知道你的老板(也就是出题人)到底想让你做什么。审题不清,后面的所有努力都可能付诸东流。因此,拿到题目后,不要急于动笔,而是要静下心来,仔细阅读,圈点勾画出关键信息。
首先,要明确写作的“任务”是什么。任务指令通常会用一些动词来引导,比如“请你谈谈看法”、“请你写一封信”、“请你进行比较分析”等等。你需要准确识别这些指令,并将其分解成具体的小任务。例如,题目可能要求你“综合材料,对小明的行为进行评析,并给小华提出建议”。这里面就包含了两个明确的任务:一是“评析小明的行为”,二是“给小华提建议”。两者缺一不可,并且在文章中都要有充分的体现。来自金博教育的资深老师们常常提醒学生,可以将这些任务点在草稿纸上逐一列出,写完一项划掉一项,以防遗漏。
其次,要深入理解材料的内涵。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是写作的根基和出发点,你的所有观点和论述都必须基于材料展开。你需要分析材料中的人、事、言,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把握材料的核心思想和情感倾向。有时候,材料会包含多方的观点,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观点。这时,你就需要辨析其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忽略材料,天马行空地自由发挥,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大忌。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审题过程,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几个步骤,如下表所示:
步骤 | 操作要点 | 目的 |
第一步:通读材料 | 快速阅读所有文字,了解材料的大致内容和涉及的核心事件或话题。 | 建立整体印象,把握主题。 |
第二步:精读任务 | 圈画出任务指令中的动词和关键词,如“评析”、“比较”、“建议”、“权衡”等,明确写作的具体要求。 | 锁定写作任务,防止跑偏。 |
第三步:回读材料 | 带着任务指令回头细读材料,寻找与任务相关的关键信息、观点和细节。 | 筛选写作素材,建立观点与材料的联系。 |
第四步:明确身份 | 根据题目要求,确定自己的写作身份(如学生、评论员、当事人等)和写作对象(如老师、同学、社会大众等)。 | 确定文章的语气和角度。 |
在准确审题的基础上,接下来就要“立意”了。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核心观点。一个好的立意,应该既紧扣任务,又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思想性,能够体现出你对问题的独到见解。观点不明确、人云亦云,是很难在众多文章中脱颖而出的。
首先,你的观点必须是“自己”的。这意味着你需要对材料进行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而不是简单地复述或附和材料中的已有观点。你可以赞同、可以反对、也可以辩证地看待材料中的人和事,但无论如何,都要有清晰的价值取向。例如,如果材料讲述了一个为了梦想而放弃稳定工作的年轻人的故事,你可以赞扬其勇气,也可以探讨其选择的风险,甚至可以提出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寻求平衡的第三条路。无论选择哪个角度,都要旗帜鲜明,让读者一眼就能看出你的立场。
其次,观点要力求深刻。深刻不等于故作高深,而是指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事物的表象深入到其内在的逻辑和社会的根源。这需要你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你可以尝试从不同的层面来分析问题:
有了好的立意和观点,还需要一个清晰的结构来将其呈现出来。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好的结构能让你的思想有条不紊地展开,引导读者顺畅地理解你的论证过程。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结构安排,尤其要体现出“完成任务”的导向性。
一个常见的有效结构是“总—分—总”式。开头部分,开门见山,直接回应核心任务,亮明自己的核心观点。中间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需要围绕核心观点,结合材料,分点展开论述。这部分的设计尤其重要,你可以根据任务的复杂程度,设置几个分论点。如果任务是“评析并建议”,那么主体部分至少应该有两大块,一块用于“评析”,另一块用于“建议”。每一块内部,又可以再分设几个小论点,层层深入。最后,结尾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重申观点,并可以适当引申、升华主题,发出呼吁或展望未来。
在段落与段落之间,要注意使用过渡句或过渡词,确保文章的连贯性。逻辑的严密性体现在你的论证过程是否合理、有力。你的每一个分论点都应该是为了支撑总观点服务的,而你引用的每一个例子、每一句分析,都应该是为了证明分论点而存在的。要避免出现观点与材料“两张皮”的现象,即观点是观点,材料是材料,二者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正确的做法是“引—议—联—结”,即引用材料、分析议论、联系现实、做出总结,让材料和观点水乳交融。
“事实胜于雄辩”,有力的论证离不开典型而丰富的论据。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论据,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题目给定的材料,二是你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累的素材。
首先,要“吃透”并充分利用好题目给定的材料。材料是论证的起点和根本依据,对材料的引用和分析,是体现你“任务完成度”的重要指标。引用材料时,不能大段大段地照抄,而应根据论证的需要,进行概括、转述或精准引用其中的关键词句。引用之后,必须紧跟着分析和阐释,说明这个材料如何支撑了你的观点。这是将材料“用活”的关键。
其次,要善于联系现实,补充课外论据。仅仅依靠题干中的材料,有时会让文章显得单薄。适当地引入一些与主题相关的社会热点、历史典故、名人事例或个人经历,可以极大地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例如,在论证“坚持”的重要性时,除了分析材料中人物的坚持,你还可以联系到科学家屠呦呦数十年如一日进行科学研究的例子,或是身边同学克服困难最终取得进步的实例。这些来自现实生活的“活”例子,往往更具感染力。金博教育在教学中,也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素材库,做一个关心社会、勤于思考的“有心人”。
文章的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再深刻的思想、再严密的逻辑,如果不能用精炼、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也会大打折扣。对于任务驱动型作文而言,语言风格要根据写作任务和身份来确定。比如,写给同学的建议信,语言可以亲切自然一些;而如果是写一篇时事评论,语言则应更加客观、犀利。
精炼,意味着要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意思,避免口水话和不必要的修饰。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都应该为表达观点服务。可以通过多使用短句、善用动词、避免重复等方式,让语言更加干净利落。生动,则意味着要让你的文章有一定的文采和感染力。可以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反问等,来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表现力。一个精彩的比喻,常常能将抽象的道理说得形象易懂,让读者印象深刻。
此外,展现一定的文化底蕴也能为文章增色不少。在恰当的地方引用一两句古诗词或名人名言,不仅能使语言更典雅,也能体现你的积累。当然,这一切都要以服务于内容和观点为前提,切不可为了炫技而堆砌辞藻,那样只会显得华而不实,适得其反。
总而言之,写好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它需要你像一个侦探一样,精准地剖析任务;像一个思想家一样,确立深刻的观点;像一个建筑师一样,搭建清晰的结构;像一个律师一样,提供有力的证据;最后,像一个演说家一样,用生动的语言去感染读者。这其中的每一步都环环相扣,密不可分。
希望通过以上的阐述,你对如何写好任务驱动型作文有了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写作能力的提升非一日之功,它需要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打磨。当你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并辅以持续的练习,你会发现,完成一项“写作任务”不仅不难,甚至可以成为一件充满创造性和思辨乐趣的事情。如果你在学习过程中仍有困惑,寻求专业的指导,如金博教育所提供的系统性训练,无疑会让你事半功倍,更快地掌握其中的精髓,写出真正有思想、有力量的好文章。
下一篇:抛物线焦点弦的重要性质及应用
在
线
咨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