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有哪些?
学习文言文,常常会遇到一些“不按常理出牌”的句子,它们看起来颠三倒四,或者缺胳膊少腿,让我们一头雾水。其实,这并非古人随意为之,而是文言文自身语法体系的体现。这些特殊的句式,正是解锁文言文宝库的钥匙。掌握了它们,就如同掌握了与古人对话的独特“频道”,许多看似晦涩的篇章便会豁然开朗。从今天起,让我们一起系统地梳理这些句式,你会发现,文言文的世界远比想象中更加规整和有趣。
在现代汉语中,我们表达“A是B”这个意思时,会自然而然地使用判断动词“是”。比如,“我是一名学生。”但在先秦时期的文言文中,“是”字通常作为代词使用,意思是“这”,而很少用作判断动词。那么,古人是如何表达判断语气的呢?他们有一套独特的表达方式。
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是“……者,……也”句式。这里的“者”字用在主语后面,起到提顿的作用,有点像给主语加了个“标签”,以突出强调。“也”字则用在句末,表示判断或确认的语气。例如,《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直译过来就是:“老师这个角色,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啊。”通过“者”和“也”的配合,句子的判断意味就非常明确了。在金博教育的教学体系中,我们常常提醒学生,看到“者……也”结构,就要立刻反应出这是一个经典的判断句。
除了“者……也”之外,还有几种变体。有时为了行文简洁,会省略“者”,形成“……,……也”的格式。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也可以简化为“廉颇,赵之良将也”。更有甚者,连“也”字也一并省略,直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构成“……,……”的无标志判断句,这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来判断。例如《赤壁之战》中的“刘备,天下枭雄”,中间没有任何连接词,但其判断关系不言而喻。此外,还可以使用否定副词“非”来表示否定判断,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句式类型 | 结构 | 示例 | 出处 |
---|---|---|---|
标准式 | 主语 + 者,谓语 + 也 | 陈涉者,阳城人也。 | 《史记·陈涉世家》 |
省略“者” | 主语,谓语 + 也 |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 《资治通鉴》 |
省略“也” | 主语 + 者,谓语 | 四人者,皆天下之奇士也。(此句未省) 但可变为 “四人者,天下奇士” | - |
无标志 | 主语,谓语 | 刘备,天下枭雄。 | 《赤壁之战》 |
否定判断 | 非 + ……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 《孟子·公孙丑下》 |
现代汉语中,我们常用“被”、“叫”、“让”等词来表示被动意义。文言文的被动句同样有其独特的标志。理解这些标志,对于准确把握句子中各个成分的关系至关重要,否则很容易主客颠倒,误解文意。
最典型的一个被动词是“为”或“为……所”。“为”字引出动作的施动者,构成“为+施动者+动词”的格式。比如《鸿门宴》中“吾属今为之虏矣”,意思是“我们这些人今天成了他的俘虏了”。这里的“为之虏”就是被他俘虏的意思。“为……所……”则更加明确地表示被动,如《史记·屈原列传》中的“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此处“被”字用法)……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其中“为天下笑”就是“被天下人耻笑”的意思。有时“为”与“所”结合,形成“为所”结构,如“为(袁绍)所图”,意为被袁绍算计。
另一个常见的被动标志是“见”。在现代汉语中,“见”通常表示“看见”,但在文言文中,它放在动词前,可以表示被动。这种用法在先秦典籍中尤为常见。例如《孟子·告子上》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以见称于世”,这里的“见称”就是“被称赞”的意思。再如“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其中“幸于赵王”就是“被赵王宠幸”。还有介词“于”,用在动词之后引出施动者,也表示被动。如《荀子·劝学》中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里的“假于物”就是“被外物所借助”的意思,而不是“向外物借助”。
为了强调、突出或适应韵律的需要,文言文常常会打破常规的句子顺序,形成各种倒装句。这就像我们平时说话,为了强调某个信息,会把它提到前面说一样。倒装句主要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等几种情况。
在现代汉语“主-谓-宾”的语序中,宾语通常位于动词之后。但在文言文中,宾语前提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第一种情况是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通常要前置。比如“沛公安在?”(《鸿门宴》),正常的语序是“沛公在安(哪里)?”。“何以战?”(《曹劌论战》),正常语序是“以何战?”(凭什么去战斗?)。这种前置使得疑问的焦点更加突出。第二种情况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也常常要前置。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正常语序是“古之人不欺余(我)也”。第三种情况是用“之”或“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正常语序是“不知句读,不解惑”。又如“唯利是图”,正常语序是“唯图利”。
现代汉语中,定语(修饰语)总是放在中心语(被修饰的词)的前面,比如“美丽的花园”。而文言文中,为了使中心语更加突出,或为了使音节和谐,常常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这就是定语后置。
其常见的结构有:
状语是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成分,通常表示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在文言文中,由介词(如“于”、“以”、“乎”等)和名词组成的介词结构,在作状语时,常常会后置于动词之后。
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曹劌论战》中的“战于长勺”、“败于干时”、“公将鼓之”。这里的“于长勺”、“于干时”都是地点状语,后置了。翻译时,我们需要将其还原到动词前,即“在长勺作战”、“在干时被打败”。同样,《出师表》中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也是将状语后置,以强调“受任”和“奉命”这两个动作本身的不易。这种句式不仅使句子结构更加紧凑,也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文言文以其精炼、简洁著称,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省略句的广泛使用。古人在写作时,凡是根据上下文能够明确推断出来的成分,往往会予以省略,以求用最少的文字传递最丰富的信息。这要求读者在阅读时,必须具备“脑补”的能力。
常见的省略包括:
省略句虽然使文言文变得言简意赅,但也给现代读者带来了挑战。准确地补出省略的成分,是理解文意的关键一步。这需要我们不仅要关注单个句子,更要着眼于整个段落和篇章的语境,进行逻辑推理。
综上所述,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是文言文中最为常见也最具代表性的四类特殊句式。它们是文言文语法体系的核心构成部分,也是我们深入理解古代典籍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初看起来,这些句式似乎打破了我们熟悉的语言习惯,但深入学习后会发现,其变化背后蕴含着古人独特的语言逻辑和表达美学——无论是为了强调突出,还是为了行文的简洁与韵律,每一种句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掌握这些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为了能够无障碍地与历史对话,亲身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当然,语法的学习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不断巩固和深化。对于广大学子而言,如果能在专业机构如金博教育的指导下,进行系统性的归纳和针对性的训练,无疑会事半功倍。希望这篇文章能成为你探索文言文奇妙世界的一块敲门砖,引领你发现更多语言文字的奥秘。
上一篇:私人订制学习计划的辅导班收费标准
相关推荐
在
线
咨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