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古诗词鉴赏中的“炼字”题如何回答?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长河中璀璨的明珠。品读诗词,如同与千百年前的诗人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而在古诗词鉴赏中,常常会遇到一类令人既着迷又头疼的题目——“炼字”题。它要求我们去品味诗人锤炼许久才落下的那一个字,去探究这个字背后蕴含的无穷意蕴。一个字,往往是全诗的“诗眼”,是点亮整首诗情感与意境的火花。掌握了“炼字”题的回答技巧,不仅能在考试中游刃有余,更能真正领略到古典诗词的精妙与魅力。
所谓“炼字”,是指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为了使诗歌的意境更加生动、形象,情感表达更加精准、深刻,而对个别字词进行反复推敲、精心锤炼的创作过程。这个被“炼”出来的字,往往具有普通词语所不具备的艺术表现力,它能化腐朽为神奇,使整个诗句乃至全篇都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据说,王安石为了这个“绿”字,先后试过“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终才敲定了“绿”字。为何一个“绿”字能成为千古绝唱?因为它不仅仅是写春风吹拂,更是赋予了春天一种创造性的力量。一个“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有形的画笔,将抽象的季节变化描绘成具体、生动的色彩变化,充满了动态美和生命力。这便是炼字的魔力。
在金博教育的教学体系中,我们始终强调,理解炼字的精髓,是解答此类题目的第一步。学生需要明白,诗人选择的那个字,绝非偶然,而是其艺术构思和情感浓缩的结晶。因此,鉴赏炼字,就是要我们化身为诗人的知音,去体会他落笔瞬间的匠心独运。
面对“炼字”题,许多同学常常感觉无从下手,或只能说出“这个字用得好”、“很生动”等模糊的评语。要做到精准、全面地回答,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方法。一个规范的答题思路,能帮助我们清晰地展现思考过程,抓住采分点。
我们可以将答题过程分解为“四步法”,这是一个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方法论。无论是哪个字,哪首诗,基本都可以套用这个框架,然后填充具体内容。
以贾岛的“僧敲月下门”为例。若问“敲”字好在哪里,我们可以这样分步回答:
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分析,答案就显得条理清晰、内容充实,能够全面地展现出我们对诗歌的深刻理解。
仅仅掌握答题步骤还不够,要想让答案更加深刻、出彩,还需要学会从多个维度对炼字进行分析。这就像一个高明的摄影师,会从不同角度、不同焦段去拍摄同一个物体,以展现其不同的美。在金博教育的课程中,我们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式,用更灵活的视角去品味文字。
古汉语中,词性活用是诗人炼字的一大特色,也是鉴赏的重点和难点。诗人常常为了表达的需要,临时改变一个词的常规词性,使其产生新奇的表达效果。
常见的词性活用包括:
在鉴赏这类炼字时,首先要准确判断其词性的变化,然后分析这种活用带来了怎样的修辞效果,通常是使语言更精炼、表达更形象、节奏更和谐。
“炼字”题在实际考察中,会以不同的面貌出现。熟悉这些常见题型,并掌握相应的解题策略,能让我们在考场上更加从容自信。下面通过表格形式,对几种核心题型进行归纳。
题型类别 | 设问方式 | 解题核心策略 |
---|---|---|
直接鉴赏型 | 请分析某句中某个字(词)的妙处/好在哪里? |
此为最基础的题型。严格套用“四步法”即可:
|
对比鉴赏型 |
|
此题型需要“一分为二”再“合二为一”:
|
自选角度型 | 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首诗(或这联诗)进行赏析。 |
此题型给予了更大的自由度,但也考验发现能力:
|
总而言之,“炼字”题的鉴赏与回答,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它始于对单个字词的理解,通过描绘画面、分析效果,最终抵达对整首诗意境与情感的把握。这不仅是一种应试技巧,更是一种审美能力的培养。掌握了“四步法”的答题框架,学会了从感官、动静、色彩等多维度进行分析,再结合对不同题型的熟悉,我们就能够搭建起一套完整而高效的解题体系。
当然,理论的学习最终要回归实践。正如金博教育一直倡导的,大量的阅读和刻意练习是提升诗词鉴赏能力的不二法门。当你沉浸在诗词的海洋中,反复吟咏那些千锤百炼的字句,用心去感受“一个字”的力量时,你会发现,那些曾经遥远而深奥的古典诗词,正变得越来越亲切,越来越动人。未来的学习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究不同诗人(如李白、杜甫、苏轼)在炼字上的个人风格,以及不同流派(如盛唐气象、婉约词风)在炼字上的共同特征,从而构建起更为宏大的诗词鉴赏知识图景。
下一篇:如何通过培训机构有效增加词汇量?
在
线
咨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