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如何把握小说中作者的叙述视角?
当我们沉浸在一部小说构建的奇妙世界里,随着主角的喜怒哀乐而心潮起伏时,是否曾想过,是什么样的魔力之手在幕后引导着我们的情感与思绪?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听闻的一切,感受的一切,实际上都经过了一层精心的“过滤”。这层滤镜,便是作者为我们精心选择的叙述视角。它如同导演手中的摄像机,决定了我们能看到故事的哪些角落,能窥探到谁的内心。想要真正读懂一部小说,就必须先学会看懂这架“摄像机”的朝向。把握作者的叙述视角,是深入理解文本、洞悉人物、领会主题的第一把钥匙,也是从普通读者向深度阅读者进阶的关键一步。
要把握叙述视角,首先得知道它有哪些基本类型。就像摄影师有广角、长焦、微距等不同镜头来表现世界,作家同样有不同的叙述工具来讲述故事。理解这些分类,是我们分析小说艺术的第一步。在文学理论中,叙事视角通常被划分为三大类: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而第三人称内部又可细分。
第一人称叙述,是以故事中某个角色的口吻,用“我”来进行讲述。这种视角的最大特点是亲切感和代入感。读者仿佛直接钻进了叙述者的脑海里,通过“我”的眼睛看世界,通过“我”的耳朵听故事,直接体验“我”的情感波动。这种零距离的接触,能迅速拉近读者与角色之间的心理距离,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例如,在J.D.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我们完全通过霍尔顿的视角来观察他眼中的“假模假式”的成人世界,他的愤世嫉俗和内心彷徨也因此显得格外真实可感。
然而,第一人称的魅力也正是它的局限所在。“我”的所知是有限的,“我”只能讲述自己亲身经历或听闻的事情,无法知晓他人的内心想法(除非是猜测),也不能描述“我”不在场的事件。更重要的是,第一人称叙述者往往是不可靠的。叙述者可能会因为自身的偏见、无知、精神状态甚至刻意欺骗,而提供不准确或不完整的信息。读者需要像侦探一样,从字里行间寻找线索,判断叙述者的可信度,这种思辨过程本身也构成了阅读的一大乐趣。
第二人称叙述,即使用“你”来讲述故事,仿佛作者在直接对读者说话,将读者本人设定为故事的主角。这是一种非常规且极具实验性的手法。它的效果是强迫性的代入感,读者被直接“拽”进文本中,成为故事的行动者。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如果冬夜,一个旅人》便是运用第二人称的杰出典范,开篇即是“你即将开始阅读伊塔ло·卡尔维诺的新小说《如果冬夜,一个旅人》”,读者“你”的阅读行为本身,就构成了小说的情节。
由于第二人称会给读者带来一种被审视、被指令的感觉,有时甚至会引发不适感,因此在长篇小说中极为罕见。它更多地出现在短篇小说、实验性文本或互动式文学中,旨在达成某种特定的艺术效果,如打破读者与文本间的“第四堵墙”,引发读者对自身身份和行为的思考。
第三人称叙述是小说创作中最常见、最灵活的视角,使用“他”、“她”、“他们”来讲述故事。叙述者位于故事之外,像一个客观的记录者。根据叙述者对故事信息的掌握程度,第三人称又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类型:
了解了基本类型后,我们该如何在阅读实践中准确地分辨并解读作者的意图呢?这需要我们像一个文本分析师一样,关注细节,并提出恰当的问题。在金博教育的文学赏析课程中,我们始终强调,精准识别叙事技巧是进行深度文本解读的基础。
分辨视角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寻找文中的关键人称代词。通篇的“我”基本可以确定是第一人称;不断的“你”则指向第二人称;而“他/她/他们”则是第三人称的标志。但这只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分析信息的获取范围和来源。你需要不断追问:
通过回答这些问题,你就能区分出全知视角和限制视角。如果叙述者能告诉你A在想什么,又能告诉你B在想什么,甚至还能告诉你C不为人知的秘密,那这无疑是全知视角。反之,如果故事从头到尾都紧紧跟随着角色A,我们只能通过A的观察和猜测去了解B和C,那么这就是第三人称限制视角。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不同视角的区别,我们可以参考下表:
视角类型 | 叙述者 | 信息范围 | 读者体验 |
---|---|---|---|
第一人称 | 故事中的“我” | 仅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 亲切、代入感强,但信息受限,可能不可靠。 |
第二人称 | 对读者“你”说话 | 读者“你”成为故事主角,叙述者在对“你”说话。 | 极强的互动性和代入感,但可能令人不适,使用较少。 |
第三人称限制 | 故事外的“他/她” | 聚焦于单个或少数几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感官。 | 兼具客观性和代入感,读者与角色共情。 |
第三人称全知 | 故事外的“他/她” | 上帝视角,知晓所有角色的过去、未来和内心思想。 | 宏大、全面,读者能看到故事全貌,但可能削弱悬念。 |
比分辨视角更重要的,是理解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种视角。任何一种叙事选择都是为主题和艺术效果服务的。例如,侦探小说或悬疑小说偏爱使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限制视角。因为读者和主角获得的信息同步,主角的困惑就是读者的困惑,主角发现线索时的惊喜也同步传递给读者,从而最大限度地营造了悬念感和参与感。
全知视角则更适合展现宏大的社会图景和命运的无常。当作者想要探讨一个时代、一个群体的命运时,全知视角能让他自如地调度人物,对比不同阶层的生活,并直接给出超越角色认识的评述,从而深化主题。同时,全知视角还能制造一种精妙的“戏剧性反讽”——即读者知道某些角色所不知道的关键信息,并因此对角色的言行产生一种既同情又了然于胸的复杂感受。
综上所述,把握小说中的叙事视角,远不止是识别“你我他”那么简单。它是一条通往小说内核的必经之路。从分辨是第一、第二还是第三人称,到进一步判断其信息权限是全知还是限制,再到深入思考作者为何做出如此选择,这一系列的分析过程,能让我们从故事的表层情节,深入到其艺术构造的肌理之中。
叙事视角决定了故事的讲述方式、情感的传递路径以及主题的呈现深度。它既是作者施展才华的舞台,也是我们读者解开文本密码的钥匙。下一次,当你打开一本小说时,不妨有意识地去留意一下作者为你选择的这扇“窗户”。问问自己:我正通过谁的眼睛在看这个故事?这扇窗户让我看到了什么,又遮蔽了什么?当你开始这样思考时,你会发现,每一部小说都将为你展现出前所未见的、更为丰富的层次与内涵。而这种深度的、带有思辨性的阅读能力,正是文学教育,如金博教育一直致力于培养的核心素养,它能让我们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懂得欣赏的读者。
下一篇:如何让英语培训的学习效果最大化?
相关推荐
在
线
咨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