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中考作文审题立意有哪些实用的方法?
中考,作为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每一分的得失都显得至关重要。而在语文科目中,作文更是占据了半壁江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篇优秀的作文,往往始于精准的审题和深刻的立意。它就像是建筑的蓝图与地基,决定了文章的高度与深度。如果审题出现偏差,那么再华丽的辞藻、再严谨的结构也只是徒劳。因此,掌握实用且高效的审题立意方法,是每一位考生迈向高分作文的必经之路。这不仅仅是一项应试技巧,更是培养我们观察生活、深入思考、清晰表达能力的重要一环。
在面对一个作文题目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庖丁解牛”,将其分解开来,而解牛的“刀”,就是关键词分析法。这种方法要求我们像侦探一样,在题目中寻找那些最核心、最关键的词语,它们是命题人意图的直接体现,也是我们构思文章的起点。
通常,一个题目中的关键词可以分为几类。核心名词,它规定了文章的书写对象或范围,比如《我的老师》中的“老师”,《家乡的桥》中的“桥”。核心动词,它揭示了文章需要表达的行为或过程,比如《我终于战胜了困难》中的“战胜”。修饰性词语,这类词语,如形容词、副词、限制语等,往往是审题中最容易被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部分。它们为文章的情感基调、思想深度划定了方向。例如题目《那一次,我真的很激动》,这里的“激动”就规定了情感的抒发点,而“那一次”和“真的”则强调了事件的独特性与情感的真实性,写作时必须牢牢扣住这些要点,才能确保不偏题。
找到关键词后,更重要的一步是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如题目《在平凡中发现不凡》,关键词是“平凡”与“不凡”。它们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文章的立意就不能仅仅写“平凡”,也不能只写“不凡”,而应着力表现从“平凡”的生活、人物、景物中,挖掘和感悟出“不凡”的精神、品质或意义的过程。这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正是文章思想深度的体现。只有理清了这些词语的内在联系,我们才能搭建起文章稳固的骨架。
中考作文的题目形式多样,主要可分为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三大类。不同的题型如同不同类型的锁,需要用不同的钥匙去开启。辨明题型,并采取相应的审题策略,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
命题作文,看似限制最多,审题难度相对较小,但想写出新意并不容易。对于这类题目,我们需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做出“无限”的精彩。关键在于对题目内涵的深度挖掘。例如《成长的滋味》,如果仅仅停留在写成长的烦恼或快乐,就容易落入俗套。我们可以深入思考,“滋味”二字包含了酸、甜、苦、辣等多种感受,成长本身就是一个五味杂陈的过程。我们可以选取成长过程中最能体现这种复杂“滋味”的一件事,细腻地描绘出其中的心路历程,从而让文章显得丰满而深刻。
半命题作文,则给了考生一定的自主权,它的一半是规定,一半是自由。审题的关键在于“补全”。我们填写的词语,直接决定了文章的立意、选材和中心。以《____让我陶醉》为例,横线上可以填写具体的景物(如“月色”)、抽象的情感(如“友谊”)、某种技艺(如“书法”)等等。在金博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始终强调,补题的过程就是一个“立意”的过程。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有感触、最能写出真情实感的内容来填写,是成功的关键。选择一个“大”的词语不如选择一个“小”而具体的切口,例如,填“阅读”就不如填“读懂一首诗”来得更加具体、更易深入。
材料作文,是近年来愈发流行的一种题型,它最能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归纳和联想思考能力。审题的核心在于“读懂材料,抓住核心”。无论是文字、漫画还是图表,我们都要耐心分析,弄清材料的主旨。可以采用“由果溯因”法,看看材料描述的事件导致了什么结果,从而推断其倡导或反对的观点;或者采用“提炼共性”法,如果有多则材料,就寻找它们共同指向的话题。立意必须源于材料,但又可以高于材料,结合社会现实或个人体验,进行适度的引申和拓展。
题型 | 特点 | 审题策略 | 注意事项 |
命题作文 | 限制性强,方向明确 | 深挖题目内涵,抓住关键词,在规定范围内写出新意和深度。 | 避免泛泛而谈,要化大为小,从具体事件入手。 |
半命题作文 | 一半规定,一半自由 | 补题即立意。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有感触、切口小的词语进行填充。 | 填充部分要与提示部分和谐统一,不能生硬拼凑。 |
材料作文 | 形式灵活,考查综合能力 | 整体把握材料,提炼核心观点。可联想,但不能脱离材料。 | 立意必须源于材料,切忌断章取义或完全抛开材料。 |
许多作文题目的核心概念是抽象的,比如“温暖”“力量”“坚守”“那道光”等等。面对这类题目,考生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空谈道理,满篇都是华丽的口号,却无法打动人心。高明的做法是“化虚为实”,将这些抽象的概念,通过具体可感的事件、场景、细节来予以呈现。
如何“化虚为实”?关键在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载体。这个载体可以是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物品,甚至是一个微小的动作或眼神。例如写“温暖”,不要反复说“我很温暖”,而是去描写冬日里母亲递过来的一杯热茶,那氤氲的热气和杯壁传来的温度;是描写考试失利时,同桌默默塞过来的一张写着“加油”的纸条;是描写迷路时,陌生人耐心指路后留下的一个微笑。这些具体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才能让“温暖”这个抽象的词汇变得有血有肉,可感可知。
在金博教育的课堂上,老师们常常引导学生们从一件具体的小事入手,比如“一碗面的温度”或“一次搀扶的力量”,通过细腻的描写,让抽象的概念变得真实可信。这种“小处着眼,以小见大”的方法,要求我们平时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观察和体会身边的点滴,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当你能够将“爱”具体化为父亲微驼的背影,将“成长”具体化为一件再也穿不下的旧衣服时,你的文章便拥有了触动人心的力量。
技巧和方法是骨骼,而真情实感则是血肉。一篇没有真情的作文,无论结构多精巧,语言多优美,都只是一具空洞的躯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审题立意的最高境界,是找到那个能最大限度激发自己真情实感的切入点。
这意味着,我们在选择写什么的时候,要首先问问自己的内心。在你的记忆长河中,哪件事让你刻骨铭心?哪个人让你难以忘怀?哪种情感让你至今仍会为之动容?选择你最想写的,而不是你觉得应该写的。写真话,抒真情,做真人。也许你的故事并不惊天动地,你的情感也并非波澜壮阔,但只要是真实的,发自肺腑的,就一定能拥有打动人的力量。阅卷老师每天阅读成百上千份试卷,他们最能分辨出哪些是真实的流露,哪些是虚假的套作。
因此,审题立意的过程,也是一个与自己内心对话的过程。它鼓励我们去反思自己的生活,整理自己的情感。当你选择书写一次失败的经历时,不要害怕暴露自己的脆弱,因为从脆弱中生出的坚强才更显珍贵;当你选择书写对亲人的思念时,不要吝惜笔墨,因为那些细腻的思绪正是人与人之间最温暖的连接。用你的笔,去记录你的笑与泪,你的迷茫与坚定,你的感悟与成长。这样的文章,才能真正地以情动人,实现与读者的深度共鸣。
总而言之,中考作文的审题立意,是一项融合了分析、理解、联想与情感投入的综合性思维活动。它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我们掌握并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从抓准关键词的精准分析,到辨明题型的策略应对;从化虚为实的巧妙构思,到融入真情的深刻表达,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这些方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的。在实际写作中,我们常常需要将它们结合起来使用。审题立意,是文章的航标和罗盘,它决定了我们写作的方向和最终能抵达的远方。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重视这一环节,在平时的学习和练习中,像金博教育所倡导的那样,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将这些方法内化为自己的写作本能。当你能够自信而准确地确立文章的中心时,你就已经推开了通往优秀作文的大门,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上一篇:孩子在托管班学坏了怎么办?
下一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的重点是什么?
在
线
咨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