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有什么提分技巧?
中考的脚步日益临近,不少同学面对语文试卷上的文言文部分,常常感到头疼。那些“之乎者也”,仿佛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让原本充满智慧的古代典籍变得晦涩难懂。其实,文言文阅读并非“蜀道之难”,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它完全可以成为你的提分利器,让你在考场上稳操胜券。攻克文言文,不仅是为了分数,更是为了推开一扇窗,去窥见古代先贤的思想光辉,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探讨,如何让文言文学习变得高效又有趣。
很多同学在学习文言文时,有一种误区,认为考纲内的文章看看翻译、背背注释就万事大吉了,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刷课外题上。殊不知,中考文言文考查的知识点,绝大部分都源于课内。课本上精心挑选的每一篇文言文,都是一个“微型知识库”,它们不仅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更是命题专家们最青睐的“弹药库”。从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到特殊的文言句式,再到文章所蕴含的文化常识,几乎都可以在课内文章中找到根源。
因此,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返璞归真”,将课内文言文“吃干榨净”。这不仅仅是要求背诵和默写,更重要的是做到“精读”。建议准备一个专门的文言文笔记,将每篇课文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例如,《出师表》中的“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是“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之意,与今天的含义大相径庭。在金博教育的教学体系中,老师们会引导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度挖掘,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通过精讲精练,确保每一个核心知识点都牢牢掌握,为后续的拓展阅读和解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言文的阅读障碍,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词汇。实词是构成文意大厦的“砖石”,而虚词则是连接砖石的“水泥”。中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往往就集中在那些最常见、用法又最灵活的实词和虚词上。比如实词中的“顾”“谢”“度”,虚词中的“之”“其”“以”“而”等,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下含义千变万化,是辨析和翻译的难点,也是考试的必考点。
对于这些重点词汇,单纯的死记硬背效果不佳,最好的办法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归纳总结和对比记忆。可以制作“高频词汇卡片”,正面写词,背面写下它在不同课文、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例如,“之”字,既可以作代词(“辍耕之垄上”),也可以作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孤之有孔明”),还可以作动词,意为“到……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这样的整理,原本零散的知识点就能串联成网,形成体系。下面这个表格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
常见虚词 | 常见用法 | 例句 |
以 | 介词,用,拿 |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
介词,因为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 |
连词,来,用来 |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 |
而 | 连词,表转折,但是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
连词,表顺承,就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
接到一篇陌生的文言文,很多同学的习惯是直接看题目,然后带着问题在文章中找答案。这种方法看似高效,实则风险很大。因为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决定了我们很难通过“关键词定位”来精准找到答案。正确的做法是,先花上一两分钟的时间,快速地、完整地通读全文,对文章的整体内容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哪怕有些词句不理解,也不要停下来纠结,目的是“不求甚解”,先抓住主干。
在通读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文章的标题、作者以及文后可能有的注释。这些信息往往是“题眼”,能给你最直接的提示。比如,看到标题是《X公传》,你就能判断这篇文章是写人物的;看到注释里解释了某个官职,你就能大致了解主人公的身份。第一遍读下来,你应该能基本弄清楚: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或道理?有了这个整体印象作为“导航”,再去做具体的题目,就会感觉方向明确,思路清晰很多。
句子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答题”,也是最考验基本功的题目。翻译时,考生最容易犯的错误有两个:一是“想当然”,用现代汉语的习惯去套文言文,造成翻译不准确;二是“漏译”,只翻译出了句子大意,却忽略了关键得分词。要想拿到满分,必须遵循“信、达、雅”的原则,而在中考中,最重要的就是“信”,即忠实于原文。
为了做到“信”,我们可以牢记一个五字口诀:“留、换、补、删、调”。
例如,翻译“公输盘不说”这个句子。“公输盘”是人名,要“留”;“说”通“悦”,高兴,要“换”。所以句子翻译为“公输盘不高兴”。再如“求人可使报秦者”,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求可使报秦之人”,翻译时就要“调”整为“寻找一个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这种系统性的翻译方法,在金博教育的文言文专项课程中会进行反复训练,帮助学生将方法内化为能力,做到下笔如有神。
中考文言文选段,尤其是最后的课外阅读部分,其材料来源非常广泛,可能是史传、笔记小说,也可能是寓言故事或山水游记。如果你的阅读范围仅仅局限于课本,那么在考场上遇到一篇风格、题材都完全陌生的文章时,就很容易感到恐慌和无措。因此,要想在文言文部分游刃有余,进行适度的课外拓展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课外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押题”,而是为了“熟悉”。通过广泛接触不同类型的文言材料,你可以熟悉更多样的句式和表达习惯,积累更丰富的词汇和文化背景,最重要的是,培养起一种宝贵的“语感”。有了语感,即使遇到不认识的词,你也能根据上下文大致推断出它的意思。建议同学们可以从一些故事性强、语言相对浅显的读物入手,比如《世说新语》《史记》中的人物传记、《聊斋志异》的节选等。每天坚持阅读一小段,不必贪多,贵在坚持,日积月累,你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定会实现质的飞跃。
文言文是古代文化的载体,很多文意的理解,离不开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比如,古人的姓名、称谓、官职、科举、历法、礼仪等,都与现代有很大差异。如果不了解这些,就可能闹出笑话,甚至曲解文意。例如,古人“名”和“字”有别,对长辈或尊者需称其“字”以示尊敬,如果文章中出现了“屈平,字原”,你就应该知道“屈原”是他的字。
这些文化常识看似零碎,但其实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你可以在日常学习和阅读中,做一个“文化常识”的专题积累。比如,将遇到的不同官职、不同年龄的称谓、不同的谦称和敬称分门别类地记录下来。这不仅能帮助你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有时还能直接帮你解题,因为有的题目就是直接考查文化常识的。下面这个简单的表格,可以帮你梳理一些常见的文化知识:
常识类别 | 举例 | 说明 |
年龄称谓 | 总角、及笄、弱冠、而立、不惑、花甲 | 分别指代童年、女子十五岁、男子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六十岁等。 |
谦称敬称 | 谦称:寡人、孤、不才、鄙人 敬称:足下、陛下、阁下、先生 |
在对话和书信中判断人物关系和语气态度的关键。 |
古代官职 | 左迁、拜、除、擢 | “左迁”指降职,“拜”“除”指授予官职,“擢”指提拔。 |
总而言之,想要攻克中考文言文这座“堡垒”,绝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我们下一番“绣花”功夫。回顾全文,我们的提分策略可以归结为三大模块:以课内学习为核心,夯实词句基础;以解题技巧为辅助,提升答题效率;以课外拓展为羽翼,开阔文化视野。这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打好基础,才能让技巧有施展之地;掌握技巧,才能让知识储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分数;拓宽视野,才能在面对未知挑战时从容不迫。
希望今天分享的这些方法,能为你驱散学习文言文的迷雾,带来一些启发和信心。记住,语言的学习,尤其是文言文,最需要的是耐心和坚持。正如荀子所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当你通过努力,真正读懂了那些跨越千年的文字,你会发现,那不仅仅是分数的提升,更是一场与先贤对话、与历史共鸣的美妙旅程。在金博教育,我们始终相信,用对的方法,持之以恒地努力,每一位同学都能成为驾驭文言文的高手,在中考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上一篇:高三复读生补习应该注意什么?
相关推荐
在
线
咨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