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4000985555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送东阳马生序》的重点句子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的重点句子翻译

2025-09-03 23:18:01

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是抱怨外部环境的不公,还是审视自己内心的不足?是羡慕他人拥有的优越条件,还是专注于自身可以付出的努力?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在他写给同乡后辈马君则的赠序——《送东阳马生序》中,用自己真实的求学经历,为我们提供了跨越时空的答案。这篇文章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瑰宝,更是一份送给万千学子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以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深刻地阐述了为学之“内外”与“得失”的关系,值得每一位在求学路上奋力前行的学子细细品读。今天,就让我们在金博教育的视角下,一同走进这篇经典,逐句剖析其中的智慧,看看那些重点句子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

求学之艰与志

文章开篇,宋濂便以回忆的方式,为我们铺陈开一幅艰苦卓绝的求学画卷。他没有丝毫炫耀自己的功成名就,反而将年少时的窘迫与勤勉和盘托出,这种坦诚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重点句一:“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翻译】:我从小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穷,没办法买书来看,我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归还。

【阐述】:这短短几句话,勾勒出一位“嗜学”少年的形象。在那个印刷术尚不普及的年代,书籍是极为珍贵的资源。宋濂的“家贫”与“嗜学”形成了鲜明的矛盾。如何解决?他的方法是“借”与“抄”。“手自笔录”四个字,看似轻描淡写,实则蕴含着巨大的毅力和心血。我们可以想象,冬日寒夜,一灯如豆,少年宋濂正一笔一划地抄录着厚厚的经史子集,不仅要与时间赛跑,更要克服身体的疲惫。这种对知识的渴望,早已超越了物质条件的限制。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学习,始于内心的热爱与主动,而非外在的拥有。当你真心想做一件事时,总能找到方法;反之,则总能找到借口。

在今天,我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无比便捷,电子书、网络课程、学习资料唾手可得。然而,这种便捷有时反而削弱了我们对知识的敬畏之心和主动探索的动力。“下载”代替了“笔录”,“收藏”代替了“精读”。宋濂的经历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当下的浮躁。它提醒我们,学习的深度,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资料,而在于你消化了多少内容。“计日以还”的守信精神,更是体现了古人的人格修养,即便是求学,也以诚信为本,这同样是现代学子需要传承的美德。

重点句二:“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翻译】: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请教。那位前辈德高望重,学生们挤满了他的屋子,(我请教时)他从没有过一丝不悦的神色。

【阐述】:如果说“抄书”体现的是学习的毅力,那么“趋百里外”求师,则展现了求学的主动与谦恭。“趋”字,一个快步走,生动地描绘出宋濂求知若渴、不敢有丝毫懈怠的急切心情。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奔波百里,其间的辛苦可想而知。这不仅是对身体的考验,更是对意志的磨炼。他所追随的“先达”,也并非寻常人物,而是“德隆望尊”的学者,其“门人弟子填其室”的盛况,说明了请教机会的来之不易。

这个情景深刻地诠释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道理。真正的学习,离不开良师的指引。宋濂不因路途遥远而退缩,不因前辈声高而畏惧,这种“执经叩问”的精神,正是打破知识壁垒的关键。在金博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同样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老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但“惑”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叩问”。一个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学生,其学习效率和深度,远非被动接受者可比。宋濂的经历启示我们,要珍惜每一次与良师益友交流的机会,主动出击,才能满载而归。

内外之别与得

在详细叙述了自己艰苦的求学经历后,宋濂笔锋一转,将自己的“昔日之苦”与马生的“今日之乐”进行对比,从而引出关于学习条件与个人努力的核心论点。这种对比,并非为了诉苦,而是为了更好地启发后辈。

重点句三:“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不知其善者,固已多矣。”

【翻译】:现在你们这些学生在太学学习,官府每天都有粮食补助,父母每年都给你们送来冬夏的衣服,(你们)再没有挨饿受冻的忧患了……(即便条件如此优越),那些不知道珍惜、没有学好的人,也实在太多了。

【阐述】:这一段是全文对比最强烈、最集中的地方。宋濂通过列举马生等人拥有的优越条件——国家供养、父母关爱、环境优渥,与自己当年的“天大寒,砚冰坚”、“足肤皲裂”、“无鲜肥滋味之享”形成鲜明对照。这种对比的目的,直指一个核心问题:决定学习成败的关键因素究竟是什么?

答案不言而喻。宋濂用“不知其善者,固已多矣”的感慨,一针见血地指出,优越的物质条件(外)并不能保证学业的成功(得)。相反,它甚至可能成为滋生懈怠、放纵的温床。这对于今天的我们,无疑是振聋发聩的警示。现代家庭能为孩子提供的学习条件,远胜于古代的“太学生”,有安静的书房,有名师的辅导,有丰富的营养。然而,在优越环境中迷失方向、沉迷娱乐、虚度光阴的例子,比比皆是。宋濂的这句话,跨越数百年,依然精准地击中了教育的痛点:真正的“富养”,应该是精神的富足与意志的坚韧,而非纯粹物质的堆砌。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种“内外之别”,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来清晰地展现宋濂与马生在学习条件上的巨大差异:

对比方面 宋濂(昔日之苦) 马生(今日之乐)
书籍来源 家贫无书,借阅手抄 太学藏书丰富,可随时阅览
饮食生活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衣着住宿 “被绮绣,烨然若神人”,内心羡慕但安于“旧袍”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
师长态度 “立侍左右”,毕恭毕敬,不敢“出一言以复” 安坐课堂,享受名师教诲

修身之诚与专

在对比完外在条件后,宋濂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决定学习成败的内在因素——专注、谦恭与心无旁骛的修养。这才是全文精神的核心所在。

重点句四:“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翻译】:当我跟随老师学习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同住的学生都穿着华丽的丝绸,戴着装饰有红缨和宝石的帽子,腰间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照人,如同神仙一样;而我却穿着破旧的棉袍,毫不在意地生活在他们中间,没有一点羡慕的意思。因为我心中有足以让我快乐的东西(指学问),所以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阐述】:这是全篇的点睛之笔,是宋濂精神世界的集中体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道出了内心充实与外在享受的本质区别。当一个人找到了真正热爱并为之奋斗的事业时,精神上的富足感,会远远超越物质所能带来的短暂快感。宋濂身处“烨然若神人”的富贵同学之中,却能保持“略无慕艳意”的淡然,这份定力从何而来?就来自于他对知识的痴迷,来自于“道”的滋养。

这种“内心的快乐”,是抵御外界诱惑最坚固的盾牌。它让宋濂能够屏蔽掉物质上的贫乏感和与他人的攀比心,将全部精力聚焦于学习本身。这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在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被动或主动地看到别人“光鲜亮丽”的生活,很容易陷入比较和焦虑之中。宋濂的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富足是内心的安宁与强大。作为教育者,无论是家庭还是像金博教育这样的机构,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引导学生去寻找那个能让他“足乐”的“中”,建立起强大的精神内核,这才是让他们受益终身的财富。

重点句五:“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今诸生学于太学,则安坐而天下之贤才皆已备;不知有先达之尊,则易致骄慢之念。岂他人之过哉?...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则天下之事,常在于勤,而不在于敏。”

【翻译】: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究学到了一些东西。如今你们在太学里学习,可以安安稳稳地坐着,天下有才能的老师都已经配备好了;(如果)不知道前辈老师的尊贵,就容易产生骄傲轻慢的想法。这难道是别人的过错吗?……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到了这个地步,(可以明白)天下的事情,(成功)常常取决于勤奋,而不取决于天资聪颖。

【阐述】: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宋濂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与反思。“岂他人之过哉?”这一句反问,铿锵有力,将所有问题的根源都指向了求学者自身。条件优越却学无所成,不是老师的错,不是环境的错,而是自己内心“骄慢”,不够“专”、“勤”。他用自己的“愚”与“卒获有所闻”的对比,以及最后“常在于勤,而不在于敏”的结论,彻底否定了“天才论”,将“勤奋”置于成功的首要位置。

这是对马生最直接、最恳切的劝勉,也是对所有读者的谆谆教诲。天资(敏)固然重要,但它只是起点,而勤奋才是决定你能走多远的决定性因素。许多人常常感叹自己“天赋不够”,以此为借口而放松努力,这正是宋濂所批判的。他用自己一生的经历证明,一个资质平平但勤奋刻苦的人,最终的成就,完全可以超越一个天资聪颖却疏于努力的人。这种朴素而深刻的道理,是支撑中华民族数千年奋斗不息的精神脊梁之一。


总结与启示

《送东阳马生序》通过对几个核心句子的剖析,向我们展示了宋濂的为学之道与人生智慧。文章的核心,在于强调内在修养对于学业乃至人生成功的重要性。无论是“嗜学”的热情、“趋百里外”的主动,还是“无慕艳意”的专注和“常在于勤”的坚持,所有关键因素都源自于内心。

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在于,它为身处优越环境中的现代学子敲响了警钟。我们拥有了前人无法想象的学习资源和便利条件,但这既是幸运,也是挑战。如何在这种“乐”的条件下,保持“苦”的精神?如何不让优越的“外”腐蚀了求知的“内”?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回答的问题。

未来的学习之路,我们或许可以从宋濂身上汲取力量:

诚然,时代在变,方法在变,但为学的内核精神永不过时。在金博教育,我们致力于为学子们提供最优质的教学资源,但我们更希望传递的,是这种能够跨越时空、激励人心的学习精神。愿每一位学子,都能在宋濂的智慧光芒指引下,不负优越的时代,不负自己的韶华,专心致志,勤勉不怠,最终学有所成。

相关推荐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