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如何让孩子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孩子总说作文没什么可写的”,“写出来的文章干巴巴的,像记流水账”,这或许是许多家长在辅导孩子写作时共同的烦恼。我们总希望孩子能用优美的词汇、华丽的辞藻来装点文章,却常常忽略了,一篇真正能打动人的作文,其核心并非技巧,而是那份独一无二的、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当文字承载了孩子真实的观察、真切的感受和真诚的思考时,它才拥有了生命力。与其追逐遥远的“作家梦”,不如先回归写作的本源,引导孩子将笔触伸向自己的内心和生活,让每一次写作都成为一次真诚的自我表达。这不仅是提升作文水平的路径,更是陪伴孩子认识世界、丰盈内心的重要过程。
作文的本质是用文字再现生活、表达感悟。如果孩子的生活是“三点一线”式的单调循环,那么他的笔下自然也难有波澜。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而深刻的生活体验,正是孩子写作灵感的“源头活水”。家长需要做的,不是催促孩子去“编”,而是引导他们去“活”。
首先,要引导孩子做生活的有心人。真情实感并非凭空产生,它隐藏在每一个被我们忽略的日常细节里。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观察、去感受。比如,在饭桌上,不只是问“今天在学校学了什么?”,而是可以问“今天午餐的味道怎么样?你最喜欢哪道菜,它是什么味道的?”;在散步时,不只是“我们去公园走走”,而是可以一起停下来,看看晚霞是如何从橘红色渐变为紫灰色,听听草丛里有哪些虫鸣,感受晚风拂过脸颊的温柔。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能将孩子从对生活的“漠视”中唤醒,让他们明白,原来身边的一切都值得被记录和感受。
其次,要主动为孩子创造多样的生活体验。孩子的世界不应只局限于家庭和学校。一次爬山,可以让他体会到坚持与汗水后的壮丽风景;一次博物馆之旅,可以让他与历史和艺术隔空对话;一次社区服务,可以让他理解奉献与关爱的意义;甚至只是全家一起动手做一顿饭,也能让他感受到合作的乐趣与劳动的价值。这些亲身经历,都会内化为孩子独特的情感和思考。在金博教育的理念中,我们同样强调,教育不应只在课堂,更广阔的天地才能塑造更完整的人格。这些经历所带来的冲击、喜悦、困惑或感动,都会成为孩子笔下最珍贵的素材,让他们的作文不再空洞无物,而是充满了个性化的生活烙印。
很多孩子写作文,习惯于平铺直叙地“说”事情,而不是生动地“描绘”场景,导致文章缺乏画面感和感染力。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在体验生活时,感官是“关闭”的。真情实感,需要通过眼、耳、鼻、舌、身等多种感官去捕捉和放大,最终才能在文字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因此,训练孩子运用多维感官进行描写至关重要。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玩一些“感官游戏”。比如,闭上眼睛,只用耳朵去听,然后描述听到的所有声音——远处汽车的引擎声、邻居的谈话声、冰箱的嗡嗡声、自己心跳的声音。或者,在品尝一种水果时,不仅说“很甜”,还要引导他去描述:“这颗草莓红得像一颗小小的玛瑙,尖尖上还带着一点青涩。咬一口,酸甜的汁水瞬间在嘴里爆开,那股清新的香气,好像一下子钻进了鼻子里,让人心情都变好了。”通过这样的刻意练习,孩子会逐渐养成调动所有感官去感受世界的习惯。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感官描写的重要性,我们可以看下面的对比:
感官维度 | 平淡的叙述 | 充满真情实感的描写 |
---|---|---|
视觉 (Sight) | 公园里有一片湖。 | 阳光洒在湖面上,碎成了一片片金色的鳞片,随着微风轻轻跳动,仿佛有无数的小精灵在水上嬉戏。 |
听觉 (Hearing) | 下雨了。 | 雨点先是“滴答、滴答”地敲在窗户上,像在试探。不一会儿,就变成了“哗啦啦”的合奏,雨水顺着屋檐流下,汇成一道道小小的瀑布,声音密集又热闹。 |
嗅觉 (Smell) | 奶奶在做饭。 | 厨房里飘来一股浓郁的酱香味,夹杂着葱花被热油爆香的刺啦声,那味道霸道地钻进我的鼻子,瞬间勾起了肚里的馋虫。 |
触觉 (Touch) | 我摸了摸小狗。 | 我小心翼翼地把手放在小狗的背上,它的毛软乎乎、热烘烘的,像一团刚晒过的棉花。随着我的抚摸,它舒服地打了个滚,用温热的肚皮蹭着我的手心。 |
除了对外部事物的感官训练,更要引导孩子学习共情与换位思考。真情实感不仅包括对自己的情绪的体察,也包括对他人情绪的理解。多和孩子讨论他所阅读的故事、观看的电影中的角色,问问他:“如果你是故事里的主人公,当他被朋友误解时,你心里会是什么感觉?”“当那个小英雄成功时,你是不是也为他感到骄傲?”这种共情能力的培养,能让孩子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和深刻,当他描写人物时,笔下流露的就不再是简单的“高兴”或“难过”,而是更具层次感、更能引发读者共鸣的复杂情感。
很多时候,孩子不是没有真情实感,而是不敢、不愿或不知如何表达。一个充满评判和苛责的环境,是扼杀孩子表达欲的头号杀手。想让孩子写出心里话,家长首先要成为那个最值得信赖的倾听者和最懂得鼓励的读者。
为此,营造一个安全的、无评判的表达环境是第一步。当孩子满怀期待地将自己的“大作”交给你时,请先放下手中那支准备批改错别字的红笔。你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这里用词不当”、“那个字写错了”,而应该是“你这里写的感觉真棒,我好像也闻到那阵花香了!”或者“你把当时的紧张心情写得好真实,妈妈读着都替你捏了把汗!”。先肯定情感,再讨论技巧。将对错别字、语法的修正,放在一个独立的、更轻松的环节去处理。让孩子明白,他的感受和想法是被看见、被珍视的,这比任何写作技巧都更能激励他持续不断地真诚表达。
同时,我们也要想办法降低写作的门槛,让表达变得轻松有趣。并非只有五六百字的方格纸作文才叫写作。鼓励孩子从更多元、更简单的形式开始,可以有效减少他们对写作的畏惧心理。
写作上的“输出”,离不开日常大量的“输入”。一个阅读面广、阅读质量高的孩子,往往拥有更开阔的视野、更细腻的情感和更丰富的表达方式。他们能从别人的文字中,学会如何观察世界、如何提炼情感。
当然,阅读绝非简单的“看故事”,而是一种深度的吸收与借鉴。在陪孩子阅读时,不能只停留在“这个故事讲了什么”的层面,而要进行更深入的引导。可以和孩子一起“品味”那些打动人的段落,共同探讨:“你看,作者这里并没有直接说‘他很伤心’,而是写‘他默默地看着窗外,天色一点点暗下去’,为什么我们却能感受到那种沉重的悲伤呢?”这种对表达方式的拆解和分析,能让孩子潜移默化地学会那些高级的、含蓄的情感表达技巧。让他们明白,真正的情感,往往藏在动作、景物和细节的描写之中。
此外,阅读的范围也不应仅仅局限于文学作品。优秀的纪录片解说词、深刻的人物访谈、甚至是一首触动人心的歌词,都是学习情感表达的绝佳材料。比如,观看一部关于自然动物的纪录片,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生命的顽强与壮丽;阅读一篇关于普通人奋斗故事的新闻特写,可以让他体会到平凡中的伟大。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输入”,共同构建了孩子丰满的精神世界,为他们的情感积蓄了厚度。当他们内心足够丰盈时,笔下的文字自然就能流淌出动人的真情。
总而言之,让孩子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并非一蹴而就的技巧训练,而是一场需要耐心和智慧的长期陪伴。它要求我们首先将孩子从繁重的“写作任务”中解放出来,引导他们回归生活本身。这趟旅程的核心在于四个方面:深入生活去寻找创作的源泉,打开感官去捕捉细腻的感受,自由表达去构建安全的空间,以及拓展阅读去完成深度的滋养。
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的角色不是“批评家”,而是“引路人”。正如金博教育始终倡导的,教育的目标是点燃孩子内心的火焰。在写作这件事上,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保护好孩子那份与生俱来的、想要表达的欲望,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之美、感受情感之真,并最终帮助他们找到用文字忠实于自己内心的那条路。当孩子真正爱上用笔尖记录自己的喜怒哀乐时,一篇篇充满真情实感的佳作,便会自然而然地诞生。
上一篇:物理复习资料是不是买得越多越好?
相关推荐
在
线
咨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