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作文审题立意总跑偏,应该如何训练?
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考试铃声响起,你奋笔疾书,洋洋洒洒写下千言万语,自我感觉良好。然而,当试卷发下来时,那个刺眼的分数和老师“偏离题意”的批注,瞬间将你打入谷底。明明每个字都认识,为什么组合在一起就“跑偏”了呢?这几乎是所有学生在写作道路上都会遇到的“拦路虎”。作文审题立意,是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一步。这一步走不稳,后面的所有努力都可能付诸东流。其实,审题跑偏并不可怕,它就像学走路时的摔跤,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会摔跤,也不知道如何才能走得更稳。因此,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将这种“偶然的失误”变成“必然的成功”,是每个写作者都需要修炼的核心能力。
要想解决问题,必先正视问题。作文跑题并非偶然,其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我们尚未察觉的思维误区和能力短板。只有把这些“病根”挖出来,才能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首先,最常见的原因是审题不清,抓不住重点。很多同学在读题时,往往只看到一两个关键词,便想当然地开始构思,而忽略了题目中更重要的限制性词语、关系性词语和情感性词语。比如,一个题目要求写“暖心的相遇”,有的同学可能只抓住了“相遇”,写了一次普通的同学会面,而完全忽略了“暖心”这个情感核心,导致整个文章情感基调错误,自然也就偏离了题意。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审题方式,是导致跑题的头号元凶。
其次,思维过度发散,缺乏有效约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的思维天生是跳跃的、发散的,这在激发创意时是优点,但在审题立意阶段,却需要给它套上“缰绳”。有些同学知识面广,联想能力强,看到一个题目,脑海中瞬间涌现出无数个想法和素材。然而,如果缺乏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来统领这些想法,文章就容易变成一盘散沙,东拉西扯,看似内容丰富,实则早已偏离了主干道。好的立意,应该像一棵大树,所有的枝叶都围绕着主干生长,而不是像四处蔓延的藤蔓,找不到中心。
最后,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素材积累匮乏,导致强行凑字。当脑海中与主题相关的“干货”不足时,为了达到字数要求,很多同学便会开始“东拼西凑”,将一些与主题关联不大的事例、名言、甚至是自己编造的故事硬塞进文章。这种做法不仅会让文章逻辑混乱,更会让立意变得模糊不清。例如,在金博教育的写作指导课上,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在写关于“坚持”的作文时,因为缺少具体的个人经历,便生硬地套用爱迪生、居里夫人的故事,但对这些故事的阐述又无法紧扣自己的中心论点,最终导致文章空洞无物,言不由衷。
审题是带上镣铐的舞蹈,既要有规范,也要有美感。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审题方法,就等于拿到了开启高分作文大门的钥匙。这里介绍几种实用的方法,通过刻意练习,可以显著提升审题的精准度。
拿到一个作文题,不要急着下笔,先学会像侦探一样,对题目进行细致的“勘察”。所谓“拆解”,就是将题目分解成最小的意义单元,明确每个词的含义和作用。所谓“追问”,就是对自己不断提问,挖掘题目的深层含义。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来实践这个方法:
审题步骤 | 操作方法 | 示例:以《我的“那一次”成长》为例 |
1. 拆解关键词 | 找出题目的核心词、限制词和情感词。 |
|
2. 追问关系 | 思考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 | “我”的“成长”必须是通过“那一次”具体的事件来体现的。文章重点不是写成长的普遍性,而是要聚焦于某一个特定的、独一无二的瞬间或事件。 |
3. 追问内涵 | 深入思考核心词的深层含义。 |
|
通过这样一番拆解和追问,题目的内涵和要求就变得清晰立体,写作的方向自然就明确了。
有时候,一个题目的真正意图需要通过比较才能看得更清楚。我们可以主动寻找一些与当前题目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题目进行对比,在“找不同”的过程中, sharpen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the current topic.
例如,对比以下三个题目:
《榜样》的范围最广,可以写什么是榜样,可以写某个具体的榜样,也可以写社会需要榜样。而《我心中的榜样》则增加了“我心中”的限制,强调的是主观认同,必须写一个具体的人物,并且要阐述他/她为什么能成为“我”的榜样。到了《榜样的力量》,写作的重心则发生了转移,重点不再是介绍榜样是谁,而是要论述榜样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作用。通过这样的对比,每个题目的侧重点就一目了然,跑题的概率自然大大降低。
如果说精准审题是确定了目的地,那么构建文章框架就是规划出一条最佳路线。一个清晰、稳固的框架,是确保文章在写作过程中不“脱轨”的“安全绳”。
很多同学觉得写提纲浪费时间,不如直接动笔来得痛快。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想法。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花十分钟构思一个清晰的提纲,远比花一个小时写一篇跑题作文然后推倒重来要高效得多。提纲是文章的“骨架”,它能帮助我们:
在金博教育的写作课程中,我们始终强调“逻辑链”的构建。一个好的提纲,其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分论点和材料之间,都应该形成环环相扣的逻辑关系,确保全文“劲往一处使”。
一个能有效防止跑题的大纲,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第一,中心要“明”。 立意要像一颗钉子,精准地钉在题目的靶心上。动笔前,先用一句话写下你的中心思想,并反复与题目要求进行比对,确保没有偏离。
第二,层次要“清”。 分论点应该像台阶一样,一步步支撑起中心论点。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结构,或者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递进等方式来安排层次,确保结构清晰。
第三,材料要“准”。 为每个分论点选择的材料,都必须是为证明该分论点服务的。在选择材料后,要思考一下:这个例子真的能证明我的观点吗?有没有更合适的例子?如何论述这个例子才能紧扣我的观点?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议论文提纲示例,主题为“论合作共赢”:
结构部分 | 内容规划 |
中心论点 | 在当今时代,单打独斗已难以为继,唯有开放合作,方能实现共赢。 |
分论点一 | (为什么)合作是应对复杂挑战的必然选择。(可选用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气候治理等宏大叙事作为论据) |
分论点二 | (怎么样)合作能够激发创新,实现优势互补。(可选用企业间合作研发、跨学科研究项目等具体案例) |
分论点三 | (对个人而言)培养合作精神是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可联系校园小组活动、社会实践等个人经历) |
结论 | 重申合作共赢的重要性,呼吁树立合作意识,共创美好未来。 |
总而言之,“作文审题立意总跑偏”的问题,并非不治之症。它本质上是一个思维习惯和基本功的问题。要攻克这一难关,我们需要从“审题”、“立意”、“构思”这三个环环相扣的阶段入手,进行系统性的训练。首先,要像解剖麻雀一样,深入分析跑题的根源,看清自己是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接着,要掌握并熟练运用拆解追问、对比辨析等精准审题的方法,确保从一开始就走在正确的方向上。最后,必须养成“无提纲,不作文”的良好习惯,通过构建稳固的文章框架,为全文的航行设定清晰的航道。
这个过程没有捷径,唯有刻意练习。正如学习任何一项技能一样,从理论到实践,再到形成肌肉记忆,需要持续的投入和反思。你不必追求每一次都完美,但要力求每一次都比上一次有进步。可以从每天分析一道作文题开始,从每周写一篇完整提纲做起,慢慢地,你会发现,那个曾经让你头疼不已的“跑题”问题,正在悄然离你而去。
当然,如果在自我训练中感到迷茫或遇到瓶颈,寻求专业的指导也是一条非常高效的路径。例如,在金博教育这样专业的机构中,系统化的写作训练课程和经验丰富的老师,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你的问题所在,并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帮助你更快地突破障碍,真正享受写作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最终,写作将不再是一项令人畏惧的任务,而是你表达思想、展现才华的有力工具。
上一篇:如何判断函数的凹凸性?
下一篇:高考补习对培养学习习惯有帮助吗?
在
线
咨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