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抄写范文对提高作文水平真的有用吗?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然而,对于许多在书山文海中跋涉的学子而言,这“妙手”似乎总是遥不可及。当面对一个作文题目,脑中空空如也,笔下千斤重时,一个“古老”的方法便会被反复提及——抄写范文。老师说,抄吧,抄多了就有感觉了;家长说,抄吧,你看人家高分作文都是这么练出来的。于是,一本本范文集被摆上书桌,一字一句的抄写成了许多人提高作文水平的“救命稻草”。但是,埋头于“复制粘贴”式的努力,真的能让我们离那个“妙手著文章”的境界更近一步吗?这背后,究竟是通往写作殿堂的捷径,还是一条看似勤奋的弯路?
对于写作初学者来说,最大的困境之一莫过于“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脑海中的思想和情感是模糊的、碎片化的,无法用精准、生动的语言将其有效地组织和表达出来。此时,优秀的范文就像一个琳琅满目的语言宝库。通过有意识地抄写,学生能够亲手触摸和感受那些凝练的词汇、优美的句子和丰富的修辞手法。这个过程并非简单的机械劳动,而是一种沉浸式的语言学习。
每一次抄写,都是对高级词汇、复杂句式和逻辑连接词的一次强化记忆。例如,当你想表达“重要性”时,可能只会想到 “important”,但通过抄写范文,你会学到“至关重要”、“不可或缺”、“举足轻重”等更具表现力的词语。长期坚持,这些语言材料会像种子一样在学习者的脑海中生根发芽,潜移默化地融入其自身的语言体系。当再次提笔时,便能自然而然地调用这些素材,让文章的语言血肉丰满,告别干瘪与乏味。
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有华美的辞藻,更要有清晰的骨架。文章的结构布局,即如何开头、如何展开、如何过渡、如何结尾,是决定文章成败的关键。许多学生作文之所以显得混乱无序,根源就在于缺乏谋篇布局的能力。而抄写范文,尤其是经典的议论文和记叙文,能让学习者最直观地感受到文章的内在逻辑和组织方式。
通过抄写,你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是如何运用“总-分-总”结构来搭建论证框架的,是如何通过设置悬念来吸引读者,又是在何处运用景物描写来烘托气氛的。这个过程好比一个建筑学徒在拆解和研究大师设计的建筑模型,一砖一瓦地分析其构造与功用。久而久之,这些经典的结构模式会被内化为一种“写作直觉”。当面对新的题目时,脑海中便会自动浮现出几种可供选择的、成熟的文章框架,从而能够迅速立意、定好提纲,让文章从一开始就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
然而,凡事皆有两面性。如果将抄写范文奉为唯一的圭臬,并采取一种不经思考的、机械式的“复刻”模式,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最致命的一点便是对思维独创性的扼杀。写作的本质是思想的表达,是作者对世界、对生活、对自我的独特观察与思考。优秀范文之所以优秀,正是因为它蕴含了作者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感悟。
当一个学生长期沉溺于抄写,他所做的仅仅是“搬运”别人的思想,而非“产出”自己的思想。他会习惯于套用范文的观点、事例,甚至情感。当遇到“谈谈你对挫折的看法”这类题目时,他想到的可能不是自己真实的经历和感受,而是某篇范文中“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或是“司马迁忍辱负重著《史记》”的经典案例。这种思维上的懒惰,会让他的文章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实感,更遑论独特的个性和见解。最终,作文成了一种“伪装的深刻”,写作者成了别人思想的“传声筒”,失去了最宝贵的独立思考能力。
与思维固化相伴而生的,是写作手法的僵化。机械抄写的另一个巨大风险,是让学习者陷入“套路作文”的泥潭。很多学生在抄写过程中,不去深究范文为何如此安排,只是简单地归纳出一些所谓的“万能模板”:开头三段式、结尾升华式、中间排比句……这些模板在应试初期或许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很快就会成为写作水平提升的“天花板”。
当写作变成了填空游戏,文章的生命力也就消失了。阅卷老师每天阅读成百上千份试卷,对这些僵化的套路早已了如指掌。一篇充满“标准”开头、“万能”例子和“强行”升华的文章,很难打动人心,因为它缺乏变化、缺乏诚意、缺乏灵气。真正的写作高手,是能够根据不同的主题和情境,灵活地运用多样的表达方式和结构技巧,而不是用一把“万能钥匙”去开所有的锁。过度依赖抄写,恰恰会剥夺这种灵活性和创造力。
那么,抄写范文这把“双刃剑”,我们究竟该如何使用呢?关键在于变被动的“抄写”为主动的“借鉴”。这需要一套科学的方法论,将输入与输出、模仿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正如金博教育在其教学实践中一直强调的,写作能力的提升是一个从模仿到创新的系统工程,核心在于“化用”而非“照搬”。
我们可以将借鉴范文的过程分为几个层次,并通过下面的表格来直观对比低效与高效的做法:
对比维度 | 低效抄写 (机械复制) | 高效借鉴 (主动学习) |
目的 | 完成任务,追求数量,看起来很努力。 | 吸收内化,提升能力,追求质量。 |
方法 | 通篇照抄,不假思索,手在动,脑在停。 | 精读分析,摘抄妙词佳句,思考结构逻辑。 |
关注点 | 文字本身,关注“写了什么”。 | 文字背后的思维,关注“为什么这么写”。 |
后续动作 | 抄完即止,没有后续。 | 进行仿写、改写和续写,尝试用自己的话表达类似意思。 |
最终结果 | 形成依赖,思维僵化,离开范文寸步难行。 | 能力迁移,举一反三,逐步形成个人写作风格。 |
为了将理论付诸实践,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具体步骤: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抄写范文对提高作文水平真的有用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前提是必须采用正确的方法。齐白石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句话精准地道出了模仿与创新的关系。单纯、机械地抄写,追求形似,最终只会扼杀自己的创造力,走进死胡同;而以学习和借鉴的心态,去剖析、吸收、转化范文的精髓,追求神似,则能为自己的写作能力插上腾飞的翅膀。
因此,我们不应将抄写范文视为洪水猛兽,也绝不能将其当作一劳永逸的灵丹妙药。它更应该被看作是习作路上的一根“拐杖”,在初学阶段,它能帮助我们站得更稳,走得更远。但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练习,强壮自己的“双腿”,最终扔掉拐杖,自由地奔跑和舞蹈。这个过程需要耐心,更需要智慧。
对于广大学子而言,未来的写作之路,应当是从“眼中有范文”,到“心中有佳句”,再到“笔下有乾坤”的蜕变。建议大家在老师或像金博教育这样的专业机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如何借鉴范文,将每一次练习都变成一次有效的积累和真实的进步。最终,通过这种科学的训练,每个人都有可能实现从模仿到创新的“破茧成蝶”,找到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妙手”,写出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好文章。
在
线
咨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