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孩子作文写得像流水账,如何改进?
很多家长在辅导孩子功课时,常常会遇到一个头疼的问题:孩子的作文写得干巴巴,就像一本流水账,从头到尾就是“今天我做了什么,先……然后……接着……最后……”,平铺直叙,毫无波澜。这样的作文,别说吸引读者,就连自己读起来都觉得索然无味。其实,这几乎是每个孩子在写作初期都会遇到的阶段。写作不仅仅是记录事件的发生顺序,更是表达情感、展现思考的艺术。当孩子能够跳出时间的线性束缚,用更丰富的视角去观察和描绘世界时,他的文字才能真正地“活”起来。而这个转变,需要家长和像金博教育这样的专业机构进行耐心且有技巧的引导。
要解决问题,首先得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孩子写作文像流水账,并非因为他们不认真,而是其心智发展和思维模式的自然体现。在小学中低年级,孩子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习惯于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来理解和复述事件。在他们看来,把一天中发生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就已经完成了“作文”这个任务。他们关注的是“发生了什么”,而对于“感觉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等更深层次的思考,则往往被忽略。
此外,外部因素也起着不小的作用。有些时候,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本身就容易引导孩子写流水账,例如《我的一天》、《记一件有意义的事》。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孩子很容易就陷入“记事”的窠臼。同时,日常生活中缺乏对细节的观察训练,以及阅读量不足,都会导致孩子在写作时感到“无话可说”,只能干巴巴地罗列事件框架。因此,帮助孩子摆脱流水账,本质上是帮助他们建立一种新的观察和思考世界的习惯。
一篇好文章的根基,在于一个好题材。流水账之所以平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记录的事情本身就缺乏亮点。孩子的一天可能确实很平凡:起床、吃饭、上学、放学、写作业、睡觉。如果把这些都写进去,自然就成了流水账。因此,引导孩子学会选材,是告别流水账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家长可以像电影导演一样,启发孩子去发现生活中的“高光时刻”。可以这样问孩子:“在你今天经历的所有事情里,哪一件让你觉得最开心?最难过?最紧张?或者最有趣?如果我们把今天拍成一部电影,你最想把哪个片段无限放大,让所有观众都记住?”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导孩子从一整天的繁杂事件中,筛选出那个最值得书写、情感最浓烈的“点”。这个“点”,可能只是课间十分钟的一场游戏,可能是回家路上看到的一只流浪猫,也可能是解出一道数学难题后的兴奋。一旦找到了这个核心事件,文章就有了灵魂,不再是漫无目的的记录。
确定了核心事件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如何将它描绘得有声有色。流水账的另一个主要特征是缺乏细节,通篇都是“骨架”,没有血肉。要让文章丰满起来,就要引导孩子调动自己的所有感官——眼、耳、鼻、舌、身,去全方位地感受和描述。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感法”。
在写作时,可以鼓励孩子闭上眼睛,回到当时的情境中,然后问他一些具体的问题:
除了外部感官,更要引导孩子描述内在的感受,即心理活动。“当时你心里在想什么?”“你是什么感觉?是激动、紧张,还是平静?” 通过对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的细致刻画,人物才能站立起来,故事才能引人入胜。正如金博教育的老师们在课堂上常强调的,细节是文章的生命。
描写类型 | 流水账式(修改前) | 细节丰富式(修改后) |
---|---|---|
场景描写 | 下午,我们去公园玩了。 | 午后的阳光暖洋洋地洒在身上,我们一走进公园,就被一大片五彩斑斓的郁金香吸引了。红的像火,粉的像霞,一阵微风吹过,花儿们轻轻摇曳,仿佛在对我们点头微笑。 |
人物描写 | 他考了第一名,很高兴。 | 当老师念到他的名字是第一名时,他“噌”地一下从座位上站了起来,眼睛瞪得大大的,嘴巴张成了“O”形。他紧紧地攥着拳头,脸颊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好半天才喊出一句:“太棒了!” |
流水账的典型句式就是“先……然后……再……最后……”,严格遵守时间顺序。这种“顺叙”结构虽然清晰,但也是最平淡无奇的。想要让文章结构产生变化,就要学会打破时间的线性束缚,尝试一些不同的叙事手法。
对于中高年级的孩子,可以开始引导他们尝试倒叙和插叙。倒叙,就是把故事的结局或者最精彩的部分放在开头,一下子就抓住读者的好奇心,然后再回过头来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比如写一篇关于比赛的文章,可以开头就写“我终于举起了金色的奖杯,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而不是从“为了准备比赛,我每天……”开始写起。插叙则是在记叙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插入另一段与主要内容相关的回忆或说明,能让文章内容更丰富,结构也更有层次感。
叙事结构 | 特点 | 适用场景 | 举个例子 |
---|---|---|---|
顺叙 | 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记叙。 | 记事清晰,适合初学者,或需要清晰交代过程的事件。 | 《我的一天》:早上起床,中午吃饭,晚上回家。 |
倒叙 | 把结局或高潮放在开头,再从头叙述。 | 制造悬念,突出中心,增强文章吸引力。 | 《一个破碎的花瓶》:看着满地碎片,我的心沉到了谷底。这一切,都要从今天早上妈妈出门前的叮嘱说起…… |
插叙 | 在叙事中插入相关内容。 | 补充背景,深化主题,让情节更完整。 | 写爬山的过程,在半山腰休息时,可以插入一段以前失败的经历,用以对比现在的进步。 |
当然,这些技巧需要循序渐进地学习。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一些范文,分析它们的结构,或者在生活中讲故事时,有意识地使用这些方法,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学会运用。
如果说细节是文章的血肉,结构是文章的骨架,那么生动的语言和恰当的修辞手法,就是为文章精心化的“妆容”,能让它瞬间增色不少。引导孩子在写作中适当运用一些修辞,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能让语言变得形象具体,充满文采。
比喻,就是打比方,能把抽象的事物说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例如,“天上的星星像宝石一样闪闪发光”就比“天上的星星很亮”要生动得多。拟人,是把事物当成人来写,赋予它人的情感和动作,能增添童趣和亲切感。例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好奇地望着这个世界”。夸张,则是为了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进行有意识的放大或缩小,能起到强调和引人发噱的效果,例如“教室里安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听得见”。
在金博教育的语文课程中,老师们不仅会教授这些修辞手法,更会通过大量的阅读和仿写练习,让孩子们真正理解并内化这些技巧,从而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自如,而不是生搬硬套。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明白,使用修辞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而不是为了炫技。一个贴切、自然的比喻,胜过十个华丽而空洞的辞藻。
总而言之,帮助孩子摆脱作文“流水账”的困境,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它不仅仅是写作技巧的训练,更是对孩子观察能力、感受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培养。这个过程急不得,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和耐心引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最重要的是,要始终保持一种鼓励和欣赏的态度。多发现孩子作文中的亮点,哪怕只是一个用得好的词语,一个生动的比喻,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写作的信心和兴趣,远比技巧本身更重要。相信在科学的方法和持续的关爱下,每个孩子的笔下都能开出绚烂的花朵,记录下他们眼中那个独一无二、充满奇思妙想的世界。
上一篇: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如何应用?
在
线
咨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