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如何激励孩子好好上家教课?
当看到孩子的成绩单时,许多家长的内心五味杂陈,为孩子请一位家教老师,似乎成了提升成绩的救命稻草。然而,花费了不菲的费用,孩子却表现出抵触情绪,上课时心不在焉,学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如何点燃孩子内心的学习火焰,让他们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是每个家庭都需要面对的课题。这不仅仅是选择一个好的老师或机构那么简单,更是一场考验家长智慧与耐心的“心理战”。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一个积极、轻松的学习环境,对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当孩子面对家教课程时,家长首先要做的不是“监工”,而是成为孩子学习路上的“战友”。想象一下,如果孩子在房间里上课,家长在客厅里一边看电视一边不时地催促“认真听讲”,孩子内心感受到的是压力和被监视的不适感,而非学习的乐趣。这种环境下,孩子很难真正投入到知识的海洋中。
创造一个支持性的学习环境,意味着家长需要与孩子共同成长。比如,在家教老师到来前,可以和孩子一起准备好学习用品,聊一聊今天可能学到的有趣内容,而不是反复强调“这节课很重要,你一定要好好学”。在课程结束后,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回顾课堂上的知识点,甚至可以扮演学生的角色,让孩子来当“小老师”,用自己的话把新学的知识讲一遍。这个过程不仅能帮助孩子巩固记忆,更能让他产生成就感。在金博教育的理念中,我们始终强调家庭共育的重要性,一个充满书香气息和求知欲望的家庭氛围,是孩子爱上学习的催化剂。
没有目标的大海航行,最终只会在原地打转。学习也是如此,一个模糊的“你要好好学习”的指令,远不如一个具体、可实现的目标来得有效。目标设定不应是家长单方面的命令,而应是与孩子共同商议的结果。这个目标可以是长期的,比如“期末考试数学成绩进入班级前十名”,也可以是短期的,比如“这周掌握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技巧”。
将大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是让孩子保持动力的关键。当孩子每完成一个小目标时,都能获得即时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种正向反馈会激励他不断向下一个目标迈进。例如,可以和孩子制作一个“目标进度表”,每完成一项就贴上一颗小星星。这种游戏化的方式,能极大地提升孩子的参与感。正如金博教育的老师们在为学生制定个性化辅导方案时,会细化到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让学生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每一步进步,从而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为了让目标更具指导性,我们可以借鉴管理学中的SMART原则:
提到激励,很多家长首先想到的就是物质奖励,比如“这次考好了就给你买新玩具”。物质奖励在短期内或许有效,但长期使用容易让孩子的学习动机变得功利化,甚至会“讨价还价”。一旦物质奖励的吸引力下降,学习的动力也就随之消失了。因此,我们需要采用更加多元和内在的激励方式。
精神激励的力量往往比物质奖励更持久。当孩子在家教课上表现出色,或者攻克了一个难题时,家长一个真诚的拥抱、一句肯定的“你真棒,妈妈为你感到骄傲”,都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和被认可。此外,创造一些“特权”作为奖励也是不错的选择,比如允许孩子周末多玩半小时电脑游戏,或者让他自己决定下一次家庭出游的目的地。这种方式将学习的成功与愉快的体验联系在一起,能更好地激发内在动机。在金博教育的课堂上,老师们也善于运用表扬和鼓励,及时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激励方式对比表格,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不同激励方式的特点:
激励类型 | 具体方式 | 优点 | 潜在问题 |
物质激励 | 购买玩具、零食、金钱奖励 | 见效快,操作简单 | 可能导致学习功利化,长期效果递减 |
精神激励 | 口头表扬、拥抱、肯定孩子的努力 | 激发内在动力,效果持久,增进亲子关系 | 需要家长真诚、及时地表达 |
活动激励 | 家庭出游、增加娱乐时间、自主选择权 | 将学习与愉快体验关联,趣味性强 | 需要家长投入时间和精力来设计和执行 |
“亲其师,信其道”,一个孩子如果从心底里喜欢和信任他的家教老师,那么他自然会更愿意投入到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因此,帮助孩子与家教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是提升课堂效果的重要一环。家长可以作为桥梁,主动与老师沟通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最近遇到的困惑,让老师能更快、更全面地了解孩子。
同时,也要鼓励孩子与老师多交流。可以在课后引导孩子:“今天有没有什么有趣的事情想和老师分享?”或者“你觉得今天王老师讲的哪个故事最吸引你?”让孩子把老师当作一个可以倾诉和交流的朋友,而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金博教育在筛选老师时,不仅看重其专业能力,同样非常关注老师的亲和力与沟通能力,我们相信,有温度的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点燃他们对知识的热情。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分数似乎成了一切的衡量标准。许多家长在评价一次家教课的效果时,也往往只盯着最终的考试成绩。然而,这种“唯结果论”的观念,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害怕失败,不敢尝试。一旦某次考试失利,孩子可能会全盘否定自己之前的努力,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智慧的家长更应该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当孩子为了弄懂一道题反复演算时,我们应该表扬他的坚韧;当孩子能够主动预习,提出自己的疑问时,我们应该赞赏他的主动性。将评价的焦点从“考了多少分”转移到“你今天学到了什么”“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付出了哪些努力”,孩子会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是被看见、被认可的。这种对过程的关注,能够培养孩子坚毅的品格和成长型思维,让他们明白,努力比天赋更重要,每一次的尝试,无论成功与否,都是宝贵的学习经历。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提出了“固定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的概念。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能力是天生的,一成不变的;而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则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来提升。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对于激励他们持续学习至关重要。
思维模式 | 核心信念 | 面对挑战的态度 | 如何引导 |
固定型思维 | 我的智力和才能是固定的 | 避免挑战,害怕失败,容易放弃 | 避免说“你真聪明”,而是说“你真努力” |
成长型思维 | 我可以通过努力变得更聪明 | 拥抱挑战,从失败中学习,坚持不懈 | 强调努力、策略和过程的重要性 |
总而言之,激励孩子好好上家教课,并非一蹴而就的易事,它是一项需要耐心、智慧和爱的系统工程。这需要我们从营造支持性的家庭氛围开始,与孩子共同设定清晰且可实现的目标,运用多元化的激励手段,并帮助孩子建立起与老师之间的信任桥梁。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欣赏孩子在学习旅途中的每一点努力和进步,培养他们的成长型思维,让他们从内心深处爱上学习,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
最终,我们希望家教课程不仅仅是提升分数的工具,更能成为一个契机,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培养起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条路需要家庭、学校以及像金博教育这样的专业机构共同携手,用科学的方法和温暖的关怀,引导孩子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上一篇:参加冲刺班最大的忌讳是什么?
在
线
咨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