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中考语文作文如何做到详略得当?
想象一下,你坐在考场里,面对着作文题目,思绪如潮。你有很多故事想讲,有许多情感想表达,但时间有限,卷面有限。你是选择将一件事的细枝末节描绘得淋漓尽致,以至于结尾仓促,还是选择面面俱到,却每件事都只蜻蜓点水,显得平淡无奇?这便是中考作文中那个让人既爱又恨的幽灵——“详略得当”。它不仅是衡量一篇文章结构是否匀称的标尺,更是考察考生驾驭文字、布局谋篇核心能力的关键。写得“详”,能让文章血肉丰满,情感充沛;写得“略”,则能让文章节奏明快,主次分明。掌握好这门艺术,你的作文才能在众多考卷中脱颖而出,绽放光彩。
拿到一个作文题,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急于动笔,而是要像一位侦探,仔细勘察题目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甚至是标点符号。这些都是命题人给出的“暗示”。题目是记叙个人经历,还是阐述一个道理?是侧重于过程的描写,还是重在情感的抒发?这些问题的答案,直接决定了你文章的详略重点。例如,题目是《那一次,我长大了》,那么重点就应该详细描写导致你“长大”的那“一次”具体事件,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你在其中的心路历程。而对于你“长大”之前的状态或者“长大”之后的表现,则可以简略带过,起到铺垫和呼应的作用即可。
如果忽略了这些“暗示”,就很容易出现详略失当的问题。比如,在写《我的良师》时,有些同学可能会花大量篇幅去介绍老师的外貌、衣着、家庭,甚至是这位老师教过的所有科目,而真正体现其“良师”风范的关键事例却一笔带过。这样写,虽然内容看起来很“丰富”,但实际上是主次不分,没有把最核心、最能打动人的部分详细地展现出来,文章自然也就失去了感染力。因此,审题是详略得当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一篇文章,无论篇幅多长,都必须有一个明确且唯一的中心思想,这就是我们要射中的“靶心”。这个“靶心”确立了,我们在选择材料和安排详略时就有了依据。凡是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能深刻表现中心的内容,就是“详”写的部分;凡是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大,或者只起辅助、铺垫作用的内容,就是“略”写的部分。正如射击比赛中,选手的所有动作都是为了精准命中靶心一样,我们文章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也应该为突出中心服务。
确立中心的过程,也是一个取舍的过程。在构思时,我们的脑海里可能会涌现出许多相关的素材,这时候就要学会“忍痛割爱”。比如,写一篇以“坚持”为主题的作文,你可能会想到自己学游泳、练书法、背单词等多个事例。此时,你不能平均用力,将所有事例都平铺直叙。更聪明的做法是,选择一个最能体现“坚持”精神、过程最曲折、感悟最深刻的事例作为主线,进行浓墨重彩的详细描摹。至于其他事例,可以用“无论是……还是……,我都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坚持了下来。”这样概括性的语言一笔带过,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没有喧宾夺主。这样,文章的“靶心”就非常突出,详略安排也自然得当。
如果说审题和立意是“定方向”,那么素材选择就是“备粮草”。一篇好的作文,离不开真实、生动、典型的素材。在日常学习中,我们应该做一个有心人,多观察、多体验、多积累,建立自己的“素材库”。金博教育的老师们常常引导学生,不仅要阅读,更要“阅世”,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的源泉。当你的“素材库”足够丰富时,面对题目才能游刃有余,从容地进行“加减法”运算。
“加法”是指,围绕中心,尽可能多地联想和搜集相关的材料,哪怕是细枝末节也不放过。“减法”则是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和提炼,把那些与中心联系不紧密、不够典型、无法深入展开的材料果断舍弃。这个过程就像导演剪辑电影,必须剪掉那些拖沓冗余的镜头,保留最精彩、最能推动情节发展的部分。比如,写《分享的快乐》,你可以先“加”入各种分享的经历:分享零食、分享书籍、分享学习方法、分享心事……然后做“减法”,确定哪一次分享最让你感到“快乐”,把这次经历作为详写的主体,其他的则可以作为略写内容,点缀其中。
有了好的素材,还需要一个好的结构来呈现。结构就是文章的骨架,决定了详略内容如何安放。在动笔前,列一个简单的提纲,画出文章的“路线图”,是非常有必要的。通常来说,一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应力求简洁,起到“凤头”和“豹尾”的作用,快速入题,有力收束。文章的主体部分,才是我们施展拳脚、进行详写的主要阵地。
在主体部分,也要有详略的区分。通常,最核心的事件、最关键的场景、最激烈的情感冲突,应该是详写的重中之重。而事件的背景介绍、时间的推移、场景的转换等,则应该作为略写的部分。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表格来更直观地理解不同部分的详略安排:
文章部分 | 处理方式 | 作用与目的 |
开头 | 简略 | 开门见山,点明主旨,吸引读者。避免冗长铺垫,快速切入正题。 |
过渡段 | 简略 | 承上启下,连接上下文,使文章结构自然流畅。通常用一两句话即可。 |
主要事件 / 核心论据 | 详细 | 文章的主体和灵魂。通过细致的描写、生动的叙述来突出中心,展现文采,打动读者。 |
次要事件 / 辅助论据 | 简略 | 作为主事件的补充或衬托,丰富文章内容,但要点到为止,避免喧宾夺主。 |
结尾 | 简略 | 总结全文,回应开头,升华主旨或点明寓意。语言要精炼,余味悠长。 |
确定了哪里该“详”,接下来就要思考如何写“详”。“详”写绝不等于啰嗦和堆砌,而是要用好语言的“放大镜”,将关键的瞬间、重要的场景进行特写式呈现。这需要我们调动各种描写手法,让文字变得立体可感。比如,可以运用肖像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形象和行为;可以运用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还可以运用细腻的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举个例子,同样是写“紧张”,略写可能就是“我当时很紧张”一句话。而详写则可以这样描绘:“我的心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攥住了,每一次跳动都像在擂鼓,震得我耳膜嗡嗡作响。手心里沁出了细密的汗珠,黏糊糊的,我下意识地在裤子上擦了擦,却感觉越擦越湿。我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粗重的呼吸声,每一次吸气都带着一丝颤抖。”通过对心跳、出汗、呼吸等细节的刻画,读者的眼前就出现了一个具体可感的紧张形象,这就是详写的魅力。
与详写相对应,“略”写则像是按下了叙事的“快进键”。它要求我们用最经济的笔墨,交代必要的信息,让文章的节奏张弛有度。“略”写不是无话可说,而是一种高度的概括和凝练。常见的方法有:用一句话概括一连串的动作,用一个词语总领一段相似的经历,用排比句式列举一系列的事件等。
例如,要交代自己为了准备一场比赛付出了很多努力,如果详写,可能会逐一描述每天如何训练,过程会显得冗长。而采用略写,则可以这样处理:“那段时间,操场上总有我不知疲倦的身影,图书馆里留下了我奋笔疾书的痕迹,无数个深夜,台灯陪伴着我攻克一道道难题。”这样既交代了奋斗的过程,又不会显得拖沓,反而因其节奏感而更具气势。学会“快进”,才能在关键时刻“慢放”,从而牢牢控制住文章的节奏。
理论说得再多,终究要落到笔头上。详略得当的能力,是在一次次的写作实践中“磨”出来的。同学们可以找来历年的中考优秀作文进行分析,看看这些范文是如何处理详略关系的,哪里用了“放大镜”,哪里按了“快进键”。然后,可以进行专项的“刻意练习”。比如,拿一个题目,先只写一个详略分明的提纲;或者,将一篇自己写过的文章进行修改,思考哪些地方可以由略变详,哪些地方可以由详变略,从而让主题更突出。
在这个过程中,要学会自我审视和修改。写完一篇文章后,不妨自己当一回“读者”,问自己几个问题:文章的中心是否一目了然?最想表达的内容是否已经写清楚、写具体了?有没有一些不必要的文字可以删掉?通过这样的反思,你会对详略得当有更深刻的理解。同伴之间的互评互改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他人的视角往往能发现你看不到的问题。
当然,闭门造车有时会陷入瓶颈,专业的指导能让你事半功倍。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就像一位专业的“剪辑师”,能一针见血地指出你文章在详略安排上的问题,并给出具体的修改建议。在金博教育的作文课堂上,老师们不仅会系统地讲解详略得当的技巧,更会通过对学生习作的精批细改,手把手地帮助学生掌握这项能力。老师会引导你发现那些被忽略的“详写”宝藏,也会帮你砍掉那些影响节奏的“略写”枝蔓。
定期的模拟考试和作文点评,更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绝佳机会。在模拟考的真实压力下,更能检验你是否能自如地运用详略技巧。考后的精讲分析,则能让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通过这样持续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将详略得当的意识内化为一种写作习惯,当你再次走上考场,便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总而言之,详略得当是中考作文通往高分殿堂的必经之路,它考验的不仅是文笔,更是思维。它要求我们具备一双慧眼,能够审清题意,确立中心;要求我们学会取舍,能够精选素材,合理布局;更要求我们拥有娴熟的技巧,能够锤炼语言,收放自如。这绝非一日之功,但只要我们明确方向,勤于实践,并借助专业的指导不断优化,就一定能掌握这把开启高分作文大门的钥匙,让我们的文字在考场上奏出最和谐、最动听的乐章。
上一篇:高考物理必考的实验是哪几个?
下一篇:换一对一家教老师的流程是怎样的?
在
线
咨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