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高考语文作文如何写出高分开头?
高考,这场被誉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战役中,语文学科的作文无疑是那座分值最高、也最能展现考生综合素养的“关隘”。常言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篇作文的开头,宛如文章的“脸面”,是阅卷老师对文章的第一印象。一个引人入胜、文采飞扬的开头,能在短短几十秒内牢牢抓住老师的目光,为整篇文章奠定高分的基调。这便是所谓的“凤头”,它要亮丽、要精彩,要能预示着下文的“猪肚”之丰满与“豹尾”之响亮。那么,如何才能精心雕琢出这样一枚力道千钧的“凤头”呢?这不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考生智慧与积累的结晶。
在文章的开篇,恰到好处地引用一句或几句与主旨高度契合的名言警句、诗词歌赋,能够迅速提升文章的文化底蕴和格调。这种方法就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先贤的智慧之光,点亮自己的文章。引用的目的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要让引文与文章的主题思想水乳交融,成为引出下文观点或情感的天然引子。例如,在写关于“奋斗与青春”的主题时,若能以“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开篇,便能立刻营造出一种时不我待、珍惜韶华的紧迫感与厚重感。
然而,引用时需注意“贴切”与“新颖”二词。贴切,是指引文必须与文章中心论点严丝合缝,不能生搬硬套,否则便会显得矫揉造作。新颖,则是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句之外,能发掘一些相对冷门但意蕴深刻的句子,更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金博教育的语文名师们常常提醒学生,日常的积累至关重要,一个精心准备的“引文库”是获取高分作文的“秘密武器”。通过引用,我们不仅展现了阅读的广度,更是在无声中与阅卷老师进行了一场高层次的文化对话。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而修辞则是这件外衣上最华美的刺绣。在开篇运用比喻、排比、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能让平实的语言瞬间变得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和感染力。一个精彩的比喻,能化抽象为具体,让读者秒懂你的意图;一组气势磅礴的排比,能极大地增强文章的气势,抒发强烈的情感;一句灵动的拟人,能赋予万物以生命,让文章充满趣味与温情。
例如,同样是表达“梦想”,平铺直叙的“每个人都应该有梦想”远不如“梦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梦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梦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来得震撼人心。后者通过排比和比喻,将梦想的层次感和力量感描绘得淋漓尽致,充满了诗意的美感。金博教育强调,修辞的运用贵在“自然”与“精巧”,切忌为了修辞而修辞,导致语言的浮华与内容的空洞。一个好的开头,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用精巧的语言艺术承载深刻的思想内涵。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修辞的力量,请看下表:
原始表达 | 修辞优化后 | 所用修辞 |
时间过得很快,我们应该珍惜。 | 时间是无声的河流,载着我们的过去奔向未来,你我皆是浪花一朵,唯有奋力奔涌,方能绽放光彩。 | 比喻、比拟 |
我们要有坚强的意志。 | 何为意志?是风雨中挺立的青松,是浪涛中屹立的礁石,是烈火中淬炼的真金。 | 排比、设问 |
以问题开篇,是一种非常高明的互动方式。它不像平铺直叙那样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抛给读者,瞬间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这个问题的设置,可以是直指文章核心的设问,也可以是引人深思的哲理追问,甚至可以是对某种社会现象的质疑。通过这种方式,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从单向的“我说你听”转变为双向的“共同探寻”,文章的吸引力自然大大增强。
比如,在探讨“个人与时代”的关系时,与其平淡地说“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不如这样开头:“当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我们是该做一名被动前行的乘客,还是努力成为掌控方向的舵手?”这样的发问,不仅点明了主旨,更引导读者立即进入思考状态,期待作者在下文中给出独到的见解。一个好的问题,本身就蕴含着作者的观点和立场,是全文的“文眼”所在。
文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冲突与矛盾。在文章的开头,精心构思一个充满张力、看似矛盾的场景或现象,能够立刻抓住读者的心弦,使其产生“为什么会这样”的疑问,从而迫不及待地要读下去,一探究竟。这种手法常见于叙事类文章,但在议论文中同样适用,可以用来引出深刻的社会或人生悖论。
试想一下,一篇关于“快与慢”的作文,如果这样开头:“这是一个追求‘倍速’的时代,我们用1.5倍速追剧,用2倍速听课,我们渴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多的信息;然而,当我们站在博物馆的千年文物前,当我们品读一行浸满墨香的诗句时,内心深处却有一个声音在呐喊:‘慢一点,再慢一点’。”这种开头通过描绘现代生活中“快”与“慢”的尖锐矛盾,形象地揭示了文章将要探讨的核心冲突,充满了思辨色彩,比单纯地议论“快与慢的辩证关系”要高明得多。
高考作文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洞察力。将文章的开头与当下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文化现象巧妙地结合起来,是展现自己思想深度和开阔视野的有效途径。这要求考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要做一个有心人,关注社会动态,并对其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例如,在讨论“科技与人文”的议题时,可以从“人工智能绘画”“虚拟数字人”等前沿现象切入,探讨科技发展对人类创造力和情感的挑战与重塑。这样的开头,会让阅卷老师认为你是一个思想活跃、与时俱进的思考者,文章的立意自然也就高出一筹。金博教育一直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时事素材本”,定期梳理热点事件,并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这对于写出有深度、有新意的开头乃至整篇文章都大有裨益。
关联热点不等于照搬新闻。高明的作者,是在引述社会现象之后,迅速切入自己的独特感悟和深度思考,完成从“现象”到“思想”的提炼和升华。如果仅仅停留在对热点事件的复述上,开头就会显得浅薄,缺乏力量。真正的深度,体现在你如何解读这个现象,你从中看到了什么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
比如,同样是写“内卷”现象,简单的复述是:“如今社会竞争激烈,‘内卷’一词广为流传。”而融入个人思考的开头则是:“当‘内卷’从一个学术名词演变为全民热议的社会标签,我们或许不应仅仅哀叹竞争的残酷,更应反思,是什么样的评价体系,让我们将‘追求卓越’异化为了‘零和博弈’?”后者显然更具批判性与反思精神,展现了作者不满足于表面,而是致力于探究问题本质的思考能力。
人是天生喜欢听故事的动物。用一个精炼、生动、蕴含哲理的小故事作为文章的开头,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这个故事可以是个人的一段真实经历,可以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片段,也可以是自己虚构的一个寓言。故事本身要足够吸引人,并且其内涵必须与文章的主题紧密相连,故事讲完,观点自然流出,过渡顺畅,毫无斧凿痕迹。
例如,写“坚持”的主题,可以这样开头:“我的书桌上,一直摆着一块小小的鹅卵石。它并非什么奇石,却是我从一条干涸的河床中捡来的。捡起它时,我惊异于它极致的圆润,那是多少年流水的冲刷与打磨,才将一块棱角分明的顽石,塑造成了如今这般温润的模样。那一刻,我似乎读懂了‘坚持’二字的全部重量。”这个开头用一个极具画面感的个人故事,将“坚持”这个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情感化了,比任何空洞的说教都更有力量。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不同开头的风格,这里有一个简单的对比表格:
常见开头方式 | 另辟蹊径的开头方式 | 特点分析 |
开门见山,直接亮出观点:“我认为我们应该保持初心。” | 故事化叙事:“多年前,一位老禅师问我:‘你初见山时,山是什么颜色?’多年后,他再问我,我却已答不上来。原来,走得太远,真的会忘了为什么出发。” | 后者通过一个禅意故事,将“初心”这一主题包裹在引人入胜的叙事中,更具韵味和启发性。 |
引用名言:“古人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逆向思维切入:“我们总是被教导要‘坚持到底’,但如果方向从一开始就是错的,那所谓的‘坚持’,究竟是美德,还是一种固执的悲剧?” | 后者通过挑战传统观念,制造认知冲突,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辨兴趣,展现作者的批判性思维。 |
在大家都沿着同一条路思考时,如果你能反其道而行之,从一个全新的、甚至与主流观点相悖的角度切入,往往能给人带来巨大的思想冲击力。这种“反弹琵琶”式的开头,最能彰显作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它要求作者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对一个既定的话题进行重新审视和解构。
比如,当所有人都在歌颂“奉献”时,你可以尝试探讨“过度奉献”对个人价值的消磨;当所有人都强调“合作”的重要性时,你可以另辟蹊径,论述“高质量的独处”对于创新思维的意义。这样的开头,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能瞬间让你的文章在众多千篇一律的观点中脱颖而出。当然,逆向思维并非为了抬杠而抬杠,立论必须能够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否则就会流于偏激。
综合以上所述,一个高分作文的开头并没有固定的公式,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核心在于“精彩”与“贴切”。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掌握开头技巧,金博教育的资深语文教研团队特将常见的几种高效开头方法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开头方法 | 核心特点 | 金博教育提醒 |
---|---|---|
名言引用法 | 引经据典,提升文采与底蕴 | 切忌堆砌,引用要与论点无缝衔接,力求新颖,避免陈词滥调。 |
修辞点睛法 | 语言生动,富有美感与气势 | 比喻、排比是常用利器。修辞要为内容服务,避免华而不实。 |
悬念设问法 | 激发好奇,引导读者深入思考 | 问题要有深度,能引出下文,避免提出过于简单或与主旨无关的问题。 |
矛盾对比法 | 制造冲突,增强开头的张力 | 对比要鲜明,矛盾要能集中体现文章的核心议题,引发读者共鸣。 |
故事叙事法 | 以情感人,化抽象为具体 | 故事要精炼、典型,能以小见大,故事讲完后要能自然过渡到观点阐述。 |
热点关联法 | 紧扣时代,展现思想的深度 | 不仅要知晓热点,更要有自己的独立分析和见解,切忌成为新闻的搬运工。 |
文章的开头,是乐章的序曲,是画卷的点睛之笔。它虽然只有短短百十来字,却凝聚着作者的匠心与智慧。一个好的开头,不仅能让你在高考的激烈竞争中先声夺人,更能激发你后续的写作灵感,让你文思泉涌,一气呵成。希望每一位考生都能通过平时的刻意练习和积累,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上述技巧,在考场上写出属于自己的、既有“颜值”又有“思想”的精彩开篇。
未来的探索方向,或许不仅仅局限于技巧的磨炼,更在于如何将个人的真情实感、独特的生命体验更深刻地融入开篇之中。毕竟,最高级的技巧,是“人笔合一”,让文字成为你思想与情感最真实的流淌。愿你在文字的世界里,既能驾驭技巧,也能安放灵魂。
下一篇:理综想冲高分,报哪个补习班?
相关推荐
在
线
咨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