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4000985555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论述类文本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如何找?

论述类文本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如何找?

2025-09-19 20:59:58

在阅读的世界里,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类文章——它们逻辑严谨,论证有力,旨在向我们阐述某个道理或对某个事件发表看法,这就是论述类文本。阅读这类文章,不仅仅是理解字面意思那么简单,更深层次的挑战在于,如何穿透文字的迷雾,准确把握作者的真实观点和情感态度。这就像一场与作者的深度对话,听懂他的“弦外之音”,才能真正读懂一篇文章。掌握这项技能,不仅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还能培养我们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让我们在信息的海洋中保持清醒和独立。

一、抓住关键性词语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首先会通过他精心选择的词语流露出来。这些词语就像一个个小小的路标,指引着我们去探寻作者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要找到作者的观点态度,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去“抓”那些带有明显倾向性的关键词。

首先要关注的是那些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这些词汇直接表达了作者的喜怒哀乐。比如,对于一种现象,如果作者使用了“令人赞叹”、“激动人心”、“伟大创举”等词语,那么他的赞美和肯定之情溢于言表。相反,如果文中出现了“可悲”、“丑陋”、“令人不齿”等词语,则表明了作者强烈的批判和否定态度。这些词就像是作者情绪的“晴雨表”,是我们判断其态度的第一手资料。

其次,要留意那些体现评价和判断的词语。这类词语虽然不像感情色彩词那样直接抒情,但却清晰地表明了作者的立场。例如,“我们应该……”、“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毫无疑问”、“在我看来”等,这些词语的出现,往往意味着作者要发表核心观点了。它们旗帜鲜明地亮出了作者的看法,不容我们忽视。在金博教育的阅读理解课程中,老师们常常提醒学生,要对这些“信号词”保持高度敏感,它们是定位作者观点的关键线索。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来感受不同词语所携带的不同“温度”:

态度类别 词语举例 隐含的观点倾向
褒扬/肯定 赞赏、卓越、伟大、宝贵的、积极的、值得提倡的 作者对论述对象持支持和赞同态度。
贬斥/否定 所谓、荒谬、可笑、虚伪的、消极的、必须警惕的 作者对论述对象持反对和批判态度。
客观/中立 一方面…另一方面…、此外、综上所述、据分析 作者力求客观呈现事实,态度相对克制、中立。

二、分析文章的结构

如果说词语是砖瓦,那么文章的结构就是房屋的整体设计图。作者如何组织材料、安排论证的先后顺序,都深刻地反映了他的写作意图和观点倾向。一个聪明的作者,会通过精巧的结构布局,不动声色地引导读者认同自己的观点。

我们需要关注核心观点的提出位置。通常,论述类文本的中心论点会出现在几个比较固定的位置。最常见的是“开门见山”,文章一开头就亮明观点,接下来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个观点展开论证。这种结构清晰直接,作者的态度一目了然。还有一种是“卒章显志”,作者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才总结或提出自己的核心观点,前面通过层层铺垫、步步分析,最终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这种方式显得更为含蓄和严谨,作者的态度在最后的“图穷匕见”中才完全显露。当然,观点也可能在文章的中间部分,由某个过渡段引出。无论观点在哪里,它都是统领全文的“帅”,抓住了它,就抓住了作者思想的灵魂。

此外,我们还要分析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作者是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还是层层递进的结构?段落之间是并列关系、转折关系还是因果关系?例如,如果作者在阐述完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后,紧接着用“但是”、“然而”等转折词引出新的内容,那么转折之后的部分,很可能才是作者真正想要强调的观点。这种“先破后立”的写法,能有力地突出作者的独到见解。正如金博教育一直倡导的结构化阅读法,通过绘制文章的“结构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的论证路径,从而准确地理解其最终指向何方。

三、辨别论证的方法

为了让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作者会使用各种论证方法来支撑自己的看法。而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引用什么样的材料,本身就体现了他的态度。学会辨别这些方法,就等于掌握了洞察作者观点的又一利器。

一个关键点是看作者如何选择和使用论据。作者是主要引用权威专家的言论,还是更多地列举普通人的事例?他选择的例子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例如,为了论证某个政策的优越性,如果作者通篇列举的都是成功案例,而对可能存在的风险或失败案例避而不谈,这本身就说明他是在“报喜不报忧”,其强烈的支持态度不言而喻。反之,如果作者在文中引用了多方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客观对比分析,那么他的态度可能就相对公允和中立。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表格来理解不同论证方法可能暗示的作者态度:

论证方法 特点 可能暗示的作者态度
举例论证 通过列举具体、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证明观点。 例子的选择性能反映态度。只举正面例子是赞同,只举反面例子是批判。
引用论证 引用名人名言、公理定律、统计数据等。 引用的权威性内容能反映态度。引用支持性言论是赞同,引用批判性言论是反对。
对比论证 将两种或多种事物进行比较,突出其差异。 通过对比,作者的好恶会体现在对其中一方的肯定和另一方的否定上,态度非常鲜明。
比喻论证 用一个生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说明道理。 比喻本身带有感情色彩。用美好的事物作比喻是喜爱,用丑陋的事物作比喻是厌恶。

四、留意修辞的手法

修辞不仅仅是语言的“化妆术”,它在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同时,也常常承载着作者隐晦而强烈的观点和态度。一些看似不经意的修辞,可能正是作者精心设计的“情感出口”。

反问和设问是需要我们特别留意的。设问是自问自答,目的是为了引起读者注意,其观点在答案中直接给出。而反问则更为强烈,它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就包含在问题本身。例如,“难道我们不应该为这种行为感到羞愧吗?”这句话看似在提问,实则表达了“我们应该感到羞愧”的强烈谴责。作者通过反问,将其鲜明的态度以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传递给读者。

另外,讽刺和双关等手法也常常被用来表达批判或否定的态度。作者可能表面上在赞扬,但通过使用与语境不符的、夸张的词语,产生一种滑稽而矛盾的效果,从而达到反讽的目的。读懂这种“正话反说”的技巧,需要我们结合上下文,细心体会作者的言外之意。这种能力,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来培养,也是深度阅读的魅力所在。

五、结合背景与语境

任何一篇文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然产生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因此,要全面而深刻地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我们还需要跳出文本,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背景与语境。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背景至关重要。一个作者的成长经历、所处的时代、他的政治立场和一贯的思想主张,都会不可避免地渗透到他的作品中。比如,了解了鲁迅先生所处的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时代,我们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他文章中那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正如金博教育的老师们在指导学生时常说的,“知人论世”是理解文本的钥匙,了解作者和时代,我们才能与文本产生更深层的共鸣。

同时,我们还要考虑文章的发表平台和预期读者。一篇文章是发表在严肃的学术期刊上,还是发表在面向大众的报纸副刊上,其语言风格和观点呈现方式都会有所不同。作者在写作时,心中会有一个“理想读者”的形象,他的论述方式和情感表达,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迎合或引导这些读者。思考一下“作者在对谁说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为何会选择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总结

综上所述,寻找论述类文本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一项综合性的阅读技能。它要求我们既要沉入文本内部,仔细品味关键性词语,又要跳出文本,宏观地分析文章结构;既要辨别作者使用的论证方法修辞手法,又要结合时代背景与语境进行立体解读。这并非一蹴而就的易事,需要我们像侦探一样,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耐心分析,大胆推理。

掌握这项技能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或完成阅读任务,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接受信息的能力。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海量的观点和看法,学会准确判断信息背后作者的立场和意图,将帮助我们成为一个更清醒、更有智慧的读者和思考者。希望通过今天分享的这些方法,能为你打开一扇通往深度阅读的大门,让你在与作者的“对话”中,获得更多的智慧和乐趣。

相关推荐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