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有什么答题技巧?
中考的脚步越来越近,很多同学捧着语文试卷,看到长篇的说明文就头疼。感觉文章每个字都认识,但题目做起来却处处碰壁,分数总是不理想。其实,说明文阅读就像是和一位博学的向导交朋友,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沟通方式,你会发现它清晰、有条理,甚至还很有趣。它不像记叙文那样情感丰富,也不像议论文那样观点鲜明,它的美在于客观、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想要攻克这道难关,需要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一套行之有效的“解码”技巧。
拿到一篇说明文,最忌讳的就是不看题目,直接埋头读文章。题目是解题的“钥匙”,只有先仔细研究“锁”的构造,才能准确地找到开锁的方向。审题,就是我们解题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首先,细读题干,明确指令。中考说明文的题目设计都非常严谨,每个词都有其特定的含义。你需要圈点出题干中的关键词,比如“主要说明了什么?”“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等等。这些关键词限定了你回答问题的范围和角度。例如,问“主要说明了什么”,就是要你概括文章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问“原因是什么”,你就要在文中寻找表因果关系的句子。忽略了这些关键词,就可能导致答非所问,与高分失之交臂。
其次,要学会回归原文,定位信息。说明文的答案几乎全部隐藏在原文之中,它不像开放性题目那样需要你自由发挥。当你从题干中明确了要寻找的信息后,下一步就是带着问题回到文章中去,像侦探一样寻找线索。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信息定位”。你可以通过题目中的关键词,快速在文章中找到相关的段落或句子。找到后,不要急于下笔,要仔细比对原文和题目的要求,确保找到的“证据”确凿无疑。很多时候,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个句子,或者需要对几个句子进行简单的整合。在金博教育的课堂上,老师们会特别训练学生这种“按图索骥”的能力,强调“答案不离原文”,这是保证得分率的基础。
一篇优秀的说明文,其结构一定是清晰明了的。作者会按照特定的顺序来组织材料,以达到最佳的说明效果。读懂了文章的“骨架”,理解内容自然就水到渠成了。因此,在初步审题后,快速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是我们的第二大任务。
一方面,要关注说明顺序。说明顺序是作者安排说明内容的方式,常见的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时间顺序多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空间顺序多用于介绍建筑、景物等具有空间形态的物体;逻辑顺序则最为复杂,包括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等多种形式,多用于阐述事理。理解了说明顺序,就能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预测下文内容,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说明顺序 | 定义 | 适用对象 | 常见标志词 |
时间顺序 | 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说明。 | 事物发展演变过程、程序、历史事件等。 | “起初”、“然后”、“接着”、“最后”;具体的年代、日期。 |
空间顺序 | 按照事物的空间位置或结构关系进行说明。 | 建筑、物品、自然景观、场景等。 | “从上到下”、“由内而外”、“左边”、“右边”、“东南西北”。 |
逻辑顺序 | 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在联系进行说明。 | 抽象的事理、科学规律、概念等。 | “首先...其次...”、“因为...所以...”、“一方面...另一方面...”。 |
另一方面,要识别说明方法。为了将事物或事理说清楚,作者会使用多种多样的说明方法。这些方法就像是厨师的各种烹饪技巧,能让“菜肴”更加美味可口。中考常考的说明方法包括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等。每种说明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比如,列数字能准确客观地说明问题;打比方能生动形象地说明抽象事理。在答题时,不仅要能识别出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能分析其具体作用。这通常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理解了文章内容,找到了答案所在,最后一步就是如何将你的理解用规范的、专业的语文术语表达出来。很多同学心里明白,但写出来的答案却松散无力,抓不住采分点,这正是因为缺乏规范答题的意识和训练。
首先,要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说明文追求的是科学性和准确性,因此其语言通常具有准确、严谨、简明、平实的特点。文章中常常使用一些表示范围、程度、频率的限制性词语,如“可能”、“大约”、“之一”、“大部分”等,这些词语看似不起眼,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当题目问到“某个词语能否删去”时,通常的回答思路是:先表明观点(不能删),然后解释该词语的含义及其在句中的作用,最后说明删去后会产生怎样的不良后果(与事实不符、表达不严谨等)。</.p>
其次,要学会运用一些答题公式与模板。虽然我们不提倡死板地套用公式,但在中考这种标准化考试中,掌握一些经典的答题结构,能帮助你快速组织语言,确保答案的完整性和条理性。金博教育的老师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答题框架,帮助学生建立规范的答题思路。例如,分析段落作用的题目,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回答。内容上,说明了什么;结构上,是承上启下,还是总起全文,或是总结上文。
题型 | 答题思路/公式 | 示例 |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 方法 + 作用 + 效果。即:本文运用了[某某]的说明方法,[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说明[更准确/更具体/更生动],便于读者理解。 | 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该桥的长度和承重,使读者对桥的规模有了具体而清晰的认识。 |
划线句子/段落作用 | 结构上 + 内容上。结构上:总领全文、开启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内容上:点明说明对象、揭示事物特征、引出说明内容。 | 这个段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总结了上文所述的原因,又引出了下文将要介绍的解决方案。 |
指代题(“其”、“这”指代什么) | “这/其”指代的是 + “......”的具体内容。答案一般就在指代词的前面,找到后用自己的话概括或直接摘抄原文。 | “这些特征”指的是上文提到的“颜色多变、形状奇特、能发出声音”等几个特点。 |
说明文的选材范围非常广泛,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历史、前沿科技等方方面面。有时候,我们读不懂一篇文章,并非是语言或结构上的障碍,而是因为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因此,功夫要下在平时。
一方面,要关注科技与生活。多阅读一些科普杂志、观看一些科教纪录片,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抱有好奇心。比如,手机是如何实现无线充电的?全球变暖会带来哪些影响?这些知识的积累,不仅能让你在遇到相关主题的说明文时感到亲切,还能帮助你更快地理解文章的核心内容。你的知识储备越丰富,你的阅读理解能力就越强。
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建立知识体系。不要让知识点孤立地存在于大脑中。在学习和阅读中,可以尝试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比如,今天读了一篇关于“人工智能”的文章,可以回想一下之前读过的关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内容,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一个结构化的知识网络,远比零散的知识点更有力量。在金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也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和主题式学习,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立体的、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从而能够从容应对各种新颖的考题。
总而言之,攻克中考说明文阅读并非一日之功,它需要你从审题、读文、答题到日常积累,进行全方位的刻意练习。希望以上提到的四个方面的技巧——审题为先,结构为纲,术语为器,积累为基——能为你提供一张清晰的“作战地图”。当你将这些技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你会发现,说明文阅读不再是令人望而生畏的高山,而是一片等待你去探索和发现的知识新大陆。这不仅是为了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更是为了培养一种受益终生的、严谨的科学精神和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
上一篇:如何平衡工作和英语培训的时间?
下一篇:什么样的孩子天生不适合补课?
在
线
咨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