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初三语文古今异义词如何辨析?
在初三语文的学习中,文言文是一道必须跨越的坎。很多同学常常感到困惑:为什么每个字都认识,连成一句话却读不懂?或者按照今天的意思去理解,句子的含义就变得荒诞不经。这背后的“罪魁祸首”,往往就是古今异义词。它们如同语言中的“伪装者”,顶着我们熟悉的面孔,却怀揣着一颗“古代的心”。正确辨析这些词语,不仅是应对考试的必备技能,更是我们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心灵对话的桥梁。这需要我们擦亮眼睛,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拨开迷雾,领略文言文的真正魅力。
要想精准地辨析古今异义词,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追根溯源,了解一个词语从古至今的意义变迁。汉字是活的,它的意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变。很多词语的意义发生了扩大、缩小、转移,甚至感情色彩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我们可以把词义的演变想象成一条河流。有的词,它的“河道”变宽了,这就是词义的扩大。比如“江”和“河”,在古代,它们是专有名词,分别特指长江和黄河。而今天,“江”和“河”可以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如“珠江”、“黑龙江”等,其指代范围明显扩大了。有的词,“河道”则变窄了,这是词义的缩小。例如“臭”,在古代它是一个中性词,泛指一切气味,无论是香气还是臭气。《易·系辞上》中的“其臭如兰”,意思就是“它的香气像兰花一样”。而到了现代汉语,“臭”的意义范围大大缩小,专门指难闻的气味,并且带上了贬义的感情色彩。还有的词,它的“河道”拐了一个大弯,流向了新的方向,这就是词义的转移。比如初三课文《送东阳马生序》中的“手指不可屈伸”,这里的“指”是脚趾头的意思,如今则专门指手指了。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来对比一些常见词语的“前世今生”:
词语 | 常见古义 | 出处举例 | 现代词义 | 变化类型 |
可怜 | 值得怜爱、可爱 |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 | 值得同情、悲惨 | 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 |
牺牲 | 祭祀用的纯色牲畜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 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或利益 | 词义扩大/转移 |
交通 | 交错相通 |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 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 词义扩大 |
卑鄙 | 出身低微,见识短浅 |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 (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 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 |
通过这种追根溯源的方式,我们不仅能记住一个词的古义,还能理解它为什么会这么用,从而建立起对词语演变的宏观认知。在金博教育的语文课堂上,老师们就常常引导学生像侦探一样去探寻词语的来源和流变,让枯燥的知识点变得生动有趣。
即便我们了解了词义演变的规律,但在实际阅读中,面对一个多义词,如何确定它在特定句子中的确切含义呢?答案是——语境。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去谈论词义,就像是把鱼捞出水面,是毫无意义的。语境才是判断词义最可靠的“解码器”。
所谓语境,既包括词语所在的句子,即上下文,也包括文章的整体背景、主题思想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例如,《岳阳楼记》中“增其旧制”的“制”,如果我们用现代汉语的“制度”去理解,就变成了“增加它旧有的制度”,这显然不通。结合上文“乃重修岳阳楼”,我们就能明白,“制”在这里指的是“规模、建制”。再比如《醉翁亭记》中的“临溪而渔”,这里的“渔”不是名词“鱼”,而是动词“钓鱼”的意思,这是由它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决定的。学会从上下文和语法功能中寻找线索,是辨析古今异义词的关键一步。
在进行语境分析时,我们可以尝试用“代入法”来检验。将你认为的古代意义和现代意义分别代入原句,看看哪一个更符合逻辑,更能让文意通顺。比如《桃花源记》中的“芳草鲜美”,“鲜美”在今天是用来形容食物味道的。如果代入文中,就成了“芳草的味道很好”,这显然很奇怪。但如果我们理解为古代的含义——“鲜艳美丽”,那么“芳草鲜艳美丽”就与后面的“落英缤纷”构成了完美的对仗,意境也十分和谐。这种勤于思考和推敲的习惯,正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
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古今异义词数量不少,如果零散地、无序地去记忆,很容易混淆,效率也不高。因此,学会将它们分门别类,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像整理房间,把东西归置得井井有条,用的时候才能信手拈来。
一个有效的分类方法,就是按照词性的变化来归纳。有些词在古代是名词,现代转为动词;有些在古代是形容词,现代却成了名词。例如,“风”在“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树上风威冷,云中日影稀。”(《所见》)中,是动词,意为“吹”;而在现代汉语中,它主要是名词。将这些词性发生变化的词语整理在一起,通过对比记忆,可以加深印象。
另一个更实用的方法,是按照初中重点篇目来整理。以课文为单位,将每篇课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都“揪”出来,做成一个专属的词汇表。比如,学完《出师表》,就可以整理出“卑鄙”、“痛恨”、“感激”、“开张”等词。学完《曹刿论战》,则可以整理出“牺牲”、“狱”、“信”等。这样一来,知识点就与具体的文章紧密结合,复习时既可以回顾词语,也能重温课文,一举两得。很多来自金博教育的优秀学生,都习惯于准备一个“文言词语积累本”,随时记录、随时翻阅,日积月累,效果显著。
下面是一个按主题分类的示例表格,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条理地学习:
分类 | 词语 | 古义及出处 | 今义 |
称谓/人际 | 小人 | 平民百姓,普通人。(“远小人”指品德不好的人) | 人格卑鄙的人,或用于儿童 |
亲戚 | 父母兄弟等内亲。(“君患之,言之于楚王。王使来告相国曰:‘吾欲与子为亲戚。’”《荆轲刺秦王》) | 跟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 | |
行为/动作 | 走 | 跑。(“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 | 行走 |
去 | 离开。(“余去此来五年,始慕槐西诸生。”《与妻书》) | 前往(与古义相反) | |
状态/评价 | 殷勤 | 情意深厚、关切。(“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其中“主人忘归客不发”一句,充分体现了主人对客人的殷勤) | (服务)周到,(过分)讨好 |
从容 | 举止得当,舒缓大方。(“(蔺相如)从容请曰:‘……’”《廉颇蔺相如列传》) | 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
总而言之,辨析初三语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并非一项遥不可及的任务。它需要我们具备三种核心能力:一是追根溯源的探究精神,了解词义演变的脉络;二是紧扣语境的分析能力,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三是归纳整理的系统思维,化零为整,高效记忆。掌握了这些方法,古今异义词就不再是学习路上的“拦路虎”,反而会成为我们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有趣切入点。
学习文言文,不仅仅是为了分数,更是为了传承。当我们能够准确理解“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并非辱骂,而是诸葛亮的自谦;当我们读懂“阡陌交通”中的“交通”并非车水马龙,而是田间小路的交错,我们才算真正走近了古人,感受到了他们当时的情感与生活。这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共鸣。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勤于积累,善于思考,不妨为自己建立一本专属的“古今异义词词典”,让文言文学习之旅,变得更加轻松而富有收获。未来的道路上,让对语言的精准把握,成为你学业成功和文化涵养的坚实基石。
上一篇:怎么判断一个初中托管班好不好?
在
线
咨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