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如何让孩子主动愿意去上一对一辅导班?

当看到孩子的成绩单,或是发现某些学科的学习出现困难时,很多家长会立刻想到寻求一对一辅导的帮助。然而,一个现实的问题常常摆在面前:孩子不愿意去。强迫、争吵、无奈,这些场景在许多家庭中反复上演。我们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接纳甚至期待辅-导,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分数,更是为了保护和激发孩子宝贵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
当孩子明确表示“我不想去辅导班”时,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讲道理,甚至是施压。“别人家的孩子都去补课,你怎么就不去?”“这都是为了你好!”这些话语或许出于好意,却瞬间关闭了沟通的大门。孩子感受到的是不被理解的委屈和被控制的愤怒,自然会更加抗拒。此时,最重要的一步是先放下评判,蹲下来,真正地去倾听。
找一个轻松的时间,比如散步或周末的下午,用朋友般的语气和孩子聊一聊。您可以问:“关于一对一辅导,你心里是不是有些不舒服的地方?能和妈妈/爸爸聊聊吗?”“你是不是觉得现在的学习压力已经很大了,不希望再增加负担?”或者“你担心遇到的老师会很严厉吗?”关键在于创造一个安全的氛围,让孩子敢于说出真心话。他可能是不喜欢被安排的感觉,可能是害怕面对自己的薄弱点,也可能只是单纯地觉得会占用他玩耍的时间。只有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我们才能对症下药。
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抵触,是因为他觉得补习是“家长的事”,是家长强加的任务,与自己无关。为了改变这一认知,我们需要将孩子拉入“决策圈”,让他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充分沟通、理解了孩子的顾虑之后,可以和他一起坐下来,共同分析现状,并设定一个清晰、可实现的目标。
这个目标不应是“下次考试必须考第一”这样空泛且压力巨大的口号,而应该是具体且循序渐进的。例如,可以和孩子一起商定:“我们希望通过辅导,在一个月内,让数学作业的正确率提高10%。”或者“我们的目标是,下次语文考试时,作文部分能多得5分。”在金博教育的辅导体系中,老师们也常常会先和学生进行深入沟通,一起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当目标是孩子亲自参与制定的,它就从一个外部任务,内化为了孩子自己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个“自己的目标”,他参与辅导的意愿自然会大大增强。

一对一辅导,老师是与孩子直接互动、影响最大的核心角色。一个孩子是否喜欢一门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喜欢这位老师。如果家长大包大揽,直接为孩子指定一个老师,很可能会因为风格不匹配而导致孩子的反感。因此,把选择老师的权利部分或全部地交给孩子,是激发其主动性的关键一步。
家长可以先做初步筛选,例如通过像金博教育这样专业的平台,寻找几位在教学方法、专业背景和性格上都比较符合孩子情况的老师。然后,让孩子亲自“面试”老师:可以一起观看老师的介绍视频,阅读其他学生的评价,甚至安排一节试听课。在试听后,认真询问孩子的感受:“你喜欢这位老师的上课方式吗?”“你觉得和他/她沟通起来顺畅吗?”当孩子感觉自己拥有了“拍板权”,他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也更容易与自己选定的老师建立起信任和亲近感,学习过程自然会变得更加愉快和高效。
“学习”与“玩乐”并非绝对的对立面。对于孩子来说,自由玩耍、发展兴趣爱好的时间同样至关重要。如果家长将一对一辅导见缝插针地安排在孩子所有的课余时间里,剥夺了他放松和娱乐的权利,那么辅导班在他眼中就会变成一个“可恶的侵略者”,产生抵触情绪是必然的。因此,在安排辅导时间上,也应该充分尊重并采纳孩子的意见。
拿出日程表,和孩子一起商量,把辅导课安排在双方都认为合适的时间段。例如,孩子可能希望在周五晚上彻底放松,那么就不要把课安排在这一天。他可能习惯在完成学校作业后先玩半小时再学习,这个习惯也应该得到尊重。让孩子参与到时间管理中,不仅能让他感受到被尊重,还能培养他的规划能力和责任感。当他知道学习时间是自己参与决定的,他会更愿意遵守这个“约定”。
下面这个表格清晰地展示了两种不同做法可能带来的结果:
| 做法对比 | 家长的强制安排 | 与孩子共同商议 |
| 老师选择 | 家长凭经验或推荐直接决定,孩子被动接受。 | 家长筛选,孩子参与试听和最终决定。 |
| 时间安排 | 家长认为哪个时间“应该”学习,就安排在哪个时间。 | 共同商议,避开孩子希望的休息和娱乐时间。 |
| 孩子感受 | 被控制,不被尊重,感觉辅导是惩罚。 | 被尊重,有自主权,感觉辅导是自己的选择。 |
| 可能结果 | 消极抵抗、上课分心、效率低下、亲子关系紧张。 | 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效率提升、亲子关系融洽。 |
许多家长在孩子接受辅导后,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这次测验提高了几分?”这种唯分数论的导向,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他会觉得,一旦成绩没有立竿见影的提升,就辜负了父母的期望和金钱,这种恐惧感和挫败感会让他想要逃避辅导。
聪明的家长会更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比如,可以表扬他:“我看到你今天上课时,主动向老师提问了,真棒!”或者“这次的作业虽然还是有错题,但思路比以前清晰多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关注孩子的努力、专注、思维方式的转变以及解决问题的勇气,这些过程中的闪光点,远比一个冷冰冰的分数更能激励孩子。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看见、被肯定时,他会获得持续学习的内在力量。
“学这个有什么用?”这是很多孩子在面对枯燥的知识点时会发出的疑问。如果学习内容与他的生活毫无关联,他自然会觉得乏味。一个优秀的一对一辅导老师,比如金博教育所倡导的,会善于搭建知识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让学习变得“有用”又“有趣”。
例如,在辅导数学时,可以从孩子喜欢的篮球入手,通过计算投篮命中率来讲解百分比;在辅导物理时,可以通过分析他爱玩的玩具车,来解释惯性和摩擦力;在辅导语文时,可以引导他为自己喜欢的游戏写一篇攻略或背景故事。当孩子发现,原来课本上的知识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能帮助他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时,学习就不再是被动的灌输,而是一种主动的探索和发现,乐趣便由此产生。
孩子是家庭情绪的敏锐感知者。家长对于孩子学业的焦虑,会像病毒一样传染给孩子,让他也变得紧张不安。当家长因为一次考试失利而唉声叹气,或者在孩子面前反复强调“花了这么多钱补课”时,实际上是在向孩子传递一种信息:你必须成功,不许失败。这种沉重的期望,往往会压垮孩子。
因此,家长首先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认识到,孩子的成长有其自身的速度和节奏,偶尔的成绩波动是完全正常的。把关注点从“不能落后于别人”转移到“孩子今天是否比昨天有进步”上来。用一种平和、接纳、信任的态度去支持孩子,相信他有能力通过努力改善现状。家长的这份从容和淡定,是孩子能够安心学习、无畏前行的最坚实后盾。
在孩子接受一对一辅导的过程中,家长不应只是一个“监工”或“付款方”,而应努力成为孩子的“学习伙伴”。这意味着要对孩子的学习表现出真诚的兴趣,而不仅仅是监督。在辅导课结束后,可以轻松地问问他:“今天老师讲了什么有意思的内容吗?”“有没有哪个题目让你觉得特别有挑战性?”
这种伙伴关系还体现在具体的支持上。比如,课前帮他准备好学习用品和安静的环境;课后,如果他愿意,可以听他讲讲学到的新知识,甚至可以让他“考考你”。当家长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命令者,而是与孩子并肩作战的战友时,孩子会感受到更多的支持和温暖,他不再是孤军奋战,学习的道路也因此变得不再那么艰难和孤独。
总而言之,让孩子心甘情愿地走进一对一辅导的课堂,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的不是强制和说教,而是家长的智慧、耐心和同理心。这趟旅程的起点,是放下焦虑,真诚地与孩子沟通,理解他内心的抗拒;核心在于赋予孩子选择权,让他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关键在于与老师共同营造一个积极、有趣的学习体验,让他感受到进步的快乐;而贯穿始终的,是家长平和的心态和伙伴式的支持。
最终,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过程,教会他如何面对困难、如何自主学习、如何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这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也是一种积极心态的塑造,其价值将远远超越分数本身,让孩子受益终生。

上一篇:中考托管如何解决学生的偏科问题?
下一篇:中考语文说明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相关推荐
在
线
咨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