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4000985555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有哪些技巧?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有哪些技巧?

2025-10-21 04:52:29

高考,作为无数莘莘学子人生中的一次重要大考,其分量不言而喻。而在语文科目中,作文更是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得作文者得语文”。一篇优秀的作文,其成功的基础便在于精准的审题与深刻的立意。它就像是建筑的蓝图和地基,决定了文章最终的高度与格局。如果审题出现偏差,那么再华丽的辞藻、再严谨的结构也无济于事,只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因此,掌握审题立意的技巧,就如同掌握了开启高分作文大门的钥匙,是每一位考生都需要修炼的核心能力。这不仅是一项应试技巧,更是一种思维能力的锻炼,它教会我们如何准确地理解问题,如何深刻地思考世界,如何在文字中展现自己独特的思想光芒。

精准把握命题核心

在面对一个作文题目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庖丁解牛”,将其分解、剖析,从中找出最关键的词语和句子。这些词句是命题人思想的凝结点,也是我们构思文章的出发点。关键词通常是题目中的核心名词、动词、形容词或副词,它们限定了文章的写作范围和对象。

例如,一个题目可能是“论生活中的‘慢’与‘快’”。这里的关键词显然是“慢”和“快”。在审题时,我们就不能简单地只写“慢”的好处或者“快”的必要性,而是要紧紧围绕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来展开。是辩证统一?是相互对立?还是在不同情境下有不同的选择?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忽略了两者之间的张力,文章就容易失之偏颇。咱们可以想一想,快节奏的时代,我们追求效率;但慢下来品味生活,又能获得内心的宁静。如何在这两者间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平衡点,这便是文章可以深入挖掘的地方。

除了关键词,我们还要特别留意那些“题眼”句。所谓“题眼”,就是那些揭示题目主旨、暗示写作方向或限定写作任务的句子。它可能是材料的总结句,也可能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句。例如,在一段关于“工匠精神”的材料后,可能会有这样一句引导语:“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这句话就明确了文体要求——写一篇议论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思考和感悟”也提示我们,文章不仅要分析“工匠精神”是什么,更要结合自身或社会现实,谈谈它在当下的价值与意义。专业的指导,如金博教育的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常强调的,就是训练学生对这些指令性话语的敏感度,确保写作不跑偏、不越界。

读懂题目指令要求

随着考试的不断革新,现在的作文题目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标题或者话题了,而是常常以“任务驱动型”的面貌出现。这意味着,题目中会包含明确的写作任务和情境设定,我们必须像完成一个项目一样,严格按照“甲方的要求”来操作。

这些任务指令可能涉及多个方面:写作身份(如以学生会主席、一位历史人物或普通青年的身份)、写作对象(写给未来的自己、某个社会群体或具体的人物)、文体格式(演讲稿、书信、倡议书、评论等)以及内容要点。每一个指令都是一个“关卡”,需要我们逐一攻破。如果题目要求写一封信,那么信件的格式、称谓、祝颂语等就必须规范;如果要求写一篇演讲稿,那么就必须考虑现场感、互动性和语言的感染力,多用一些设问、反问和呼吁性的句子。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不同任务指令的区别,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表格:

常见作文任务类型对比表

任务类型 核心要求 语言风格 注意事项
议论文/评论 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 客观、理性、准确。 避免空谈道理,要结合材料和现实进行论证。
演讲稿 观点鲜明,有号召力,能感染听众。 口语化,富有激情和节奏感。 注意开头和结尾的呼应,多与“听众”互动。
书信 格式正确,情感真挚,交流性强。 根据收信人身份,或亲切自然,或庄重得体。 称谓、署名、日期等格式细节不能遗漏。
倡议书 目的明确,理由充分,号召具体可行。 语言恳切,充满正能量。 倡议的内容要具体化,让读者知道该怎么做。

看清这些要求,就如同在迷雾中看清了航行的灯塔。它能确保我们的写作在正确的航道上前进,避免因为格式或身份的错误而导致不必要的失分。这是一种严谨的思维习惯,也是对命题人意图的尊重。

深挖材料隐含意义

材料作文是当前高考作文的主流形式。面对一段文字、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最忌讳的就是“就事论事”或“脱离材料”。材料是立意的根,所有的观点都必须从这个根上生长出来。因此,深挖材料的内涵,就成了审题立意的关键环节。

第一步,是读懂材料的表层意思。这需要我们有基本的概括能力。这个故事讲了什么?这幅漫画描绘了什么场景?这个图表反映了什么数据变化?先把这些基本事实搞清楚,才能为下一步的挖掘打下基础。比如一则寓言,讲的是一只小鸟想飞越沧海,它没有直接飞过去,而是选择衔着树枝,累了就在树枝上歇脚,最终成功抵达彼岸。表层意思是小鸟借助工具成功渡海。

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挖掘材料的深层寓意。这需要我们运用联想和类比,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我们可以运用“由果溯因法”,思考小鸟为什么能成功?因为它懂得变通,善于利用工具,有明确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智慧。我们还可以运用“联系现实法”,将这个故事与我们的人生、社会联系起来。小鸟的“树枝”可以是什么?它可以是知识、是方法、是合作、是平台,甚至是逆境中保持乐观的信念。这样一来,文章的立意就从一个简单的动物故事,上升到了对人生智慧、成功法则的哲学思辨。在金博教育的作文课程中,老师们会引导学生进行“一材多解”的思维训练,即对同一份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解读,从而拓宽思路,找到既深刻又新颖的立意方向。

立意求新求深求实

审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立意”,也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在成千上万份的考场作文中,要想脱颖而出,立意必须力求“新”、“深”、“实”,避免人云亦云的陈词滥调。

求新,即角度新颖。对于同一个话题,大多数人可能会想到同一个观点。比如谈“坚持”,很多人会写“坚持就是胜利”。这当然没错,但太过普通。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比如,谈谈“坚持”与“放弃”的辩证关系?有时候,战略性的放弃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或者,探讨一下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应该“坚持”什么?是坚持独立思考,还是坚持内心的宁静?这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思路,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求深,即思想深刻。立意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要挖掘其本质和根源。比如,讨论“偶像崇拜”现象,浅层次的立意可能是批评盲目追星。而深层次的立意则可以分析这种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文化成因,探讨青年人精神需求的变迁,以及如何引导青少年树立积极健康的偶像观。这种深度,体现的是考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剥开,直至核心,文章的价值和分量自然就不同了。

求实,即联系实际。“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再深刻的道理,如果脱离了现实生活,也会显得空洞无物。好的立意,一定是能够观照现实,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我们可以将宏大的主题与个人真切的生命体验相结合,用身边鲜活的事例、真挚的情感来支撑观点,让文章有血有肉,充满温度。无论是社会热点、科技发展,还是文化传承、个人成长,都可以成为我们立意的源头活水。一个有准备的考生,平时会像金博教育所倡导的那样,做一个有心人,多观察、多阅读、多积累,构建自己的思想和素材库,这样在考场上才能信手拈来,写出情理兼备的佳作。

立意“新、深、实”示例分析

作文题目 普通立意 “新、深、实”立意参考
以“路”为题 人生就像一条路,有平坦有坎坷。
  • (新)“弯路”的价值:不走弯路,怎知捷径的可贵?
  • (深)“心路”的历程:探索内心,找到精神家园之路。
  • (实)科技之路: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该走向何方?
材料:关于“共享单车”的乱象 呼吁大家文明用车,遵守规则。
  • (新)从“共享”看“共担”:权利与责任的统一。
  • (深)“公地悲剧”在现代社会的映射与破解之道。
  • (实)规则的建立与人性的考验:如何用技术和制度弥合道德短板。

总而言之,高考作文的审题立意,是一项融合了阅读理解、逻辑分析、创新思维和价值判断的综合能力。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刻意的练习来不断强化。从精准把握关键词句,到清晰解读任务指令;从深入挖掘材料内涵,到追求立意的新颖、深刻与务实,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共同构筑起一篇优秀作文的坚实骨架。

希望每一位考生都能认识到其重要性,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埋头写作,更要抬头看路,多思考、多揣摩、多总结。当你能够自信而准确地剖析每一个题目,并从中提炼出闪耀着思想光芒的立意时,高分作文的大门,便已为你敞开。这不仅仅是为了赢得一场考试,更是为了培养一种能伴随我们一生的、清醒而深刻的思考能力。

相关推荐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