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完形填空中动词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完形填空,作为英语学习中一项综合性极强的题型,常常让许多同学感到头疼。而在众多的考点中,动词题无疑是核心与难点所在。动词是句子的“心脏”,它不仅决定了句子的基本结构,更赋予了句子动态的意义和生命力。可以说,攻克了动词题,就等于握住了完形填空的半壁江山。那么,面对纷繁复杂的选项,我们究竟该如何抽丝剥茧,找到那个唯一正确的动词呢?这需要一套系统而科学的解题思路,它既依赖于我们扎实的语言基础,也考验着我们灵活的逻辑思维能力。
完形填空本质上是一项在语境中考察语言运用能力的题型。因此,脱离上下文去孤立地分析一个空缺,是解动词题最大的误区。真正的高手,懂得如何利用上下文提供的丰富线索,让答案“自投罗网”。这里的语境,既包括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也涵盖段落之间、乃至全文的主题思想。
首先,我们需要培养一种“瞻前顾后”的阅读习惯。当遇到一个动词空缺时,不要急于在四个选项中做选择,而应先仔细阅读空缺前后的句子。这些句子中往往隐藏着关键的提示信息。例如,后文如果出现了表示结果的句子,那么空缺处的动词很可能是一个表示“导致”或“引起”的词;如果前后文呈现出明显的转折关系(如出现 but, however 等词),那么空缺处的动词意义可能与前文相反。在金博教育的教学体系中,我们始终强调,阅读的连贯性是解题的第一要素,将句子视为孤岛,必然会迷失方向。
其次,要善于抓住文章的主线和情感基调。一篇完形填空通常会围绕一个中心事件或一个核心话题展开,其情感色彩(如喜悦、悲伤、惊奇、惋惜等)也往往是一致的。这为我们选择动词提供了重要的宏观指引。比如,在一个讲述克服困难并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里,空缺处的动词就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带有积极、正面色彩的词,如 encourage, overcome, succeed, achieve 等。反之,如果文章基调是悲伤的,那么选项中的 failed, lost, cried 等词汇就更值得关注。这种从整体到局部的分析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迅速排除干扰项,缩小选择范围。
如果说语境决定了动词的“灵魂”(意义),那么语法规则就决定了动词的“肉身”(形式)。时态和语态是动词题的两大语法考点,也是我们进行筛选和排除的有力武器。很多时候,即使我们对词义的把握不那么精确,单凭语法分析就能直接锁定正确答案。
判断时态的核心在于寻找句子或段落中的“时间状语”。这些时间状语是时态最明确的标志。例如,yesterday, last year, in the past 等词语明确指向过去时;now, at the moment 则提示我们应该使用现在进行时;而 next month, in the future 则是将来时的信号。有时,文章并不会给出明确的时间状语,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叙述的逻辑来判断。通常,记叙文以一般过去时为基本时态,而说明文或议论文则多采用一般现在时。下面这个表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

| 时间标志词 | 对应时态 | 例句 |
| every day, usually, often | 一般现在时 | He gets up early every day. |
| yesterday, two days ago, last week | 一般过去时 | She visited her grandparents last week. |
| now, look, listen | 现在进行时 | Listen! Someone is singing. |
| tomorrow, next year, in 2050 | 一般将来时 | They will hold a party next Sunday. |
语态的判断则侧重于分析主语和动词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们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句子的主语是动作的发出者还是承受者?如果是动作的发出者,就使用主动语态;如果是动作的承受者,则使用被动语态(be + 动词过去分词)。例如,在句子 "The window ___ by Tom yesterday." 中,主语 "The window"(窗户)无法自己“打破”,而是“被打破”,因此必须使用被动语态,填入 was broken。在复杂的长句中,准确判断主语及其与动词的关系,是破解语态难题的关键。
英语学习中,有大量的词汇是以“团伙”形式出现的,动词尤其如此。动词与名词、动词与副词、动词与介词之间常常形成相对固定的搭配关系,这些固定搭配(collocations)是语言在长期使用中形成的习惯用法,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对于完形填空来说,固定搭配是极为重要的考点,它考察的是我们日常的词汇积累和语感。
面对这类题目,没有捷径可走,唯一的办法就是“多读、多记、多用”。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养成整理和归纳的习惯。遇到一个动词,不仅仅是记住它的中文意思,更要关注它能与哪些词搭配,构成怎样的含义。例如,学到动词 pay,我们就要联想到 pay attention to(注意),pay a visit to(拜访),pay a compliment to(赞美)等。金博教育的老师们常常建议学生准备一个“黄金搭配本”,将阅读中遇到的、考试中做错的固定搭配分门别类地记录下来,时常翻阅,久而久之,语感自然会形成。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里列举了一些完形填空中常见的高频动词搭配,大家可以作为日常积累的参考:
| 动词 + 介词/副词 | 中文意思 | 动词 + 名词 | 中文意思 |
| depend on | 依赖;取决于 | make a decision | 做决定 |
| insist on | 坚持 | take part in | 参加 |
| refer to | 参考;指的是 | play a role in | 扮演一个角色 |
| look forward to | 盼望 | make progress | 取得进步 |
| get rid of | 摆脱 | take advantage of | 利用 |
当我们在选项中看到熟悉的搭配组合时,往往可以大大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这是一种基于深厚内功的快速反应,也是区别于新手的核心能力之一。
当一道动词题排除了语法和搭配的因素后,剩下的往往是最棘手的挑战——近义词辨析。命题者常常会将一组意义相近但用法或内涵有细微差异的动词放在一起作为选项,以此来考察我们对词汇理解的精确度。这类题目要求我们不能“望文生义”,而要深入到词汇的“骨髓”里,体会其使用的场景、搭配的对象以及情感的色彩。
要攻克近义词辨析,首先要学会对比记忆。例如,look, see, watch, stare 都可以翻译成“看”,但其内涵却大相径庭。See 强调“看到”这个结果;look 强调“看”这个动作;watch 指的是持续地“观看”活动或比赛等;而 stare 则带有“凝视、盯着看”的意味。又如,表示“花费”的 cost, spend, take, pay,其主语和用法也各不相同。Spend 的主语通常是人;cost 的主语通常是物;take 常用于 "it takes sb. some time/money to do sth." 的句型中;而 pay 则常与 for 连用,表示“为……付款”。
在解题时,我们需要将这些近义词代入原文,细细品味其是否符合句子的逻辑和情感。比如,在一个描述某人“花费”了很多时间完成一项艰巨任务的语境中,使用 "He spent a lot of time..." 或者 "It took him a lot of time..." 就比其他选项更为贴切。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能力,正是英语学习从“粗通”走向“精通”的标志。它要求我们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真正将词汇融入到自己的语言体系中。
综上所述,要完美解决完形填空中的动词题,我们需要打出一套漂亮的“组合拳”。这套组合拳包含了四个核心的解题思路:
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意群到单词的完整分析链条。掌握并熟练运用这些思路,不仅能帮助我们提高完形填空的得分率,更能从根本上提升我们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水平。正如金博教育一直倡导的,学习不应是知识点的简单堆砌,而应是能力的系统性构建。希望这篇文章能为你点亮一盏灯,让你在攻克动词题的道路上,走得更稳,也走得更远。未来的方向,在于不断地实践、总结,最终将这些策略内化为自己的解题直觉。

上一篇: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区别与计算
相关推荐
在
线
咨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