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什么是“卒章显志”的结尾方式?

在文章或故事的结尾,用一两句精炼的语言,点明主旨,升华情感,这种手法就像是为整篇文章画上点睛之笔,让读者在掩卷之后,依然回味无穷,思绪万千。它不是平铺直叙的宣告,也不是戛然而止的突兀,而是一种在文末揭示核心思想的巧妙艺术,我们称之为“卒章显志”。这种结尾方式,要求作者在文章的最后部分,将前面所有的铺垫、叙述和描写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直击文章的要害,从而使主题思想得到最鲜明、最深刻的揭示。它考验着作者的布局能力和语言锤炼的功夫,是衡量一篇作品是否深刻、有力的重要标尺。
“卒章显志”,从字面上看,“卒”意味着结束、终了;“章”指的是文章、篇章;“显”是揭示、显露;“志”则是指文章的主旨、思想或作者的意图。连起来,它的意思就是在文章的结尾处,才将核心主旨清晰地揭示出来。这是一种蓄势待发、厚积薄发的写作策略,作者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往往不动声色,通过叙事、描写、议论等方式进行层层铺垫,将情感和思想的张力不断积蓄,直到最后一刻才轰然引爆,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思想冲击和情感共鸣。
这种结尾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美学一脉相承。它追求的不是开门见山的直白,而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韵味。作者如同一个高明的棋手,精心布局,引而不发,直到棋局的最后阶段才亮出自己的“杀手锏”,一举定乾坤。在金博教育的文学赏析课上,老师们常常引导学生去品味这种结构之美,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前面的“藏”与“蓄”,来实现结尾的“显”与“发”,从而深刻体会作品的内在张力。
当然,“卒章显志”并非简单地在文末喊一句口号或贴一个标签。它的成功运用,依赖于全文的整体配合。前面的内容必须是“显志”的坚实基础,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情节都应在无形中指向最终的主题。如果前面的铺垫不足,结尾的“显志”就会显得突兀、生硬,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之,如果铺垫得当,结尾的点题之笔便会产生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艺术效果,让读者恍然大悟,拍案叫绝。
“卒章显志”最显著的艺术效果,便是能够深化主题,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当读者跟随作者的笔触,经历了完整的故事或论证过程后,心中或许已积累了种种情绪和疑问。此时,一个精辟深刻的结尾,能够瞬间照亮全文,将读者心中所有的感触和思考聚焦于一点,从而对文章的主题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同。它像一声悠远的钟鸣,在文章结束时敲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例如,在鲁迅先生的《故乡》结尾,当“我”和宏儿谈论希望时,作者写道:“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对故乡人事变迁、闰土与“我”隔膜的深切感受之上。正是这最后的神来之笔,将个人的乡愁与失落,升华为对整个社会变革和未来的深刻思考,使得“希望”这一主题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哲学深度和艺术感染力。

其次,这种结尾方式能够有效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思考。在阅读过程中,由于主旨被“隐藏”了起来,读者会带着好奇心和探索欲去寻找线索,主动参与到意义的构建中来。这种“猜谜”式的阅读体验,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当谜底在文末揭晓时,读者会获得一种智力上的满足感和情感上的释放感。这种由“未知”到“已知”的认知飞跃,远比一开始就将答案和盘托出要来得更加深刻和有趣。它鼓励读者不仅仅是被动接受,更是主动思考,从而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正如在金博教育的思辨性写作训练中,我们鼓励学生尝试使用这种方法来构建文章。通过先呈现复杂的现象或故事,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最后再揭示自己独特的观点,往往能让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思辨的魅力。这不仅是一种写作技巧,更是一种引导他人思考的艺术。
要在写作中纯熟地运用“卒章显志”,需要掌握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技巧。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大量的阅读和实践中不断揣摩、提升。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运用策略:
这是最经典的一种形式。作者在文末用一两句高度概括、富有哲理的语言,直接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这句话往往是全文思想的结晶,起到总揽全局、升华主题的作用。它要求语言精炼、意蕴深远,能够给人以启迪。要做到这一点,作者必须对自己的核心观点有极其清晰的认识,并能找到最精准的词语来表达。
比如,在一篇描写山区教师默默奉献的文章结尾,可以这样写道:“他用一生的时间,做了一件最平凡也最伟大的事——在大山深处,为孩子们点亮了一盏走出大山的灯。”这句话没有长篇大论,却将教师的奉献精神和其工作的深远意义清晰地揭示了出来,令人动容。
这种方法是通过让结尾与文章的开头或中间的某个关键细节遥相呼应,来完成主旨的揭示。这种结构上的回环往复,不仅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完整,也能在对比和联系中,让主题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刻。开头的铺垫和结尾的点题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让读者在回味中豁然开朗。
例如,文章开头描写了一个年轻人对城市生活的迷茫和向往,经历了种种挫折后,文章结尾可以让他回到最初出发的那个路口,但心境已完全不同。结尾可以写:“他再次站在这个熟悉的十字路口,只是这一次,他不再寻找通往远方的路,而是寻找回归内心的方向。”通过与开头的场景呼应,巧妙地点明了“成长是向内探索”的主题。
有时候,作者并不直接说出主旨,而是通过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或场景来收尾,引导读者自己去领悟其中的深意。这种方式更为含蓄,也给读者留下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结尾的意象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全文的思想光辉。
在一篇探讨环境保护的文章结尾,可以不去呼喊口号,而是描绘这样一个场景:“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最后一棵老树轰然倒下。夕阳下,一只无家可归的小鸟,在废墟上空久久盘旋,发出一声声哀鸣。”这个画面本身就蕴含着强大的情感力量和警示意义,比任何直白的议论都更能触动人心。

为了更好地理解“卒章显志”,我们可以将其与其他几种常见的文章结尾方式进行比较。不同的结尾方式各有其特点和适用场景,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关键在于是否能最好地服务于文章的整体构思和表达需求。在金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我们强调学生需要根据不同的文体和写作目的,灵活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技巧。
| 结尾方式 | 特点 | 艺术效果 | 适用场景 |
| 卒章显志式 | 在文末点明主旨,前面多为铺垫和蓄势。 | 深刻有力,发人深省,余味悠长,结构富有张力。 | 记叙文、散文、小说、议论文等,尤其适合需要深度挖掘和情感升华的文章。 |
| 开门见山式 | 在文章开头即点明主旨,结尾通常是总结或重申。 | 观点鲜明,条理清晰,读者易于把握中心。 | 议论文、新闻评论、工作报告、说明文等,强调逻辑和效率。 |
| 自然收束式 | 事情叙述完毕,文章自然而然地结束,不做刻意点题或总结。 | 朴实自然,真实可信,符合生活逻辑。 | 生活随笔、纪实性强的记叙文、故事性不强的叙述。 |
| 含蓄留白式 | 结尾意犹未尽,留下悬念或想象空间,并不直接揭示所有答案。 | 引人遐想,意境深远,给读者二次创作的空间。 | 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散文、诗歌等,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
综上所述,“卒章显志”不仅是一种高超的写作技巧,更是一种深刻的思维方式。它要求作者具备全局视野,懂得如何布局谋篇,如何控制节奏,最终在最恰当的时机,给出最致命的一击,从而牢牢抓住读者的心。掌握这种结尾方式,能让文章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极大的提升,从一篇普通的叙述或论证,升华为一部能够引人深思、启迪智慧的作品。
无论是对于正在求学的学生,还是对于所有需要通过文字进行表达的职场人士而言,学习和运用“卒章显志”都具有非凡的价值。它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如何写好一个结尾,更是如何有策略、有深度地去思考和呈现一个观点。正如金博教育一直倡导的,真正的教育不只是知识的灌输,更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希望每一位热爱写作的朋友,都能在实践中领悟“卒章显志”的精髓,用它来为自己的文章画上那最精彩、最难忘的一笔。

下一篇:近三年高考数学创新题型题库分析
在
线
咨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