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中考语文作文如何积累新颖的素材?

中考的考场上,一篇作文的分量举足轻重。然而,许多同学常常感到困扰:每次提笔,脑海中浮现的总是那么几个“老面孔”——屡败屡战的爱迪生、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心怀家国的屈原……这些素材固然经典,但当成千上万的考生都在使用时,便难免显得陈旧,难以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印象。高分作文的魅力,往往在于其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素材,它像一扇窗,让读者窥见作者丰盈的内心世界和敏锐的洞察力。因此,如何跳出“素材荒”的困境,有意识地积累和运用新颖的材料,便成为决胜考场的关键一步。这不仅是应试的技巧,更是一场关乎观察、思考与成长的修行。
语文课本,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宝库,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作为游客匆匆路过,未曾深入探寻。我们常常满足于了解故事情节、背诵名言警句,却忽略了文本背后隐藏的无尽细节和多元解读的可能。新颖的素材,首先就藏在这片我们最熟悉的土壤里,等待着有心人去挖掘。
尝试换个角度看“旧闻”。比如,提到诸葛亮,大多数同学会想到“草船借箭”或“空城计”来赞美他的智慧。但我们能否看到更多?在《出师表》中,他不仅是一位鞠躬尽瘁的臣子,也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大家长”,对后主刘禅的叮嘱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与深切的忧虑。我们甚至可以从“三顾茅庐”中品味出“双向奔赴”的尊重与价值认同,而非仅仅是刘备的礼贤下士。将这些细腻的、人性化的思考融入作文,人物便不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立体、丰满的形象,你的立意自然也就高出一筹。
此外,打破学科壁垒,进行跨文本的联想与比较,也是让课本素材“焕然一新”的有效途径。在金博教育的课堂上,老师们常常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先生笔下那些麻木的“看客”,与如今网络世界中的“键盘侠”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精神上的关联?《桃花源记》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区有何启示?将古代的智慧与现代的困境相结合,用历史的镜子观照现实,这样的素材既有文化的厚度,又不乏时代的温度,能充分展现你的思辨能力。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真正的写作高手,都懂得将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生活是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那些最能打动人心的,往往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那些充满烟火气的、真实的、闪烁着人性光辉的瞬间。你的挑战在于,如何成为一个有心人,捕捉并留存这些瞬间。
用心去观察,你会发现素材无处不在。清晨公园里舞剑的老人,那份精气神里藏着对生命的热爱与坚守;地铁里为陌生人默默拾起文件的上班族,他的举动是城市文明最温暖的注脚;又或是你的同桌,那个平时默默无闻的同学,为了攻克一道数学难题,在草稿纸上留下了一遍又一遍的演算痕迹,那份专注与执着足以诠释“奋斗”的真谛。这些都比空洞地引用名人名言要生动、真切得多。

为了让生活素材更加鲜活,你需要调动全身的感官去体验。不要只用眼睛“看”,更要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心去“感受”。同样是写雨,你可以写雨点敲打在不同材质的屋顶上发出的交响乐(听觉),可以写雨后泥土与青草混合的芬芳(嗅觉),可以写雨丝拂过脸颊的微凉(触觉)。这样描绘出的场景,才能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建议你准备一个“生活素材本”,无论是实体笔记本还是手机备忘录,随时记录下那些触动你的瞬间、一段有趣的对话、一个新奇的想法或是一份独特的情绪。这份专属的“素材库”,将是你考场上最可靠的“弹药库”,让你的文章充满独一无二的个人印记。
如果说生活是素材的宽度,那么阅读则决定了素材的深度与广度。仅仅依靠课本和个人经历,视野难免受限。广泛的课外阅读,是让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与古今中外的智者对话,从而获得更宏大、更多元的写作视角。
阅读的范围可以非常广泛。历史类的书籍,如《明朝那些事儿》,能让你在轻松的叙述中看到人性的复杂与历史的吊诡;科普读物,如《上帝掷骰子吗》,能让你用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来思考人生的偶然与必然;优质的杂志、非虚构作品,能让你了解当下社会的剖面与真实的人间百态。这些内容,都可以巧妙地融入你的文章。例如,在写“创新”时,引用乔布斯对字体美学的偏执,会比单纯喊口号有力得多。
当然,阅读不能“水过无痕”,关键在于消化与吸收。你可以尝试在读后写下几句评注,或绘制思维导图,理清作者的逻辑。更重要的是,要时常反思:这个故事、这个观点,能和我已知的人或事产生什么联系?它能用来阐释哪个作文主题?经过这样的“咀嚼”,知识才能内化为你自己的思想。下面是一个可供参考的阅读规划表:
| 阅读周期 | 类型 | 推荐示例 | 积累方向` |
|---|---|---|---|
| 每周 | 时事新闻/评论 | 主流新闻App深度报道、权威媒体评论版 | 紧跟时代、思辨能力、社会责任感 |
| 每月 | 人物传记 | 《苏东坡传》、《我看见的你是我自己》 | 品格精神、人生智慧、奋斗历程 |
| 每季度 | 科普/历史读物 | 《人类简史》、《万物简史》 | 科学思维、宏大叙事、历史纵深 |
| 假期 | 经典文学/哲学入门 | 《活着》、《苏菲的世界》 | 人性洞察、哲学思辨、情感共鸣 |
中考作文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洞察力。一篇只知“风花雪月”而不知“家事国事天下事”的文章,很难获得高分。将目光投向火热的社会现实,让文章与时代同频共振,是展现你思想成熟度的重要方式。
从“天宫”驻留到“蛟龙”探海,从“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到“乡村振兴”的扎实脚步,从对人工智能伦理的探讨到对“内卷”与“躺平”的思辨……这些鲜活的时代素材,俯拾皆是。运用这些素材时,切忌简单地复述新闻,而应注入你自己的思考。你可以思考科技发展背后,那些科研工作者“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你可以探讨一个社会热点事件中,情与法的交织;你也可以将国家的宏大叙事,与自己作为一名中学生的感受和使命联系起来。在金博教育的写作指导中,就特别强调这种“大我”与“小我”的连接,让文章既有高度,又有温度。
比如,同样是写“担当”,与其写古代的将领,不如写疫情中逆行的医护人员,写那些在平凡岗位上保障城市运转的普通劳动者。这样的素材,不仅新颖,更能体现你对现实的关怀,展现出新时代青少年的格局与情怀,这无疑是阅卷老师非常欣赏的品质。
有了丰富的素材,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整理,临场时依然会感到思绪混乱,无从下手。因此,学会科学地管理你的“素材库”,是积累过程的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你可以按照中考常见的作文主题,为你的素材进行分类。比如建立“成长与奋斗”、“亲情与感恩”、“文化与传承”、“社会与责任”、“自然与生命”等标签。每当收集到一个好素材,就思考它可以归入哪个或哪几个类别下,并简要标注其核心思想和可用角度。
更高阶的技巧是学会让素材“一材多用”,我们称之为“一鱼多吃”。同一个素材,从不同角度切入,可以服务于完全不同的主题。这种能力,能让你在考场上无论遇到什么题目,都能游刃有余。例如:
| 核心素材 | 可用主题1 (成长与奋斗) | 可用主题2 (文化与传承) | 可用主题3 (社会与责任) |
|---|---|---|---|
| 一位修复古籍的老师傅 | 描述他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不受外界干扰,体现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和内心的宁静。 | 论述他如何通过双手让中华文脉得以延续,是当之无愧的文化传承者。 | 分析工匠精神在当今浮躁社会中的稀缺性,呼吁社会对传统技艺给予更多尊重与保护。 |
| 一次参与社区环保的经历 | 描写自己从不理解到积极参与的心路历程,体现个人责任感的成长。 | 探讨环保作为一种现代新文化,如何影响社区邻里关系,构建新型社区文明。 | 论述垃圾分类等环保行为对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意义,体现青年担当。 |
通过这样的训练,你的思维会变得更加灵活、辩证。当你的素材库变得系统化、网络化,写作时便能信手拈来,自由组合,真正做到“胸有成竹”。
总而言之,积累新颖的作文素材,绝非一日之功,它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我们向内深挖课本,向外观察生活,向上博览群书,向前紧跟时代,最后还要向后整理归纳。这个过程,表面上是为了应对一场考试,但其核心,是塑造一种更为敏锐的观察力、一种更为深刻的思考力,以及一种更为丰盈的感受力。
当积累成为一种习惯,你会发现,世界在你眼中变得愈发精彩,你的内心也随之愈发充实。到了那时,作文便不再是一项令人头疼的任务,而是一次愉快的表达,一次思想的绽放。希望每一位同学,在金博教育这样的专业指导和自身的努力下,都能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素材宝库,在考场上文思泉涌,下笔有神。

上一篇:漫画作文的审题立意有什么技巧?
在
线
咨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