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高考语文文言文如何拿高分?

当高考的号角吹响,文言文总是语文科目中那道让人既爱又恨的关卡。它像一位身着古装的考官,静默地站在那里,考验着每一位考生的积累、思维与表达。许多同学感到困惑:明明背了不少实词虚词,翻译句子时却总差那么点意思;文章读得似是而非,选择题犹豫不决;更别提耗时耗力的主观题了。其实,攻克文言文并非遥不可及,它更像是一场有策略的“攻城战”,需要清晰的路线图、趁手的工具和持之以恒的练习。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这座看似坚固的城池也能被顺利攻破,让文言文成为你语文成绩的强劲增长点。
如果把读懂一篇文言文比作建造房屋,那么实词和虚词就是最基础、最重要的砖瓦。没有这些材料,一切高楼大厦都无从谈起。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无论文本多么陌生,其考查的核心词汇大部分都源于课本。因此,回归教材,将课本中出现的常用实词(如“辞”、“谢”、“去”等多义词)和关键虚词(如“之”、“其”、“而”、“以”等)的用法彻底掌握,是拿下高分的第一步。
具体如何操作呢?金博教育的老师们常常强调“语境记忆法”和“归类整理法”。死记硬背词汇表效率低下且容易遗忘。更好的方法是将词汇放回原文句式中去理解记忆,例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左右欲刃相如”,就能深切体会到“刃”名词活用作动词的妙处。同时,准备一个专用的笔记本,将高频词汇的不同义项和典型例句进行归类整理,比如将“而”的并列、转折、承接、修饰等用法分别列出例句,定期翻阅复习,就能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网络。

断句和翻译是检验是否真正读懂文言文的两把尺子。断句题考查对文意和古文语感的把握,而翻译题则直接考查对关键词语、特殊句式的精准理解能力。这两项能力是紧密相连的。
断句技巧有章可循。首先要寻找标志性词语,如句首发语词“夫”、“盖”,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以及常见的虚词如“而”、“于”等,它们往往出现在断点附近。其次要分析句式结构,古文讲究对称,排比、对偶句是天然的断句提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初步理解文段大意,根据语境判断何处该断。金博教育的备考策略中,会专门训练学生“三步断句法”:先凭语感尝试,再找标志词验证,最后通读文意检查,确保断句后的文意通顺合理。
翻译追求“信、达、雅”。对于高考而言,首要目标是“信”和“达”,即准确和通顺。必须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具体来说,就是要将原文中的每个字词都落到实处,特别是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等得分点。例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必须翻译成“驻军”。同时,要特别注意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判断句、被动句等,翻译时要调整成现代汉语的语序。金博教育的课堂上,老师会引导学生进行“逐字对译”练习,先确保字字落实,再调整语序,补充省略成分,最后润色成通顺的句子,避免跳跃式翻译导致失分。
当词汇和句子层面的障碍被清除后,真正的挑战在于对整篇文章的深度理解。这包括了内容概括、人物形象分析、观点把握和推理判断等。这是拉开分数差距的关键区域。
面对一篇陌生的文言文,切忌慌张。首先要快速浏览全文一到两遍,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或议论文的论点、论据,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可以边读边圈画关键人名、地名、官职名以及表示时间推移、事件转换的词语。
在解答具体题目时,尤其是内容概括和分析题,一定要树立“答案就在文中”的意识。无论是分析人物性格,还是归纳事件原因,都要从文本中找到具体的语句作为依据,避免凭感觉主观臆断。金博教育的资深教师指出,许多失分并非因为读不懂字词,而是因为缺乏文本证据意识。例如,题目问“某某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的每一个特点(如“廉洁”、“刚正”)都必须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的事件或描述来支撑。
| 常见题型 | 考查重点 | 应对策略 |
|---|---|---|
| 内容概括与分析 | 对文章整体或局部信息的筛选、归纳和逻辑判断能力。 | 定位原文,比对选项,注意细节偏差(如时间、因果颠倒)。 |
| 人物形象分析 | 通过人物的言行、事迹等分析其性格、品质。 | 圈画相关描写,多角度概括,并用原文信息佐证。 |
| 观点态度把握 | 理解作者或文中人物的立场、情感和写作意图。 | 关注议论抒情句、褒贬性词语和特定典故的运用。 |
文言文阅读部分通常还包含一首古诗词鉴赏。诗词语言更为凝练,意境更为含蓄,但解题亦有规律可循。掌握以下两个要点,能帮助你在诗词题上稳操胜券。
抓住意象与情感。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而情感往往通过具体的意象(如月、柳、雁、落花等)来传达。备考时需要积累常见意象的固定内涵,例如“月亮”常代表思乡,“杨柳”常象征离别。通过分析意象组成的画面,可以快速把握诗词的基本情感基调,是欢快、忧伤、豪迈还是孤寂。
识别手法与妙处。表达技巧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高考的重要考点。需要熟练掌握常见的描写手法(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用典等)。在回答“某句诗妙在何处”或“使用了何种手法”这类题目时,金博教育的老师建议采用“指-析-点”三步法:指出何种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如何运用,点明其表达效果或抒发了何种情感。
所有应试技巧的发挥,都离不开平日点滴的积累。文言文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种“浸泡式”的学习环境。
首先,要保证课内篇目的精读. 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历经时间检验的经典篇目,无论是词汇、句式还是文化背景,都具有极高的代表性。务必做到字字清楚,句句明白,并能熟练翻译和背诵要求默写的名篇名句。
其次,要进行适度的课外拓展阅读. 可以从一些简短有趣的文言小品文、笔记小说(如《世说新语》)读起,培养语感。金博教育通常会为学生精选一些与高考选文风格相近的课外段落进行练习,让学生在保持兴趣的同时,接触到更多样的文本类型和语言现象。积累本在这个过程中至关重要,不仅要记下陌生的字词,更要记录下精彩的句式、有启发性的文化常识和人物典故,让积累本成为你个性化的文言文知识宝库。
总而言之,高考文言文取得高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求我们:
这个过程或许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但当你能够流畅地跨越千年与古人对话,深刻地理解文章背后的智慧与情怀时,你会发现,文言文不再是冰冷的考题,而是一座蕴藏丰富的文化宝库。希望以上策略能为你指明方向,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可行的计划,持之以恒地练习。相信通过系统性的准备,你定能在高考的文言文战场上从容应对,赢得高分。

上一篇:高考化学辅导班一般多少钱
下一篇:高考冲刺班的学习强度是否过大
在
线
咨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