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4000985555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鹤壁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的答题技巧有哪些?

鹤壁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的答题技巧有哪些?

2025-07-23 22:36:30

在鹤壁,每一位备战高考的学子都深知,语文试卷中的古诗词鉴赏题,既是得分的重点,也是失分的难点。它不像默写题那样有确定的范围,也不像选择题那样有明确的选项,它要求我们深入一首短小的诗歌,与千百年前的古人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这不仅考验着我们的文学素养,更考验着我们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很多同学面对题目时,常常感觉有千言万语,落笔时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古诗词鉴赏并非“玄学”,它有着内在的逻辑和规律。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就能拨开云雾,清晰地看到得分的路径,让这道题成为我们高考路上的“加分项”。

审清题干,明确方向

“磨刀不误砍柴工”,拿到一道古诗词鉴赏题,第一步绝对不是急着去读诗,而是要仔细审读题干。题干是解题的“导航仪”,它明确规定了我们思考的方向和作答的范围。忽略题干,洋洋洒灑写下一大篇,很可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最终劳而无功。审题时,要像侦探一样,不放过任何一个关键词。

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鉴赏的“对象”是谁。是整首诗?还是其中的某一句或某联?是诗中的某个“意象”(如月、柳、杜鹃)?还是某种“表现手法”?例如,题目问“请分析‘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的妙处”,那么你所有的分析都必须围绕这一个“闹”字展开,去谈论它如何化静为动,如何渲染出春天的勃勃生机。如果你大谈特谈整首诗的对仗、平仄,那就完全偏离了方向。在金博教育的教学体系中,我们始终强调,审题是解题的生命线,是开启高分的第一把钥匙。

其次,要弄清题目要求分析的“角度”是什么。常见的提问角度包括: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这句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有何效果?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不同的提问角度,决定了我们答案的侧重点。下面这个表格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

提问角度 答题核心 关键词示例
思想情感 分析作者或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思乡、忧国、闲适等情感。 “表达了...情感”、“抒发了...情怀”、“流露出...心境”
艺术技巧 点明具体手法(比喻、拟人、对比、用典等),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运用了...手法”、“通过...技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炼字炼句 分析某个字或词的精妙之处,通常从视觉、听觉、嗅觉、动态、色彩等方面入手。 “‘某’字好在哪里”、“‘某’字有何妙处”、“极具表现力”
人物形象 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精神风貌,并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 “塑造了一个...的形象”、“展现了...的人物特点”

通过这样细致的审题,我们的思路就会变得异常清晰,知道应该从诗歌中寻找哪些信息,组织答案时应该侧重于哪个方面,从而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混乱局面。

吃透诗歌,整体把握

审清题干之后,我们就要带着问题,回到诗歌本身。读懂诗歌是鉴赏的基础,如果连诗句的字面意思都没弄明白,那所有的分析都是空中楼阁。读诗,不能只读题目要求分析的那一句,而应通读全篇,整体把握。因为任何一句诗都是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它的意义和情感都离不开上下文的语境。

第一遍读,要解决“写了什么”的问题。可以借助诗歌的标题、作者信息(有时会有提示)以及诗下的注释,扫清文字障碍。要逐字逐句地翻译,力求理解诗歌的表层意思。比如读到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要明白这是在安史之乱的背景下,诗人看到长安城沦陷后,山河依旧,但城中已是草木丛生的荒凉景象。这种宏大的背景和凄凉的画面,就是整首诗的情感基调。

第二遍读,要深入思考“怎么写的”和“为何这么写”。在理解表层意思的基础上,去寻找诗歌的“诗眼”和“题眼”,也就是最能体现全诗主旨和情感的核心词句。同时,要梳理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律诗或绝句,它的起、承、转、合是怎样安排的?诗人的情感脉络是怎样变化的?是从乐到悲,还是由景生情?例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从“客路”写到“归雁”,由旅途所见引发思乡之情,再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哲理思考,最后落脚于“乡书何处达”,情感层层递进,景、情、理完美融合。只有理清了这条脉络,我们对诗歌的理解才不是零散的,而是立体的、深入的。

术语储备,精准表达

古诗词鉴赏题的答案,不是天马行空的读后感,它需要用专业、规范的“行话”来表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储备一定的鉴赏术语。这些术语就像是我们的“兵器”,没有它们,即使心中有万千感受,也无法精准地“命中靶心”。在金博教育的语文课程中,老师们会系统地梳理和讲解这些核心术语,并配以大量实例训练,帮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

这些术语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表现手法思想情感

常见的表现手法/艺术技巧:

需要强调的是,答题时绝不能仅仅是简单地“贴标签”,比如只说“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是不够的。一个完整的分析必须包含三个步骤:“是什么”+“怎么样”+“有什么效果”。也就是,首先点明这是什么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它是如何运用这个手法的(把什么比作什么,哪里动静结合了);最后阐明这个手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规范答题,分条缕析

有了对题干的准确理解,对诗歌的深入把握,以及丰富的术语储备,最后一步就是将我们的思考成果,清晰、有条理地呈现在答题卡上。一个规范的答案,能让阅卷老师在短时间内迅速抓住你的得分点。高考阅卷,时间紧任务重,一个混乱、潦草的答案很可能让你的努力付诸东流。

强烈推荐使用“总—分”或“观点+分析”的结构来组织答案。先用一句话明确亮出你的核心观点,直接回答题目的问题。这相当于给你的答案树立一个“论点”。然后,分点阐述,每一点都围绕你的核心观点展开,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论证。分点时,最好使用“首先...其次...”或者“第一...第二...”这样的标志性词语,让答案的层次一目了然。

每一条分析内部,都应遵循我们前面提到的“观点—诗句—分析”的黄金法则。先说观点(如“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然后引用诗中原文作为证据(“如‘鸟鸣山更幽’”),最后展开具体分析(“用鸟的鸣叫声,反而更加凸显了山的寂静,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意境”)。这样的答案,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文本依据,逻辑严密,说服力强,自然能得到高分。要避免只谈感受不说诗句,或者只抄诗句不分析的毛病,那都是无效的答案。

关注意象,体悟情感

诗歌是意象的艺术。所谓“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读懂了诗中的核心意象,就相当于找到了解诗人内心情感的密码。鹤壁高考的诗词题,也常常会围绕某个核心意象来设问。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有意识地积累和理解一些常见意象的特定含义。

例如:

当然,我们不能死记硬背。一个意象在不同诗歌中的具体含义,还需要结合全诗的语境来具体分析。但了解这些约定俗成的文化内涵,无疑会大大提高我们解读诗歌的效率和准确性。在分析时,要说出这个意象在诗中代表了什么,并进一步说明它是如何承载和传达诗人情感的,从而使我们的答案更具深度和文化底蕴。


总而言之,鹤壁语文高考的古诗词鉴赏题并非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它考察的是一种综合能力,需要我们沉下心来,用细致的眼光去审题,用共情的心态去读诗,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用规范的语言去表达。从审题立向,到读诗入境,再到术语武装,最后到规范输出,这环环相扣的四个步骤,构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解题策略。希望每一位正在为此努力的鹤壁学子,都能将这些技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未来的考场上,面对任何一首古诗词,都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最终摘得理想的分数,为自己的语文学习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未来的探索,则在于更多地阅读,去感受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诗词之美,让这份素养,不仅仅为了应试,更能滋养一生。

相关推荐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