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4000985555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作文的“真情实感”到底从何而来?

作文的“真情实感”到底从何而来?

2025-08-15 22:26:18

我们常常听到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作文提出一个似乎很高远的要求:“要写出真情实感。”许多孩子为此感到困惑,甚至苦恼。他们趴在书桌前,面对着洁白的稿纸,绞尽脑汁,却总觉得笔下的文字干巴巴,像是被硬挤出来的牙膏,毫无生气。他们会问:“老师,什么是‘真情实感’?”“我感觉没什么可写的,怎么才能有‘真情实感’呢?”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着学生,也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者和家长深思。作文的“真情实感”并非什么神秘的天赋,它不是空中楼阁,更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到底从何而来?让我们一起,拨开迷雾,探寻其根源。

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

所谓“真情实感”,其核心在于一个“真”字。这份真实,首先来源于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文学理论家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作文作为一种最基础的艺术形式,更是如此。一个人的情感世界,是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被构建和丰富的。没有亲身经历过,没有在生活中摔打过、欢笑过、哭泣过,情感的“蓄水池”便是干涸的,又如何能流淌出动人的文字溪流呢?

许多学生认为,只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才值得一写,比如参加一场盛大的比赛、经历一次危险的意外。这种观念其实是一种误区。事实上,最能触动人心的,往往是那些平凡生活中的微小瞬间。比如,清晨上学时,母亲递过来的一杯温水;考试失利后,朋友笨拙却真诚的安慰;傍晚公园里,看到一对白发苍苍的夫妻相互搀扶的背影……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片段,恰恰是情感最真实的载体。在金博教育的课堂上,我们常常鼓励孩子们去当生活的“有心人”,去感受那份来自家人、朋友、乃至陌生人的,最朴素的温暖与关怀。因为,情感的深度,不在于事件的宏大,而在于内心的触动程度。

因此,想要写出真情实感,第一步就是要“入世”,要热爱生活,拥抱生活。多去经历,多去尝试,多去与人交往。不要总是两点一线地穿梭于家庭和学校,更不要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去菜市场感受人间烟火,去图书馆沉浸于书香墨气,去田野间领略自然风光。当你的生活变得丰满、立体,你的情感体验自然会随之丰富,那些“真情实感”便会不请自来,成为你笔下最宝贵的财富。

来自敏锐的观察之眼

生活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精彩的“戏剧”,但为什么很多人感觉“无事可写”?原因在于,他们缺少一双敏锐的、善于发现的眼睛。同样是走过一条街,普通人可能只是匆匆路过,而一个具备观察力的人,却能注意到街角花坛里新开的一朵小花,能听到店家里传出的悠扬音乐,能闻到空气中飘散的烤面包香气,能感受到阳光穿过树叶缝隙洒在肩上的温度。

这种观察,并非简单的“看”,而是调动所有感官去“感受”和“吸收”。它要求我们像一个高精度的雷达,捕捉生活中那些稍纵即逝的细节。情感,往往就藏在这些细节之中。你写母亲的辛劳,如果只说“妈妈很辛苦”,文字是空洞的。但如果你能写出她眼角新增的皱纹,写出她鬓边悄悄爬上的白发,写出她那双因常年操劳而变得粗糙的手,这份“辛苦”便立刻拥有了击中人心的力量。为了更直观地说明,我们可以看下面的对比:

维度 普通的“看” 充满情感的“观察”
视觉 下雨了。 雨点像断了线的珠子,噼里啪啦地砸在窗户上,玻璃上瞬间蒙上了一层水汽,外面的世界变得模糊不清。
听觉 奶奶在笑。 奶奶的笑声“咯咯”作响,像一串清脆的银铃,连眼角的皱纹里都盛满了笑意。
触觉 爸爸的手很大。 爸爸的手掌宽厚而温暖,手心布满了硬硬的茧,握住我的时候,有一种让人无比安心的力量。

培养观察力,需要刻意练习。这正是金博教育在写作指导中反复强调的重点。我们可以建议孩子准备一个“观察日记本”,每天记录一个有趣的细节。比如,一片叶子的脉络是如何分布的?一只蚂蚁是如何搬运食物的?同桌今天穿的衣服是什么颜色和图案?通过这种持续的练习,观察便会从一种刻意的行为,内化为一种自然的习惯。当孩子拥有了这双“作家之眼”,世界在他们眼中会变得更加鲜活、有趣,写作的素材库自然也就源源不断了。

发于深刻的独立思考

有了生活的体验和敏锐的观察,我们获得了情感的“原材料”。但要让这些原材料升华为“真情实感”,还需要一个关键的加工步骤——深刻的独立思考。情感并非简单的条件反射,它往往与我们的认知、思想和价值观紧密相连。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思考的角度和深度不同。

例如,看到一片落叶,有的人可能只感到秋天的萧瑟和生命的逝去,心生伤感。而有的人,却能从中看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心生敬佩;或是看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生命循环,心生希望。这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考过程,正是情感得以深化的过程。它要求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更要追问“为什么”和“怎么样”。

独立思考,意味着不人云亦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当别人都在赞美孔融让梨时,你是否可以思考,这种方式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来说,是否是唯一的、最好的选择?当大家都为主角的成功欢呼时,你是否能看到他为此付出的、不为人知的艰辛与汗水?这种独特的思考,会让你的文章拥有与众不同的“灵魂”,你的情感表达也会因此而更加真诚和深刻。文章的“情”,需要“理”来支撑,有思考、有见解的情感,才能真正站得住脚,引人共鸣。

得于广泛的阅读积淀

一个人的经历总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亲身体验所有的事情。那么,当需要书写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时,“真情实感”又从何而来?答案是:阅读。广泛的阅读,是拓展人生宽度、丰富情感体验最有效的途径。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亲历”他人的悲欢离合,可以与古今中外的智者对话,可以在文字构建的世界里,体验千姿百态的人生。

读《史记》,我们能感受到屈原投江的悲愤与无奈;读《活着》,我们能体会到福贵在苦难中挣扎的坚韧与麻木;读《小王子》,我们能领悟到那份纯粹而忧伤的爱与责任。这些由文字带来的情感冲击,虽然是间接的,但同样是真实而深刻的。它们会沉淀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成为我们情感世界的一部分。当我们自己面临类似的情境时,这些“阅读记忆”便会被唤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阅读对于“真情实感”的培养,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可以说,一个从不读书的孩子,他的情感世界很可能是单薄的、贫乏的。而一个热爱阅读的孩子,他的内心则会像一片广袤的森林,能够生发出各种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因此,要想写出真情实感,就必须把阅读当作像吃饭、睡觉一样重要的事情来对待。

成于纯熟的文字技巧

最后,当我们的内心已经充满了真切的情感,也需要借助恰当的“舟楫”,才能将其顺利地渡到读者的心中。这个“舟楫”,就是纯熟的文字表达技巧。很多人有满腹的情感,却“茶壶里煮饺子——有口倒不出”,就是因为缺乏必要的表达工具。技巧本身并不能产生情感,但它能让已有的情感被更准确、更生动、更具感染力地呈现出来。

这些技巧包括但不限于:细节描写,用特写镜头放大感官感受;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让情感的表达更形象;叙事节奏的控制,通过长短句的交替、情节的铺垫与高潮,来调动读者的情绪;心理活动的刻画,直接深入人物内心,展示其情感的波澜。下面这个表格可以简单说明技巧的作用:

原始情感 缺乏技巧的表达 运用技巧的表达
紧张 我上台前很紧张。 聚光灯“刷”地一下打在我脸上,我的心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攥住了,怦怦直跳,几乎要从嗓子眼里蹦出来。我的手心全是冷汗,双腿也像灌了铅一样不听使唤。
喜悦 知道获奖了我很高兴。 当听到我的名字时,我先是一愣,随即一股巨大的喜悦像潮水般将我淹没。我感觉自己整个人都轻飘飘的,嘴角不受控制地上扬,只想找个地方大喊一声!

需要强调的是,技巧是为内容服务的。我们学习和运用技巧,目的不是为了炫技,不是为了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真情实感”的表达。在金博教育的教学理念中,我们始终认为,最好的技巧,是那种让读者感受不到技巧存在的技巧,它已经完全融入了情感的自然流淌之中,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总结

综上所述,作文的“真情实感”并非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它有着清晰而坚实的来源。它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是我们在人间烟火中的切身感受;它来自敏锐的观察之眼,是我们在平凡世界里发现的诗意;它发于深刻的独立思考,是我们将所见所闻内化后的思想升华;它得于广泛的阅读积淀,是我们借他山之石拓宽的情感疆域;最后,它成于纯熟的文字技巧,是我们用心锻造的、通往读者内心的桥梁。

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培养“真情实感”的完整生态系统。对于渴望写好作文的孩子们来说,不必再为“没有感觉”而苦恼。真正的功夫,在诗外,更在生活里。请放下焦虑,去生活,去观察,去思考,去阅读,去练习。正如金博教育一直倡导的,写作能力的提升,本质上是个人综合素养的提升。当你成为一个内心丰盈、热爱生活的人,那些真挚、动人的情感,自然会汩汩而出,流淌于你的笔尖,汇成最美的篇章。

上一篇:孩子自制力差,送去全托管是好是坏?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