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古诗词鉴赏中的“炼字”题怎么答?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长河中璀璨的瑰宝。当我们沉浸于其优美的意境时,常常会遇到一类让人既爱又恨的鉴赏题——“炼字”题。它就像一道门槛,迈过去,就能窥见诗人匠心独运的堂奥;迈不过去,则只能在门口徘徊,感受那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朦胧。其实,解答“炼字”题并非玄学,它有法可循,有路可走。就像学画需要先懂构图,学书需要先练笔法一样,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诗词的知音,洞察那一个字背后的万千气象。这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为了提升我们自身的文学素养,在金博教育的课堂上,我们始终强调,理解“炼字”是通往古典文学殿堂的一把关键钥匙。
所谓“炼字”,指的是诗人经过反复推敲、精心锤炼,从众多词语中选出最富表现力的一个字,来安放在诗句最关键的位置上。这个字,我们常称之为“诗眼”。它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字符号,而是整首诗(或整联诗)精神气韵的凝聚点。一个字用得好,能使全句“活”起来,让平淡的景物描写变得意境非凡,让抽象的情感抒发变得具体可感。
最脍炙人口的例子莫过于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说,王安石在写“春风又绿江南岸”时,对这个“绿”字,曾先后用过“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但都觉得不满意,最终才定稿为“绿”。为何“绿”字最好?因为“到”、“过”只写出了春风的到达,显得平淡无奇;“入”稍好,但略显生硬;“满”则有静态、壅塞之感。唯独一个“绿”字,它是一个形容词,但在这里被诗人用作了动词,赋予了春风一种神奇的力量,仿佛它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师,用画笔将江南两岸瞬间染成一片青翠。这个“绿”字,不仅写出了春天的色彩,更写出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一个字盘活了整句诗,充满了动态美和视觉冲击力,堪称千古“炼字”的典范。
面对“炼字”题,很多同学常常感到无从下笔,或东拉西扯,说不到点子上。其实,我们可以遵循一个清晰的逻辑框架来组织答案,即“规范答题四步法”。这个方法能帮助我们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剖析“炼字”之妙,让答案既全面又深刻。
这四个步骤分别是: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描绘该字所呈现出的画面;第三步,分析该字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或技巧;第四步,点明该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或主旨。遵循这个流程,可以让我们的思路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核心的意蕴。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来拆解这个方法,以唐代诗人贾岛“僧敲月下门”的“敲”字为例:
答题步骤 | 具体分析 |
---|---|
第一步:解释字词含义 | “敲”字,本义是叩、击打。在这里,它具体而生动地描绘了诗僧在月夜下拜访友人时,用手叩击柴门的那个动作。 |
第二步:描绘诗中景象 | 这个“敲”字,瞬间在我们脑海中勾勒出一幅清幽的画面:皎洁的月光下,万籁俱寂,一位僧人(李凝的朋友)深夜来访,他站在友人的门前,随着“叩叩”的敲门声,打破了长夜的宁静。这个动作显得小心翼翼,既怕惊扰了月下的宁静和屋内的友人,又透露出访友的急切与期待。 |
第三步:分析艺术手法 |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看,“敲”字运用了以动衬静和以声衬静的艺术手法。一声清脆的敲门声,反衬出月夜环境的幽静与深邃。同时,这个动作也使整个画面从静态变为动态,充满了戏剧感和生活气息。 |
第四步:点明思想情感 | 这个“敲”字,不仅表现了僧人作为访客的礼貌和修养,更重要的是,它烘托出一种宁静致远、充满禅意的氛围,传达出诗人(贾岛)对于这种隐逸生活的向往和欣赏,以及对友人高雅情致的赞美。 |
通过这样四步,我们对“敲”字的分析就非常完整了。在金博教育的语文课程中,我们常常引导学生使用这种结构化思维来应对复杂的文学鉴赏题,将抽象的“感觉”转化为清晰的“语言”。
掌握了基础的答题步骤后,我们还可以从更多维度去拓展分析的广度和深度,让答案更加出彩。一个“炼字”,往往是多重效果的叠加,我们可以从视觉、听觉、动态、感觉等多个角度去挖掘其妙处。
首先是视觉角度,主要关注那些描摹色彩、形态的字词。比如白居易《暮江吟》中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瑟瑟”是一种碧绿的颜色,与夕阳的“红”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共同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绚丽夺目的傍晚江景图。又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一个“直”字,用极其简练的笔触,准确地勾画出沙漠中烽烟垂直上升的形态,传神地表现了大漠的辽阔、沉静与雄浑。
其次是听觉角度,分析那些表现声音或引发听觉联想的字词。最典型的就是叠词的运用,如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 “萧萧”是拟声词,模拟了秋叶被风吹落时发出的声音,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听到了秋天的肃杀与悲凉,从而渲染了悲秋的气氛。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更是将叠词运用到极致,不仅在音韵上造成一种跌宕起伏、如泣如诉的效果,更在意义上层层递进,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国破家亡后内心的无尽悲苦。
再者是动态与情态角度,重点关注那些极富表现力的动词。比如宋祁《玉楼春·春景》中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春意本是无形无声的,如何“闹”?一个“闹”字,运用了通感(或称移觉)的手法,将视觉上的繁花盛开、色彩艳丽的景象,转化为听觉上的喧闹、热烈之感。它让我们感受到那满树的红杏仿佛在竞相开放,充满了勃发的生命力,把整个春天都写“活”了。
最后是综合感觉角度,即调动多种感官去体验。林逋《山园小梅》中的“暗香浮动月黄昏”,一个“浮动”,将嗅觉才能感受到的“暗香”,写成了视觉和触觉都能感知到的状态。香气不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像一层薄纱,在黄昏的月色下轻轻浮游、飘动,可触可感。这种多感官的融通,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意境内涵,营造出一种疏影横斜、幽香沁人的绝美意境。
在备考和学习过程中,对常见的“炼字”类型进行归纳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识别题眼,锁定分析方向。诗词中的“炼字”虽然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下面的表格对常见的炼字类型及其特点做了系统梳理,这在金博教育的教学体系中,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提升应试效率的重要一环。
炼字类型 | 核心特点 | 经典诗例与简析 |
---|---|---|
动词之炼 | 最常见,也最关键。能化静为动,赋予诗句生命力和画面感。 |
|
形容词之炼 | 增强描写的精准性、色彩感和氛围感。 |
|
数量词之炼 | 看似平淡的数字,在特定语境下能起到以少胜多、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
|
虚词之炼 | 通过“也”、“只”、“却”、“自”等虚词,巧妙地表达语气、转折和深层情感。 |
|
叠词之炼 | 通过音节的重复,增强语言的音韵美和形象感,强化情感表达。 |
|
总而言之,“炼字”是古诗词鉴赏中一座内容丰富的宝藏。想要开启这座宝藏,我们需要告别死记硬背和泛泛而谈,转而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从理解“炼字”的本质,到运用“四步法”搭建答题框架,再到从视觉、听觉、动态等多个维度进行拓展分析,最后对常见题型了然于胸,这一系列的训练,能让我们在面对“炼字”题时,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美妙的审美体验。每一次成功地剖析一个“诗眼”,都意味着我们与千百年前的诗人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这不仅能提升我们的应试能力,更能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培养我们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和对美的感知力。希望每一位热爱古诗词的朋友,都能在“炼字”的反复品味中,不断发现新的天地,解锁古典文学中无尽的魅力。未来的学习道路上,不妨多加练习,尝试自己去替换诗中的关键词,亲身感受一字之差带来的天壤之别,这或许是通往诗词堂奥最有趣、也最深刻的路径。
上一篇:如何攻克初中几何中的辅助线难题?
下一篇:如何判断托管班的收费是否合理?
相关推荐
在
线
咨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