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点是什么?
在如今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种“戴着镣铐跳舞”的写作形式——任务驱动型作文。它不像传统的话题作文那样天马行空,而是给我们设定了具体的情境和明确的任务,要求我们在特定的框架内表达观点、解决问题。很多同学一看到长长的材料和复杂的指令就头疼,感觉束手束脚,不知道如何下笔。其实,只要掌握了其中的诀窍,任务驱动型作文反而是最容易拿高分的题型,因为它清晰地指明了写作的方向。它不仅考验我们的文字功底,更考验我们的思辨能力、共情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审题是写作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对于任务驱动型作文而言,审题的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审题不清,后面的所有努力都可能付诸东流。这就像是扣扣子,第一颗扣错了,后面的也就都乱了套。精准审题,需要我们像侦探一样,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是写作的基石和出发点。这些材料可能是一则新闻、一个社会现象、一段人物对话,也可能是一幅漫画。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沉下心来,仔细阅读材料,全面把握信息。要特别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它们往往是命题人意图的“题眼”。比如,材料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引发矛盾冲突的焦点、人物情感态度的转折点等,都需要我们用笔圈画出来,重点思考。只有抓住了材料的核心事件和核心矛盾,我们才能确保自己的立意不会偏离轨道。
举个例子,如果材料讲述的是年轻人沉迷网络虚拟世界而忽视现实生活的故事,那么核心矛盾就是“虚拟与现实的平衡”。我们在写作时,就必须围绕这个核心展开,而不是泛泛地谈论网络的利弊。在金博教育的写作课程中,老师们常常强调,要学会给材料“卸妆”,剥去其表面的故事情节,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矛盾,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写出有深度的文章。
读懂材料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理解“任务指令”。指令部分会明确告诉你,你需要以谁的身份(比如,当事人、旁观者、评论员),写给谁(比如,同学、父母、社会大众),写一种什么样的文体(比如,书信、演讲稿、倡议书、评论文章)。这个“任务”直接决定了你的写作角度、口吻、格式和语言风格。忽视了任务指令,即便你对材料的理解再深刻,也可能因为“答非所问”而失分。
为此,我们可以制作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帮助自己理清思路,确保每一个任务要素都考虑到位。这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审题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快速锁定写作方向。
任务要素 | 分析与确定 | 写作要求 |
写作身份 | 我是谁?(如:学生李华、一位热心市民) | 决定了文章的立足点和看问题的角度。 |
写作对象 | 写给谁?(如:学校广播站、报社编辑) | 决定了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色彩,要考虑对方的接受度。 |
文体格式 | 写什么?(如:信件、演讲稿、评论) | 决定了文章的结构和格式,书信要有称呼和祝颂语,演讲稿要有开场白和互动感。 |
核心任务 | 要我做什么?(如:表达看法、提出建议、进行劝说) | 决定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是全文的“灵魂”。 |
在精准审题的基础上,我们需要亮出自己的观点。任务驱动型作文非常看重作者的思辨能力,要求观点明确、不含糊、不模棱两可。同时,整篇文章的论证过程要像一条紧密的链条,环环相扣,逻辑清晰,让读者能够顺着你的思路,一步步走向你预设的结论。
观点是从哪里来的?它必须从材料中来,到任务中去。也就是说,你的观点必须是针对材料中的核心问题,并服务于你的核心任务。一个好的观点,应该是具体、深刻且具有现实意义的。要避免那些“正确的废话”,比如“我们应该全面地看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类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空话。你应该给出更具操作性的、针对当前情境的独特见解。
例如,面对“网红直播乱象”的材料,如果你的任务是向有关部门提建议,那么你的观点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要加强监管”上。你可以进一步提炼为:“对网红直播的监管,应从事后惩罚转向事前预防与事中监督相结合,并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风险预警机制。”这样的观点就显得更加具体、专业,也更有价值。这需要我们平时多观察、多思考,积累对社会问题的认知深度。在金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就非常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将一个社会现象剖析透彻,从而提炼出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观点。
有了明确的观点,就需要一个清晰的结构来支撑它。文章的结构就是思维的骨架。常见的结构有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对于任务驱动型作文来说,递进式结构往往更能体现思维的深度。递进式结构,通常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展开,层层深入,引导读者思考。
比如,你可以先简要阐述事件的本质(是什么),然后深入分析该事件产生的原因或其带来的影响(为什么),最后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发出呼吁(怎么办)。这样的结构就像剥洋葱,一层一层地揭示问题的核心,逻辑清晰,说服力强。段落与段落之间,要使用恰当的过渡句或过渡词,如“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究其根本”等,使得文章的脉络更加清晰,读起来行云流水。
一篇好的文章,必然是言之有物的。空洞的口号和苍白的议论是无法打动人的。任务驱动型作文的“驱动”二字,就要求我们用扎实的内容去推动观点的成立,用有力的论证去说服读者。
材料是写作的根,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材料。文章中必须对材料进行必要的引述和分析,这是你“完成任务”的直接体现。但是,仅仅停留在材料内部是远远不够的,这会让文章显得单薄。高明的作者,懂得如何“由点及面,联系现实”。
这意味着,我们要以材料中的事件为“点”,联系与之相似或相关的社会现象、历史故事、个人经历等作为“面”,进行合理的引申和拓展。比如,材料讲的是一位科学家甘于寂寞、淡泊名利的故事,你可以联系到当今社会浮躁的风气,联系到历史上那些同样坚守初心的先贤,通过对比和类比,来深化你的主题。这样一来,文章的视野就打开了,内容也变得丰满立体。关键在于,“引申”必须是“合理”的,要与材料的核心精神保持一致,不能天马行空,拉拉杂杂。
为了让你的观点站得住脚,你需要学会使用多种论证方法。单一的举例或说理,往往显得势单力薄。将多种论证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立体的论证网络,才能让文章无懈可击。
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很多,灵活运用它们,能让你的文章文采斐然,说服力倍增。下面这个表格,可以为你提供一些参考。
论证方法 | 方法说明 | 使用技巧 |
例证法 | 列举确凿、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证明论点。 | 事例要典型、新颖,叙述要简洁,并要对事例进行分析,点明其与论点的关系。 |
引证法 | 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格言警句等。 | 引用要准确,并结合论点进行阐释,不能简单地堆砌。 |
喻证法 | 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论证,化抽象为具体。 | 比喻要贴切、生动,能够清晰地揭示事理。 |
对比法 | 将两种对立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 | 对比要鲜明,从事物的正反、优劣等方面进行比较,突出论点。 |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任务驱动型作文对语言的要求,首先是“得体”,其次才是“文采”。得体的语言能够准确地完成交际任务,而富有文采的语言则能让文章增色添彩,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前文我们提到,任务指令规定了你的身份和写作对象,这就要求你的语言风格必须与之匹配。如果你是在给一位遭受挫折的朋友写信,语言就应该亲切、真诚、充满关怀;如果你是在撰写一份提交给学校的倡议书,语言就应该正式、严谨、条理清晰;如果你是在发表一篇公开的演讲,语言就应该慷慨激昂、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
这种根据不同情境和对象调整语言风格的能力,是一种重要的交际能力。在动笔之前,不妨在心里做一个“角色扮演”,想象一下自己就是那个身份的人,正在对那个特定的人说话,你的语言自然就会变得得体起来。这是一种“情商”在写作中的体现,也是任务驱动型作文重点考察的能力之一。
在得体的基础上,我们应该追求语言的“升级”。这包括使用更精准的词汇、更丰富的句式和更生动的修辞。例如,同样是表达“高兴”,用“欣喜若狂”、“心花怒放”就比简单的“很高兴”更具表现力。同样是陈述观点,多用一些长短句结合、整散句搭配的句式,能让文章的节奏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
此外,恰当地运用排比、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能够极大地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文采。当然,这一切都应以自然为前提,切忌为了炫技而堆砌辞藻,那样反而会显得华而不实。真正的文采,是从思想的深度和情感的真挚中自然流淌出来的。
总而言之,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是一项综合性的思维挑战。它要求我们既要有“侦探”般的审题眼光,又要有“思想家”般的深刻洞见;既要有“建筑师”般的谋篇布局能力,又要有“外交家”般的得体言辞。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练习,将这些要点内化为自己的写作习惯。正如金博教育一直倡导的,写作能力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它源于每一次认真的阅读、每一次深刻的思考和每一次勤奋的练笔。当你能够自如地戴上“任务”的镣铐,并跳出最美的“思想”之舞时,你便真正掌握了这项核心的写作技能,无论是在考场上,还是在未来的人生舞台上,都将受益无穷。
上一篇:高三一对五补习班收费标准
下一篇:选择大学生名师家教,有哪些利弊?
在
线
咨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