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如何攻克高考英语阅读中的长难句?
高考的硝烟中,英语阅读理解无疑是一道关乎成败的重要防线。许多同学手握大把词汇量,却依然在阅读题上步履维艰,分数忽高忽低。究其原因,往往不是单词不认识,而是被那些盘根错节、结构复杂的“长难句”绊倒了。它们就像一个个“拦路虎”,横亘在通往高分的道路上,让人望而生畏。其实,攻克长难句并非遥不可及的“神话”,它更像是一项可以通过科学方法和持续练习来掌握的技能。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屠龙之术”,就能化繁为简,让这些句子从“绊脚石”变成“垫脚石”。
面对一个冗长的句子,很多同学的第一反应就是从头读到尾,结果读到后面忘了前面,被各种从句和修饰成分绕得云里雾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忽略掉那些“枝叶”,迅速找到句子的“主干”——也就是主语、谓语和宾语。这三者构成了句子的核心意思,抓住了它们,整个句子的“骨架”就立起来了,句意也就清晰了一大半。
如何快速准确地找到主干呢?在金博教育的教学体系中,我们常常将这个过程比作“去伪存真”。第一步,找谓语动词。一个句子可以有很多动词形式,但真正的谓语动词通常是有时态和语态变化的。第二步,以谓语动词为中心,往前找它的发出者——主语。第三步,往后找它的承受者——宾语或表语。通过这三步,一个句子的核心结构便一目了然。例如,对于一个复杂的句子,我们可以先用笔画出主谓宾,其他的修饰成分暂时用括号括起来,这样句子的逻辑层次就非常清晰了。
我们来看一个实例:The astonishing growth in the number of people, which was driven by technological advances and improved living conditions, has placed unprecedented pressure on the planet's finite resources. 这个句子很长,但我们来拆解一下:
解决了主干问题,接下来就要处理那些让句子变得复杂的“枝叶”——也就是各种从句和短语。高考英语中的长难句,十有八九都是由复杂的从句嵌套构成的。常见的从句主要有三类: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它们就像“插件”一样,为主干结构补充信息,但如果不能正确识别它们,就会严重干扰我们对句意的理解。
识别这些从句的关键在于找到它们的“连接词”。这些连接词(如that, which, who, when, where, because, if等)是开启从句大门的钥匙。看到它们,就意味着一个新的信息层次开始了。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对这些连接词的敏感度。在金博教育的教研中,我们为学生总结了不同连接词引导不同从句的规律,通过表格化的方式让学生记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句类型 | 功能 | 常见标志词 | 简单例子 |
---|---|---|---|
定语从句 | 修饰名词或代词,相当于一个长形容词 | that, which, who, whom, whose, when, where, why | The book which I bought yesterday is interesting. |
名词性从句 | 充当主语、宾语、表语或同位语 | that, what, who, whether, if, when, where, how | What he said is not true. (主语从句) |
状语从句 | 修饰动词、形容词或整个句子,表时间、地点、原因、条件等 | when, while, because, since, if, unless, although, so that | He left before the sun came up. |
除了从句,非谓语动词短语(动名词、不定式、分词)也是句子的“增肥剂”。它们形式多变,可以在句子中充当多种成分,是理解长难句的一大难点。例如,Blinded by the thick fog, the driver failed to see the warning sign. 句首的Blinded by the thick fog就是一个过去分词短语作原因状语。理解了这一点,就能明白是“因为被浓雾迷惑了”,所以司机没看到警示牌。
掌握了分析方法,还需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来配合,才能在考场上做到游刃有余。一个非常重要的习惯就是“意群阅读”,而不是逐字阅读。英语的表达和中文不同,常常是多个词共同构成一个意思单元,也就是“意群”。我们应该尝试按意群来切分句子,而不是一个词一个词地去翻译。例如,对于句子The committee is looking into the matter,我们应该看成[The committee] [is looking into] [the matter]三个部分,而不是孤立的六个单词。这样阅读不仅速度快,而且更容易把握句子结构和节奏。
另一个好习惯是“大胆猜测,小心求证”。在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单词,不要立刻卡住,更不要轻易放弃整句话。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句子的逻辑关系(是转折还是递进?)以及构词法(前缀、后缀)来推测出单词的大致意思。长难句的上下文信息往往更丰富,这为我们猜测词义提供了更多线索。当然,猜测之后,可以通过后续的阅读信息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合理。这种能力需要在大量的练习中刻意培养。
此外,“动手标记”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笨方法”。在平时的练习中,不妨准备一支笔,在读长难句时,随手将主语、谓语、宾语圈出来,用方括号[]
把从句括起来,用箭头标示修饰关系。这看似是在“浪费时间”,实则是在训练我们的大脑去主动分析、解构句子。久而久之,这种分析过程就会内化于心,即使不动笔,也能在脑海中清晰地勾勒出句子的结构图。这种主动阅读的习惯,是金博教育一直倡导的高效学习方法之一。
任何方法论都离不开坚实的基础,对于英语阅读而言,这个基础就是词汇。然而,背单词绝不等于简单地记住“英文-中文”的对应关系。在长难句中,词汇的考察往往更加深入,尤其体现在“熟词僻义”和固定搭配上。很多我们以为很熟悉的简单词,在特定的语境下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意思,这往往是出题人设置陷阱的地方。
因此,我们的词汇积累必须是立体的、有深度的。在背单词时,要多关注它的不同词性、常见搭配和英文释义。特别是对于一些高频词汇,要主动去查阅它们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下面是一些高考中常见的“熟词僻义”例子:
单词 | 熟悉词义 | 生僻词义 (高考常见) | 例句 (僻义) |
---|---|---|---|
issue | n. 问题,议题 | v. 发布,发行;n. (报刊的)期,号 | The government will issue new guidelines. |
book | n. 书 | v. 预订 | I'd like to book a table for two. |
address | n. 地址 | v. 解决,处理;演讲 | We must address the problem of pollution. |
subject | n. 主题,科目 | adj. 受……支配的;v. 使服从 | The plan is subject to the manager's approval. |
理论终须回归实践。攻克长难句最好的训练场就是历年真题。真题中的长难句最具代表性,难度和风格也最贴近真实考试。我们可以专门找来近5-10年的高考英语阅读真题,把里面的长难句全部挑出来,建立一个自己的“长难句集”。然后,用前面学到的方法,一句一句地去分析、翻译、理解。这个过程可能会很痛苦,但只要坚持下来,你会发现自己的句子分析能力和阅读自信心都会有质的飞跃。在金博教育,我们也会带领学生进行这样的专项突破训练,通过精讲精练,帮助学生将方法论内化为实战能力。
总而言之,攻克高考英语阅读中的长难句,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一个需要策略、耐心和练习的系统工程。我们需要从“道”和“术”两个层面双管齐下。在“道”的层面,要转变思维,认识到长难句并非不可战胜,它只是由简单的模块按一定规则组合而成的;在“术”的层面,则要掌握“抓主干、识从句、断意群”的核心分析技巧,并通过大量的实战练习,将这些技巧融会贯通。
从今天起,别再害怕那些看似复杂的句子了。拿起笔,从剖析第一个长难句开始,找到它的主谓宾,理清它的修饰关系,你会发现,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这个过程就像在解一个有趣的谜题,每解开一个,你离成功就更近一步。请相信,通过科学的方法和不懈的努力,你一定能将长难句这座大山夷为平地,在高考的战场上所向披靡,最终抵达理想的彼岸。
上一篇:英语辅导班能帮我养成学习习惯吗?
在
线
咨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