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4000985555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英语非谓语动词是难点,如何一招搞定?

英语非谓语动词是难点,如何一招搞定?

2025-08-29 14:44:29

英语学习的道路上,非谓语动词常常像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困扰着无数学习者。它规则繁多,形式复杂,用法灵活,让人头疼不已。很多人尝试背诵大量的规则和动词表,却依然在实际应用中频繁出错。其实,面对非谓语动词这个“拦路虎”,我们需要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找到一个核心的“心法”。掌握了这个心法,你会发现所谓的难点迎刃而解,整个语法体系也会变得豁然开朗。这并非夸张,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你对非-谓语动词的认知,化繁为简,一招制胜。

一、先分清“主仆”关系

在深入探讨如何“一招搞定”非谓语动词之前,我们必须先建立一个最基本但至关重要的概念:什么是谓语动词,什么又是非谓语动词。这就像认识一个家庭,你得先分清谁是主人,谁是服务于这个家庭的成员。在句子这个“大家庭”里,谓语动词就是绝对的“主人”。

什么是谓语动词?

简单来说,一个句子中真正的“老大”就是谓语动词。它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首先,它必须和句子的主语在“人称”和“数”上保持一致;其次,它承载着“时态”和“语态”的变化。一个句子可以没有宾语、没有状语,但绝对不能没有主语和谓语。可以说,谓语动词是整个句子的核心和灵魂,支撑着句子的基本结构。

例如,在句子 "He loves English." 中,动词 `loves` 就是谓语。它随着主语 `He`(第三人称单数)变成了 `loves`,并且表明了“现在”这个时态。如果时态变成过去,它会变为 `loved`;如果主语变成 `They`,它会变为 `love`。这种受主语和时态限制的动词,就是谓语动词。

什么是非谓语动词?

理解了谓语,非谓语就很好懂了。它们是动词的“变形金刚”,虽然长着动词的模样,但在句子中却不当“老大”(谓语)。它们不受主语的人称和数的限制,也没有时态的变化,而是扮演着其他句子成分的角色,比如名词、形容词或副词。英语中的非谓语动词主要有三种形式:不定式 (to do)动名词 (doing)分词 (doing / done)

举个例子:"He wants to learn English." 这句话里,`wants` 是谓语动词,而 `to learn` 就是非谓语动词(不定式)。你会发现,即使主语换成 `They`,句子变成 "They want to learn English.",`to learn` 依然保持不变。它在这里扮演的是 `wants` 的宾语,功能上更像一个名词。

二、核心一招:看穿它的“伪装”

现在,我们正式揭晓那个所谓的“一招制胜”的秘诀。这个秘诀就是:彻底忘记非谓语动词的“动词”身份,专注于它在句子中扮演的“角色”——即它的句法功能。 当你不再把它看作一个动词,而是看作一个名词、一个形容词或一个副词时,所有问题都会变得简单起来。这正是金博教育在教学中反复强调的核心理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语法认知框架。

当名词用的“伪装者”

非谓语动词最常见的伪装就是变成“名词”。担当这个角色的是 不定式 (to do)动名词 (doing)。它们可以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表语和同位语,也就是一个名词能做的所有事情,它们几乎都能做。

什么时候用 `to do`,什么时候用 `doing` 呢?虽然有些动词后面跟哪个是固定的,需要记忆,但我们依然可以找到一些规律。通常来说: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我们可以看下面的表格:

功能 动名词 (doing) 示例 不定式 (to do) 示例
作主语 Reading is a good habit. (阅读是种好习惯 - 泛指、习惯性) To master English is my goal. (掌握英语是我的目标 - 具体、未来的目标)
作宾语 I enjoy listening to music. (我享受听音乐 - 爱好、习惯) I want to buy a new phone. (我想买个新手机 - 具体、未来的计划)
作表语 My hobby is collecting stamps. (我的爱好是集邮 - 内容是具体的动作) My dream is to become a doctor. (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医生 - 内容是未来的目标)

当形容词和副词用的“伪装者”

非谓语动词的另一大伪装就是变成“形容词”和“副词”。担当这个角色的是 分词 (doing / done)不定式 (to do)

当它们用作形容词时,我们称之为“定语”,用来修饰名词。这时候,你需要判断的是这个名词和非谓语动词之间的逻辑关系:

当它们用作副词时,我们称之为“状语”,用来修饰整个句子或谓语动词,说明时间、原因、结果、目的、伴随等情况。例如:

通过判断非谓语动词在句子中的“角色”,你就能准确地选择它的形式,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这个动词后面跟doing”、“那个动词后面跟to do”。

三、攻克最头疼的混淆点

理论的清晰不代表实践中不会犯错。学习者最头疼的,莫过于那些“既可以跟 `to do` 又可以跟 `doing`”的动词,以及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的选择。我们来逐一攻克。

to do vs doing 作宾语的抉择

有些动词后面跟 `to do` 或 `doing`,意思会发生巨大变化。这恰恰印证了我们之前的核心方法:`doing` 偏向“已发生”,`to do` 偏向“未发生”。

在金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老师们会通过生动的生活场景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而不是单纯罗列词表。让我们来看几个经典的例子:

动词 + doing (已做) + to do (未做)
remember I remember seeing him before. (我记得以前见过他。) Remember to lock the door. (记得要去锁门。)
forget I forgot turning off the light. (我忘了关过灯这件事了。) Don't forget to bring your homework. (别忘了要带作业。)
stop He stopped smoking. (他戒烟了。停止正在做的事) He stopped to smoke. (他停下来,去抽根烟。停下来去做另一件事)
try Let's try mixing them together. (我们试试把它们混在一起吧。尝试) I tried to persuade him, but failed. (我努力试图说服他,但失败了。努力)

看,一旦你理解了 `doing` 代表“已做/习惯”,`to do` 代表“未做/目的”,这些所谓的“特殊用法”就变得非常有逻辑,不再需要死记硬背了。

现在分词 vs 过去分词作定语

这是另一个经典的混淆点。选择 `-ing` 还是 `-ed` 形式来修饰一个名词,判断标准只有一个:这个名词和分词所代表的动作之间,是主动关系还是被动关系?

让我们来辨析一下:

所以,不要再用“人”和“物”来简单划分了。抓住“主被动”这个核心,问题就迎刃而解。

四、总结与升华

回顾全文,我们发现,搞定英语非谓语动词的“一招”,其实就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从关注“形式”转向关注“功能”。当你拿到一个句子,不要立刻去想“这里该用to do还是doing”,而是先问自己:“这个位置需要一个什么成分?是名词?是形容词?还是副词?”

一旦确定了它的句法功能,你就能:

  1. 如果需要名词,就在 `to do` 和 `doing` 之间选择,并根据“未来/目的” vs “已做/习惯”的原则进行判断。
  2. 如果需要形容词或副词,就在分词 (`doing`/`done`) 和不定式 (`to do`) 之间选择,并根据“主被动”、“进行/完成”或“目的/结果”等逻辑关系来确定最终形式。

这个过程,就像一个侦探在破案,通过分析线索(句子结构和逻辑关系)来找出真正的“犯人”(正确的非谓语形式)。这种方法将原本零散、繁杂的语法规则,统一到一个简单清晰的分析框架之下。当然,理论的掌握离不开实践的巩固。我们鼓励学习者在理解这一核心方法后,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练习来内化这种思维方式。如果能有专业的指导,如在金博教育这样注重底层逻辑教学的环境中学习,无疑会事半功倍,更快地将这一“绝招”运用自如,彻底征服非谓语动词这座大山。

相关推荐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