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初三语文诗歌鉴赏题如何作答?
进入初三,不少同学一看到语文试卷上的诗歌鉴赏题就头疼。短短几行字,背后仿佛藏着千山万水,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诗歌鉴赏就像是和一位有趣的古人交朋友,只要你掌握了方法,就能轻松读懂他的心声,拿到那本该属于你的分数。这并非什么玄学,而是一门有迹可循的学问。它考验的不仅是我们的文学素养,更是一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只要我们用心准备,掌握正确的方法,攻克这道难题并非难事。
想要鉴赏一首诗,首先得“读进去”。这可不是简单地把诗句念一遍就完事了,而是要像侦探一样,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这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决定了你后续所有分析的高度和深度。
我们拿到一首诗,第一眼要看什么?标题、作者、注释。这三样东西往往是解开诗歌密码的“钥匙”。标题常常是诗歌的“眼睛”,直接点明了诗歌的核心内容、情感或场景。比如杜甫的《春望》,一个“望”字就奠定了全诗的基调。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也至关重要,所谓“知人论世”,一个身处盛唐的诗人和一个身处晚唐的诗人,他们的心态和笔触必然大相径庭。最后,千万别忽略了诗歌下面的注释,那可是出题人送给你的“友情提示”,能帮你扫清很多阅读障碍。
接下来,就是反复地、出声地朗读诗歌。第一遍,读准字音,疏通文意,大致了解诗歌写了什么。第二遍,读出节奏和韵律,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试着走进诗人营造的那个世界。第三遍,就要带着问题去读,细细品味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思考诗人为什么要这么写,他想表达什么。通过这样由浅入深的阅读,诗歌的形象、情感、意境就会在你面前慢慢变得清晰起来。
诗歌鉴赏的题目看似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经过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主要可以归为以下几大类。学会识别题目类型,就相当于找到了解题的“导航地图”,能够让我们迅速定位答题方向。
这类题目通常会问“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或“某个意象有什么深刻含义?”。这里的“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物象。解答这类题目,关键在于“还原”。你要做的,就是通过诗句,把这个形象的“身份”和“性格”描述出来。
答题时,首先要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形象的特点,比如“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一株孤高坚韧的菊花”。然后,必须回到诗歌本身,引用具体的诗句来分析这些特点是如何体现的。最后,点出塑造这个形象的作用,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情感,还是为了寄托某种理想。
古人作诗,讲究“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可见其用词之精妙。这类题目就是让你去品味某个字、某个词或某个句子的妙处。提问方式通常是:“你认为诗中最精妙的是哪个字?请简要分析。”或“请品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解答这类题目的核心在于“说出好在哪里”。你可以遵循一个基本思路:首先解释这个字或词的本意;然后结合诗句,解释它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最后分析它在写景、抒情或表意上达到了怎样生动、传神的效果。比如分析“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就要说出它如何将春风的无形化为有形,充满了动态和色彩感。
这类题目直接考察我们对各种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或者“请分析这首诗的对偶手法的妙处。”
要答好这类题,平时对各种手法的积累必不可少。你需要准确地指出运用了什么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然后结合诗句阐述该手法在诗中的具体运用,最后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它如何更形象地写景、更深刻地抒情、更鲜明地突出主旨。下面的表格可以帮助我们系统地理解:
手法大类 | 具体手法 | 核心作用 |
修辞手法 | 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 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使表达更具体、更有文采。 |
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
象征、衬托(正衬/反衬)、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直抒胸臆、寓情于景 | 深化诗歌意境,含蓄地表达情感和主旨,使诗歌结构更富于变化和层次感。 |
这是诗歌鉴赏的最终目的,也是最核心的题目类型。它要求我们透过诗歌的字词、意象和手法,去把握诗人想要传达的主观情感。题目通常会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回答这类问题,切忌空洞地喊口号,比如只说“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你需要说清楚是“通过什么”来表达的。一个完整的答案应该是:“这首诗通过对(某种景物或事件)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某种思想)的思想感情。” 比如,“这首诗通过对夕阳、孤雁等萧瑟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这样的答案才显得有理有据,丰满充实。
掌握了理论知识,还需要一个清晰的“操作流程”来将它呈现在试卷上。规范的答题步骤不仅能让你的思路更清晰,也能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轻松给分。我们可以将答题过程总结为一个“四步法”公式:观点 + 引用 + 分析 + 总结。
第一步:亮出观点。开门见山,用最凝练的语言直接回答问题。比如题目问手法,你就直接点明“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题目问情感,你就直接概括“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这是给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一定要清晰、准确。
第二步:引用诗句。你的观点不是凭空来的,必须有诗为证。紧接着观点,引用诗中最能支撑你观点的一句或两句诗。这是你所有分析的“根据地”,不可或缺。
第三步:展开分析。这是最考验功力的一步,也是拉开分数差距的关键。你需要围绕你引用的诗句,结合我们前面提到的各种知识(炼字、意象、手法等),具体阐述诗句是如何体现你的观点的。比如,你可以分析这个词用得有多妙,这个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这个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第四步:回扣总结。分析完了,别忘了收尾。用一句话再次点明这个手法、这个意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达到的艺术效果,与你第一步的观点形成呼应,使整个答案结构完整,逻辑严密。
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绝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我们像海绵吸水一样,在平时就做好积累。这种积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常见意象的积累,二是答题“术语”的储备。
古诗词中有很多约定俗成的“固定意象”,它们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含义和情感色彩。熟悉这些意象,能帮助我们更快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基调。下面这个表格就整理了一些初中阶段常见的意象及其寓意:
常见意象 | 相关诗句举例 | 常见寓意 |
月亮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思乡、思亲、团圆、离愁 |
柳树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送别、留恋、思念 |
鸿雁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书信、思乡、羁旅之愁 |
梧桐 |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凄凉、悲伤、离愁别绪 |
杜鹃 |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 哀伤、凄惨、亡国之痛 |
菊花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隐逸、高洁、坚贞、孤傲 |
此外,还要学会使用一些专业的“术语”来组织答案,这会让你的表述显得更专业、更精准。比如,在评价语言风格时,你可以用“雄浑豪放”“沉郁顿挫”“清新自然”“婉约细腻”等词语;在评价艺术效果时,可以说“营造了……的意境”“达到了……的艺术效果”“使诗歌更具感染力”等等。这些术语的熟练运用,能让你的答案瞬间“高大上”起来。
总而言之,解答初三语文诗歌鉴赏题,是一个集“读-辨-思-答-积”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我们需要以“读懂”为根基,学会“辨析”题目类型,运用“章法”来组织思路,通过规范的“作答”来呈现我们的思考,并最终依靠日复一日的“积累”来不断提升。它并非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而是一座可以通过努力攀登的高峰。
希望这篇文章能为你点亮一盏灯,让你在品读古诗词的道路上,多一份从容与自信。诗歌的世界广阔而美妙,当你真正掌握了鉴赏的钥匙,你会发现,那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得分,更是为自己打开了一扇通往美的窗户。在金博教育,我们始终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潜力去领略这份美,通过科学的方法和耐心的引导,我们能帮助你将这份潜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能力和分数。
上一篇:高考全托管一年大概需要多少钱?
在
线
咨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