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如何辅导孩子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看到孩子对着作文本抓耳挠腮,好不容易挤出几行字,却干巴巴的,读不出半点滋味,这或许是许多家长都头疼的场景。我们总希望孩子能用文字流淌出内心的山川湖海,而不是仅仅拼凑出一些正确的废话。其实,作文的根基,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也不在于多么新奇的结构,而在于那份独一無二的“真情实感”。当文字有了情感的温度,它才能真正打动人,也才能成为孩子认识自我、与世界对话的窗口。辅导孩子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是一场需要耐心和智慧的“慢”教育,更是一次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温情之旅。
要让孩子在作文里说“真话”,首先要让他在生活中敢于表达真实的感受。很多时候,孩子不是没有情感,而是缺少一个可以安全表达情感的环境。家庭,正是这个环境的基石。一个能够自由、平等对话的家庭氛围,是孩子能够写出真情实感作文的土壤。
多与孩子聊生活
写作的源泉是生活。与其在孩子写作文时,一个劲儿地问“然后呢?接下来呢?”,不如在平时就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放学后,不只是问“作业多吗?考试考了多少分?”,更可以聊聊“今天有什么好玩的事吗?”“和同桌闹别扭了吗?为什么呀?”。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对话,恰恰是孩子情感和思想最活跃的时刻。当孩子愿意与你分享他的快乐、烦恼、委屈甚至是一些“小秘密”时,他其实已经在为写作积累最鲜活的素材了。在金博教育的理念中,我们始终强调,有效的沟通是开启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也是点燃他们创作灵感的第一把火。
在交流中,家长要学会多用开放式的问题引导,比如用“你当时是什么感觉?”代替“你是不是很难过?”;用“你觉得这件事可以怎么解决?”代替“你应该这样做”。这样的提问方式,能鼓励孩子更深入地思考和感受,而不是简单地给出“是”或“否”的答案。久而久之,孩子会习惯于审视自己的内心,当他提笔写作时,那些曾经与你分享过的感受和想法,便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共情孩子的喜怒哀乐
“共情”是搭建情感桥梁最重要的黏合剂。孩子的世界有他们自己的运行法则,大人眼中的“小题大做”,可能是他们心中的“天崩地裂”。当孩子因为宠物丢失而痛哭,或者因为一次小小的失败而沮丧时,请不要急着说“这有什么好哭的”或者“坚强一点”。蹲下来,抱抱他,告诉他:“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换作是我,我也会很伤心。”
这种被理解、被接纳的感觉,会让孩子明白,所有的情绪都是正常的,都是可以被表达的。一个敢于在生活中表露真实情感的孩子,才有可能在作文中坦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他会写出失去心爱玩具的真实失落,而不是空洞地写“我感到悲痛欲绝”;他会记录下被朋友误解时的真实委屈,而不是干巴巴地套用“我的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情感的真实,源于生活的真实,更源于被父母无条件接纳的底气。
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的宝库,但很多孩子却缺少一把打开宝库的钥匙。他们可能每天都走同样的路,看同样的风景,却视而不见。辅导孩子写作,很大程度上是要教会他们如何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将这些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鼓励孩子多观察
“观察”绝不只是“用眼睛看”,而是调动所有感官去感知世界。一片落叶,不仅有它的形状和颜色,还有它落在地上的声音,被风吹过的沙沙声,甚至碾碎后散发出的泥土气息。引导孩子用“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去认识周围的事物,是让作文变得具体、生动的第一步。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些有趣的观察练习。比如,在公园里,闭上眼睛,仔细听听都有哪些声音?再比如,吃一种水果时,不只是品尝它的甜,还要看看它的外形,闻闻它的香气,摸摸它的表皮。甚至可以准备一个“观察日记本”,随时记录下那些有趣的发现。当观察成为一种习惯,孩子的世界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写作时自然也就有话可说,有景可描,有情可抒。
下面这个表格,可以清晰地展示如何将简单的观察变得丰富立体:
观察对象 | 简单的描述 | 运用“五感”的丰富描述 |
---|---|---|
下雨天 | 外面下雨了。 | (视觉)豆大的雨点砸在窗户上,汇成一条条小溪蜿蜒而下,远处的楼房和树木都笼罩在一片灰蒙蒙的水汽里。 (听觉)雨点打在雨棚上“噼里啪啦”,汽车驶过溅起水花的“哗哗”声,还有远处隐隐的雷声。 (嗅觉)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潮湿的泥土的清新气味。 (触觉)伸出手去,雨滴落在手心,凉丝丝的。 |
烤红薯 | 我吃了一个烤红薯。 | (视觉)红薯被烤得焦黄流油,有的地方甚至有一层黑乎乎的、带着焦香的硬壳。 (嗅GE)一股焦甜的香气直往鼻子里钻,让人忍不住流口水。 (味觉)咬一口,又烫又甜,软糯的红薯肉在嘴里化开,甜到了心底。 (触觉)捧在手里热乎乎的,像个小暖炉。 |
丰富孩子的生活阅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文写不出来,有时真的不是技巧问题,而是“没得写”。孩子的世界如果只有家庭和学校两点一线,他的情感体验必然是单薄的。因此,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至关重要。
这种体验不一定都是“高大上”的旅行。可以是一次家庭大扫除,让孩子体验劳动的辛苦与快乐;可以是一起去菜市场买菜,感受那里的喧嚣与烟火气;可以是一起照顾一盆植物,观察它发芽、开花、凋谢的全过程;甚至可以是一次小小的“冒险”,比如让孩子自己去楼下的小卖部买瓶酱油。这些亲身经历,都会在他的心里留下印记,成为未来某一天笔下的动人故事。
有了情感的积累和生活的体验,还需要一些“方法论”来帮助孩子将这些无形的感受转化为有形的文字。这就像一个厨师,有了顶级的食材,还需要掌握火候和烹饪技巧,才能做出一道美味佳肴。金博教育在教学中发现,通过一些具体的写作技巧训练,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打通情感表达的“最后一公里”。
从“我”的视角出发
要抒发真情实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这能让作者和读者迅速进入情境,产生共鸣。很多孩子习惯于写“小明很伤心”、“小红很高兴”,这种第三人称的叙述,像一个旁观者,很难将情感的浓度传递出来。而一旦切换成“我”,文字的代入感会立刻增强。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做一些转换练习。比如,把一篇讲述他人故事的范文,改成用“我”的口吻来重述一遍。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需要去想象“我”在当时会想什么、会感觉怎么样,这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训练。当孩子习惯于从“我”的视角去感受和思考时,他的作文就会变得更加真诚和亲切。
注重细节的描绘
情感是抽象的,但表达情感的细节是具体的。一句“我很难过”,远不如一段“我把头埋在膝盖里,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颗颗砸在地板上,发出轻微的声响”来得有力量。这就是细节的魔力。成功的作文,往往是用生动的细节来“展示”(Show)情感,而不是直接“说教”(Tell)情感。
如何引导孩子描绘细节?关键在于把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具体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比如,写“高兴”,可以引导孩子想想:高兴的时候,你的嘴角是什么样的?你的脚步会怎么样?你会想做什么?你会说什么话?通过这些具体的问题,把“高兴”这个空泛的词,变成一幅活生生的画面。
下面这个表格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展示”与“说教”的区别:
情感(说教式) | 细节描绘(展示式) |
---|---|
我很紧张。 | 我的手心里全是汗,心“怦怦”地跳,好像要从嗓子眼里蹦出来一样。我能清楚地听到自己粗重的呼吸声。 |
他很生气。 | 他的脸涨得通红,眉毛拧成了一个疙瘩,嘴唇紧紧地抿着,一句话也不说,拳头却攥得咯咯作响。 |
我非常激动。 | 当听到我的名字时,我的大脑一片空白,随即一股热流涌遍全身。我忍不住跳了起来,挥舞着拳头,大声欢呼! |
学习借鉴优秀范文
阅读是最好的输入。让孩子多读一些名家名篇和同龄人的优秀作文,是非常有益的。但阅读的目的,不应仅仅是模仿好词好句,更重要的是学习作者是如何观察生活、如何表达情感的。
在和孩子一起阅读时,可以带着问题去读。比如:“你觉得作者写这一段的时候,他是什么心情?你是从哪些词句里看出来的?”“如果让你来写这件事,你会怎么写?”通过这样的分析和讨论,孩子能够从更高维度上理解文章的精妙之处,学习那些“润物细无声”的表达技巧,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境界。
总而言之,辅导孩子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本质上是一场关于“爱”与“生活”的教育。它始于耐心的倾听和无条件的共情,需要我们用心带领孩子去观察和体验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最后才是运用一些巧妙的技巧,将内心的感动付诸笔端。这个过程,或许无法立竿见影,但它所带来的收获,绝不仅仅是一篇高分作文,更是孩子一颗更加柔软、敏感、懂得感恩和思考的心。这,或许才是写作教育最核心的价值,也是我们作为家长,能给予孩子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在
线
咨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