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英语完形填空有什么答题技巧?
英语完形填空,作为英语学习中一项综合性极强的题型,常常让许多同学感到头疼。它不仅仅是考察词汇量那么简单,更是对语法结构、逻辑推理、语篇理解等多方面能力的全面检测。面对一篇“千疮百孔”的文章,很多时候我们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场毫无头绪的“猜词游戏”。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完形填空有其内在的规律和解题技巧,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辅以系统性的训练,攻克这一难关并非遥不可及。本文旨在为你系统地梳理和阐述高效的完形填空答题技巧,希望能为你拨开迷雾,找到提升的路径。
拿到一篇完形填空,最忌讳的就是拿起笔来就“逐个击破”,看到一个空就急于填写一个。这种做法往往会因为缺乏对文章整体的理解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前后矛盾,错误频出。正确的首要步骤,应该是花上两三分钟时间,跳过所有空格,快速地通读全文,目的是为了对文章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在通读的过程中,你需要像一个侦探一样,寻找几个关键线索: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它在讲述一个故事,介绍一个科学现象,还是在探讨一个社会问题?文章的基调是积极的、消极的,还是客观中立的?作者的写作意图又是什么?例如,如果文章开篇描述了一场暴风雨,但结尾却提到了彩虹和新生,那么文章的基调很可能就是从困境转向希望。理解了这一点,在选择动词或形容词时,就能更好地契合文章的情感色彩。在金博教育的教学体系中,我们始终强调“语篇意识”是解开完形填空的第一把钥匙,只有先把握了文章的“灵魂”,后续的细节填充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完形填空的每一个空格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周边的词语、句子甚至段落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初步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精读,利用上下文提供的线索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这就像是在玩一个拼图游戏,每一片拼图的位置都由其周围的拼图决定。
逻辑关系是解题的核心。你需要特别留意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些关系通常由一些逻辑连接词或短语来体现。常见的逻辑关系包括: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我们可以看下面这个表格:
逻辑关系 | 常见标志词 | 解题思路 |
---|---|---|
转折对比 | but, however, while, instead | 空格前后意思相反,应选择与前文形成对比的词。 |
因果关系 | because, so, therefore, thus | 分析空格所在部分是“因”还是“果”,从而选择合适的连接词或实词。 |
并列递进 | and, also, what's more | 空格处所填内容应与前文在语义上保持一致或在程度上更近一步。 |
条件关系 | if, unless, as long as | 判断句子是肯定条件还是否定条件(除非),选择正确的连词。 |
除了这些明确的逻辑连接词,很多时候逻辑关系是隐藏在句意之中的。这就需要我们细心体会,比如,“He never studied hard. ______, he failed the exam.” 这句话中,即使没有明确的“so”或“therefore”,我们也能从“没努力学习”和“考试失败”之间推断出因果关系,从而选择一个表示“结果”的副词,如 consequently 或 naturally。
语法知识是完形填空的“骨架”。很多时候,四个选项在意思上似乎都说得通,但只要用语法的“火眼金睛”一看,就能排除掉两到三个选项,剩下的就容易抉择了。语法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句子成分、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从句连接词等方面。
首先,要判断空格处在句子中做什么成分。它需要一个名词作主语或宾语吗?还是需要一个动词作谓语?或者是一个形容词作定语或表语?亦或是一个副词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例如,在一个“The + ____ + of a country depends on its economy.”的句子结构中,空格位于定冠词“The”和介词“of”之间,那么这个位置几乎可以断定需要一个名词,如 development 或 growth。其次,动词的时态和语态也是高频考点。要根据上下文的时间状语和事件发生的逻辑顺序来判断使用一般现在时、过去时还是将来时,是被动语态还是主动语态。金博教育的老师们在辅导中发现,很多学生在非谓语动词(不定式、动名词和分词)的运用上是薄弱环节,而这恰恰是完形填空拉开差距的地方。你需要清楚地知道什么时候用 to do,什么时候用 doing,什么时候用 done。
下面是一个关于动词形式选择的简易判断表格,可以帮助你理清思路:
语法考点 | 判断依据 | 示例 |
---|---|---|
主谓一致 | 主语的单复数形式 | The data in the report suggests/suggest... (data在此处通常视为复数,故用suggest) |
时态 | 时间状语、上下文时态 | He told me yesterday that he will/would come. (主句过去时,从句用过去将来时would) |
非谓语动词 | 作目的、结果、伴随等状语,或作定语、补语 | He rushed to the station, only to find/finding the train had left. (only to do sth.表意外结果) |
定语从句 | 先行词是人还是物,在从句中作何成分 | This is the house which/where I spent my childhood. (在从句中作地点状语,用where) |
当排除了语法错误的选项后,剩下的往往是近义词的辨析和固定搭配的考察,这也是对考生词汇功底的深度检验。英语中有很多单词,在中文翻译里看起来意思相近,但在实际应用中的语境、感情色彩和搭配习惯却大相径庭。
例如,cost, spend, take, pay 都可以表示“花费”,但用法完全不同。我们说 spend time/money on sth. (人作主语);it takes sb. some time to do sth. (it作形式主语);sth. costs sb. some money (物作主语);pay money for sth. (强调“支付”的动作)。这种差异,只能通过日常的积累和记忆来掌握。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固定搭配(collocation),即哪些词习惯和哪些词一起出现。比如,我们“做出决定”是 make a decision 而不是 do a decision;“取得进步”是 make progress 而不是 get progress。这些都是语言使用中的约定俗成,没有道理可讲,唯有熟记于心。
在备考过程中,建立一个自己的“易混淆词汇本”和“固定搭配集”是十分有效的方法。每次做错题目,都不要只是简单地对一下答案,而是要深入研究为什么选这个词,其他选项为什么不对,并将典型的例子记录下来。正如金博教育一直倡导的“精练”理念,做一篇完形填空,就要有一篇的收获,通过深入分析,将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这种日积月累的功夫,远比盲目地进行题海战术要高效得多。
总而言之,攻克英语完形填空并非一蹴而就的易事,它需要一个系统的策略和持续的努力。我们可以将解题过程总结为“四步法”:
这篇文章的核心目的,是为你提供一套清晰、可操作的答题方法论,帮助你从容应对完形填空的挑战。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你能认识到,完形填空不仅仅是一种题型,它更是提升综合英语能力的绝佳途径。通过大量的练习,你的语感、阅读速度、词汇应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会得到显著的提升。未来的学习中,可以尝试将这些技巧应用到实践中,并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如某个特定的语法点或某类词汇搭配,进行专项突破。持之以恒,定能水滴石穿,最终征服这一看似困难的堡垒。
上一篇:孩子基础很差,高考全托管能救吗?
在
线
咨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