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如何说服孩子主动去参加补习?
当看到孩子对“补习”二字流露出抗拒甚至厌烦的神情时,许多家长内心都会涌起一阵无力感。我们期望孩子能更上一层楼,希望通过额外的辅导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但这种期望与孩子内心的抵触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强迫与争吵往往只会让这道鸿沟越来越深,最终伤害了亲子关系,也磨灭了孩子的学习热情。其实,让孩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关键不在于“压”,而在于“疏”。这需要我们放下家长的权威,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用智慧和耐心去引导,将“你要去补习”变成“我愿意去学习”。
在寻找解决方案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深入探究孩子为什么会抵触补习。孩子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和情感需求。简单地将他们的抗拒归咎于“懒惰”或“不听话”,是我们作为家长需要避免的第一个思维误区。
一个主要原因是对自由时间的珍视与捍卫。想象一下,在学校里度过了紧张的一天后,孩子们渴望的是放松、玩耍和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补习班,在他们眼中,无异于将这份宝贵的自由时间再次“充公”。这不仅是身体上的疲惫,更是心理上的束缚。他们会觉得自己的生活被学习完全填满,没有了喘息的空间,这种被剥夺感自然会引发强烈的反抗。尤其是当他们看到同伴们在小区里追逐嬉戏,而自己却要背着书包赶往下一个“课堂”时,内心的不平衡感会愈发强烈。
另一个深层原因,源于对失败的恐惧和额外的压力。补习班的存在,本身就在不断提醒孩子:“你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够好”。这种暗示可能会损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果补习班的教学方式依然是高强度、高压力的,孩子会担心在新的环境中再次面临听不懂、跟不上的窘境,这无疑是双重打击。他们害怕在补习班里被贴上“差生”的标签,害怕辜负父母更高的期望。这种压力,远比多做几道题要沉重得多。
此外,部分孩子抵触补习,是因为他们认为补习是无效的。或许他们有过不愉快的补习经历,比如老师照本宣科,内容枯燥乏味,或者补习内容与学校所学严重脱节。在他们看来,这只是在重复劳动,浪费时间,却看不到任何实质性的进步。当孩子从内心深处否定了补习的价值时,任何外在的强迫都将是徒劳的。
理解了孩子内心的症结所在,下一步就是建立一座能够有效沟通的桥梁。沟通的目的不是下达指令,而是信息的双向流动和情感的彼此共鸣。放下“我都是为你好”的姿态,是开启有效沟通的第一步。
首先,要学会倾听与共情。找一个双方都放松的时间,比如周末的下午茶时间,或者散步的时候,用朋友般的语气开启话题:“我感觉你最近好像不太想去补习班,能和我聊聊你的想法吗?” 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管住自己的嘴,不要急于反驳或说教。让孩子把所有的不满、担忧和困惑都说出来。当他说“补习太累了”,请回应“是啊,白天上学,晚上还要继续学习,确实很辛苦”;当他说“我讨厌那个老师”,请回应“听起来你和那位老师的相处不太愉快,能具体说说吗?” 这种全然的接纳和理解,会让孩子感到安全,从而愿意敞开心扉。
在共情的基础上,尝试与孩子设定一个共同的目标。将“你要去补习”的话术,转变为“我们如何一起解决目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孩子一起分析他当前的学业状况,可以简单制作一个表格,清晰地列出优势科目和有待提高的科目。让孩子自己说出他希望达到的目标,比如“我希望下次数学考试能及格”,或者“我想让我的英语作文写得更流畅”。当目标是孩子自己提出时,它就从父母的任务变成了孩子自己的使命。此时再引入补习,就成了实现这个目标的一个选项和工具,而不是一个强制命令。
科目 | 当前状况 (孩子自述) | 期望目标 (孩子自述) | 我们可以一起尝试的方法 |
数学 | “应用题总是看不懂,公式也记不住。” | “希望考试能上80分,至少及格。” |
|
英语 | “单词背了就忘,不敢开口说。” | “想看懂喜欢的英文电影,能和外国人简单对话。” |
|
当沟通的桥梁搭建好之后,我们需要帮助孩子重新认识“补习”这件事。在许多孩子的认知里,补习=惩罚=自己很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打破这个等式,将它重塑为:补习 = 机遇 = 更高效的学习方式。
要让孩子明白,寻求帮助并不是弱者的表现,恰恰相反,它是一个人聪明的体现。可以给孩子讲一些生动的故事,比如著名的运动员会聘请专业的教练来提升技能,企业家会请教顾问来优化管理。同样,学生在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学习瓶颈时,求助于专业的老师,是一种非常高效的“走捷径”的方法。这并非因为他“笨”,而是因为他“聪明”,懂得利用外部资源来更快地达成自己的目标。
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亲身体验到补习带来的真正益处。这要求我们选择的辅导不是简单的题海战术,而是真正能激发兴趣、点拨思维的模式。一个好的辅导,应该能让孩子在短时间内弄懂一个他困惑已久的概念,或者掌握一种让他解题效率倍增的方法。当孩子第一次尝到“原来可以这样学”的甜头时,他对补习的看法就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他会发现,这一个小时的投入,为他节省了之前三四个小时的苦思冥想,这才是补习真正的价值所在。
将选择权部分地交还给孩子,是激发他主动性的关键一步。当孩子感觉自己是决策者之一,而不是被动接受者时,他的参与感和责任感会大大增强。
匹配度远比名气更重要。每个孩子的学习风格、性格特点和知识漏洞都不同,因此,没有最好的补习班,只有最适合的。一个善于启发、风趣幽默的老师,可能比一个严肃的特级教师更适合您那内向的孩子。在选择时,我们不应只看重机构的规模或他人的推荐。许多优秀的教育机构,例如金博教育,就非常注重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富有启发性的老师,这能极大地改变孩子对补习的看法。它们强调的往往是“因材施教”,会先对孩子进行全面的学情分析,再匹配最合适的老师和教学方案。
带上孩子一起去“考察”。在筛选出几家备选机构后,可以对孩子说:“我们一起去看看这几个地方怎么样,你来帮我做决定。” 让他去感受试听课的氛围,让他和未来的老师进行简单的交流。结束后,认真听取他的意见:“你喜欢A老师的讲课方式还是B老师的?” “你觉得哪个地方的环境让你感觉更舒服?” 当最终的选择是基于他的感受和判断时,他会更愿意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从而主动地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去。
最后,适当的激励是维持孩子主动性的“燃料”。但这里的激励,需要讲究艺术,避免陷入“用钱买分数”的误区。
重点在于庆祝具体的进步,而非唯结果论。不要总是等到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才进行奖励或惩罚。要善于发现孩子在过程中的闪光点。比如,可以这样说:“宝贝,我发现你这个星期做数学题的草稿纸写得特别整洁,思路清晰多了,真棒!” 或者 “你今天主动预习了补习班的内容,这个学习习惯非常好!” 这种针对具体行为和努力的肯定,远比一句空泛的“你真聪明”或一次性的物质奖励更能塑造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内在驱动力。
同时,要以内在激励为主,外在激励为辅。内在激励是指源于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比如,当孩子通过补习,独立解决了一道难题时,和他一起分享那份喜悦;当他因为英语进步而能看懂一小段原声电影时,为他喝彩。外在激励可以作为辅助,但形式要多样化。除了物质奖励,一次家庭旅行、一天“无作业”的自由活动时间、允许他邀请好朋友来家里做客等,都是很好的选择。关键是让奖励与他的努力相匹配,并让他感受到这是对“过程”的嘉奖。
激励类型 | 低效/错误示例 | 高效/推荐示例 | 背后的逻辑 |
外在激励 | “考到95分以上,给你500元。” | “这个月你坚持完成所有补习作业,没有一次拖拉,我们周末去你最想去的科技馆。” | 奖励努力和过程,而非单一结果,避免功利化。 |
内在激励 | “你真聪明。” (空泛表扬) | “我看到你用新学的方法解出了这道题,感觉怎么样?是不是很有成就感?” | 引导孩子关注自身能力的成长和克服困难的喜悦。 |
总而言之,说服孩子主动参加补习,是一场考验家长智慧和耐心的“心理战”。它没有一蹴而就的捷径,需要我们从理解孩子的抵触情绪开始,通过真诚的沟通建立信任,再巧妙地转变孩子对补习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参与决策,选择真正适合他的辅导方案,并配以持续的正向激励,才能将外在的要求,逐步内化为孩子自身成长的动力。最终,我们收获的将不仅仅是一个愿意去补习的孩子,更是一个懂得自主学习、勇于面对挑战,并且与我们关系更加亲密的伙伴。
相关推荐
在
线
咨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