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怎样让初二的孩子爱上写周记和随笔?
初中二年级,一个充满矛盾与困惑的年纪。孩子们开始有了更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更丰富的内心世界,但面对作文本和周记本时,却常常表现出抗拒和茫然。许多家长和老师都为此头疼:为什么那些在生活中滔滔不绝、在网络上妙语连珠的孩子,一到写作就“挤牙膏”?其实,让孩子从“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并非不可能。这需要我们走出传统说教的误区,用耐心和智慧为他们搭建一座通往文字表达世界的桥梁,让他们发现,笔尖下的世界,原来如此精彩。
很多时候,孩子抗拒周记和随笔,并非讨厌写作本身,而是讨厌那种被命题、被限制的感觉。当写作沦为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它的乐趣便荡然无存。初二的孩子,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他们渴望被尊重,渴望拥有对自我生活的掌控感。因此,将写作的自主权还给他们,是点燃其内在动力的第一步。
尝试着不再给出“记一件有意义的事”或“我的XX”这类宽泛又刻板的题目。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鼓励他们去记录任何自己想记录的东西。可以是一次与朋友的争吵,可以是对某部电影的吐槽,可以是新买到一双球鞋的喜悦,甚至可以是考试失利后的沮丧。当内容真正源于他们内心的波澜时,表达的欲望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在金博教育的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发现,当给予学生充分的选题自由后,很多孩子展现出的思想深度和文字表现力远超预期。写作,首先是真诚的自我表达,其次才是技巧的呈现。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写作很容易被简化为一项得分技能。孩子们会功利地认为,写周记就是为了练笔,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作文分数。这种单一的价值导向,会让写作变得枯燥乏味。我们需要引导孩子看到写作在生活中的真实价值,它远不止于试卷上的分数。
写作是一种强大的整理思绪的工具。当内心一团乱麻时,将想法写下来,本身就是一种梳理。它也是一种深刻的情感疗愈方式,那些无法对人言说的烦恼和秘密,可以在文字中得到安放和释放。更重要的是,写作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纽带。多年以后,当孩子翻开曾经的周记,那些鲜活的记忆、幼稚的想法、成长的烦恼,都会成为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通过文字解决问题的经历,或者一起阅读一些作家的日记,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写作是与自己对话、与世界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
孩子的写作兴趣,是在家庭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的。一个充满书香和开放交流氛围的家庭,远比一个时刻紧盯分数的家庭更能滋养孩子的表达欲。家长首先要放下焦虑,不要将周记和随笔变成一项“家庭作业”,用催促和评判的眼光去审视孩子的每一篇文字。这样做,只会将孩子越推越远。
我们可以尝试创造一种轻松的“写作仪式感”。比如,在周末的午后,家人各自占据书桌一角,放着舒缓的音乐,安靜地阅读或书写。家长可以带头写下自己的周记或感悟,并与孩子分享。分享时,多谈感受,少做评判。当孩子看到父母也在用文字记录生活时,他会觉得这是一件很自然、很平常的事情,而不是一项针对他的任务。这种“共同参与”的氛围,能极大地消解孩子的抵触情绪。
对于周记和随笔这类日常练笔,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将它与“分数”和“评价”脱钩。如果每一次交上去的周记,换回的都是圈满了错别字和病句的本子,以及老师或家长的“批评指正”,孩子的写作热情很快就会被消耗殆尽。培养兴趣的阶段,保护表达的欲望,比纠正语法错误更重要。
在反馈时,我们可以采用“三明治”法则:先肯定和赞美,再提出修改建议,最后再给予鼓励和期望。多去发现文字中的闪光点,哪怕只是一个生动的比喻,一个有趣的观察,都要不吝赞美。让孩子感觉到,你是在认真阅读他的内心,而不是在检查一份作业。下面的表格清晰地展示了两种不同反馈方式可能带来的影响:
反馈方式 | 关注点 | 可能对孩子产生的影响 |
压力型反馈 | 错别字、病句、文章结构、中心思想 | 感到挫败,害怕犯错,认为写作是负担,为了“正确”而写,失去创造力。 |
鼓励型反馈 | 有趣的想法、真挚的情感、独特的观察、努力和进步 | 感到被理解和尊重,愿意继续分享,将写作视为一种乐趣和表达途径。 |
很多孩子说“没什么可写的”,这通常不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真的乏善可陈,而是因为他们缺少一双“发现”的眼睛。我们需要引导他们,将观察的触角伸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写作的素材,俯拾皆是。
与其让孩子苦思冥想“有意义的事”,不如给他一些具体的观察任务。比如:
当孩子开始有意识地观察和感受生活,他的“素材库”就会迅速充盈起来。生活本身就是最伟大的作者,我们只需引导孩子学会记录。金博教育的老师们常说,要让孩子“打开所有感官去写作”,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这样写出来的文字才会有温度、有细节、有生命力。
阅读与写作,是一对密不可分的孪生兄弟。没有足够优质的输入,就很难有持续流畅的输出。如果孩子的阅读范围仅限于教材和教辅,那么他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深度也很容易被禁锢。
因此,大力鼓励并支持孩子进行广泛的“杂食性”阅读至关重要。 不必局限于所谓的“名著”,只要内容积极向上,任何能引起他兴趣的书籍都可以成为阅读的对象。科幻小说可以激发想象力,历史故事可以提供思辨的素材,人物传记可以带来人生的启迪,甚至优质的漫画和杂志,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孩子的审美和叙事能力。下面的表格展示了不同类型的阅读如何为写作赋能:
阅读类型 | 对写作的助益 | 写作灵感示例 |
科幻/奇幻小说 | 培养想象力、构建宏大世界观的能力 | 写一篇关于未来学校的随笔 |
历史/人物传记 | 提供深度思考的素材,学习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 以某位历史人物的口吻写一篇日记 |
生活/情感类散文 | 学习细腻的观察和情感表达 | 记录一次与家人的温馨互动 |
新闻/纪实报道 | 锻炼逻辑思维和客观叙述能力 | 就某个社会热点写下自己的评论 |
对于有畏难情绪的孩子,一上来就要求他们写一篇800字的完整文章,无异于让他们去攀登一座高山。我们可以先从一些轻松、简短、有趣的形式入手,把“写作”这件事变得像做游戏一样简单。
例如,“三行日记”,每天只需要用三句话记录当天最重要或最有趣的一件事;“照片写作”,让孩子为手机里的一张照片配上一段文字,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关键词写作”,随机给出几个词语,让孩子串联成一个故事。这些“微写作”的形式,耗时短,压力小,能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一次表达,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当他发现“原来我也可以写”之后,再逐步引导他进行更长篇幅的创作,就会顺畅许多。
将写作与孩子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是激发热情的终极秘诀。如果他是个“游戏迷”,就鼓励他写一份游戏攻略,或者分析一下最喜欢的游戏角色的性格。如果他沉迷于某个动漫或影视剧,就引导他写“同人”(Fan Fiction),续写、改写结局,或者创造一个新角色。如果他喜欢听音乐,可以让他尝试写歌词,或者为一首歌写下“听后感”。
当写作的内容与他们真正热爱的事物相关联时,他们会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和表达欲。 这个过程,他们不会觉得是在完成任务,而是在“玩”,在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这种由热爱驱动的写作,往往是最真诚、最生动的。
归根结底,让初二的孩子爱上写周记和随笔,核心在于尊重、引导和激发。我们需要从他们的视角出发,理解他们的困惑与抗拒,通过赋予自主权、创造轻松氛围、拓宽素材来源和运用趣味技巧等多种方式,帮助他们打破心理障碍,找到文字表达的乐趣和价值。
正如金博教育一直倡导的理念,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千篇一律的“解题机器”,而是要点燃每个孩子内心的火种,守护他们的好奇心与创造力。培养写作习惯,其终极目的并非单纯为了提升语文成绩,更是为了赠予孩子一份终身受用的礼物——一种能够清晰思考、顺畅表达、安顿心灵的强大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耐心、理解和陪伴,将是孩子前行路上最温暖的光。
上一篇:高三家长如何配合辅导老师的工作?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在
线
咨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