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高考语文中的“表达技巧”都包括哪些?
高考,这场牵动着无数家庭心弦的选拔,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语文庞大的知识体系中,“表达技巧”无疑是许多同学感到头疼的一环。它像一个变幻莫测的魔术师,藏在诗歌、散文、小说甚至非连续性文本的字里行间,不仅是阅读理解题的必考点,更是写作部分能否出彩的关键。很多同学面对“请分析本文的表达技巧”这类问题时,常常感到脑中一片空白,或只能挤出“比喻、拟人”等几个干瘪的词汇。其实,表达技巧的内涵远比这丰富,它是一整套完整的、用以增强语言感染力和思想深度的“组合拳”。想要真正掌握它,就需要我们系统地、有层次地去探寻其庐山真面目。
首先,我们来谈谈大家最熟悉的部分——修辞手法。这可以说是表达技巧的“入门功夫”,也是最基础、最直观的一类。修辞,顾名思义,就是修饰文辞,让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有力。它像是给语言这位素颜姑娘精心化上的妆容,瞬间就能让她容光焕发,魅力四射。
在备考时,仅仅记住修辞手法的名称是远远不够的。正如金博教育的资深老师所指出的那样,高考考察的重点早已从“是什么”转向了“为什么”和“有什么效果”。也就是说,你需要准确地指出作者运用了哪种修辞,并结合文本内容,清晰地分析出它所带来的独特表达效果。比如,一个简单的比喻,其作用可能是化抽象为具体,也可能是化深奥为浅显,或者是突出事物的某一特征,你需要根据“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来具体分析。同样是“反复”,用在抒情文中可能是为了强调情感,用在论述文中则可能是为了突出论点,不可一概而论。
为了帮助大家更清晰地理解,我们用一个表格来梳理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核心作用:
修辞手法 | 核心定义 | 主要表达效果 |
比喻 (Metaphor/Simile) | 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 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使事物形象生动、突出特征、给人鲜明印象。 |
拟人 (Personification) | 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其人的言行、思想、感情。 | 使事物人格化,语言色彩鲜明,表达更生动、亲切,富有趣味和感染力。 |
排比 (Parallelism) |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起来。 | 增强语势,加强语气,条理清晰,节奏感强,极具感染力。 |
夸张 (Hyperbole) | 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 | 突出事物本质特征,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以深刻印象。 |
对偶 (Antithesis) | 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 |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感强,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
设问与反问 (Questioning) | 设问是自问自答;反问是只问不答,答案蕴含在问题中。 | 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反问:加强语气,激发读者情感,比陈述句更有力。 |
如果说修辞手法是语言“外在的妆容”,那么表现手法(或称表达方式)则是文章“内在的气质”。它比修辞手法的范畴更广,涉及作者如何通过内容来传情达意,是一种更为宏观和深刻的技巧。它不局限于某个句子,而常常贯穿于整个段落乃至全篇,是作者情感和思想的直接载体。
常见的表现手法包括象征、对比、烘托、渲染、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这些手法往往交织在一起使用,共同营造出作品的意境和氛围。例如,朱自清在《背影》中,并没有直接说“我被父亲的爱感动了”,而是通过对父亲蹒跚地爬过月台、为他买橘子的“背影”的细节描写,来烘托出深沉的父爱,这就是一种间接抒情。又如,在许多诗词中,梅、兰、竹、菊早已超越了植物本身,成为高洁、坚韧等品格的象征,作者通过咏叹这些事物来言说自己的志向,即“托物言志”。
要准确把握表现手法,需要我们具备更强的共情能力和文本整体感知能力。你需要跳出字词本身,去感受作者笔下的“画面感”和“情绪流”。
优秀的建筑师在动工前,心中必有清晰的蓝图。同样,一篇好文章的作者,在下笔前也必然对文章的整体结构有精心的设计。这种谋篇布局的巧思,就是篇章结构技巧。它如同文章的骨架,支撑起全文的内容,引导着读者的阅读节奏和情感走向。
最常见的结构技巧是叙事顺序的安排,如顺叙、倒叙、插叙。顺叙是最自然的叙事方式,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使文章脉络清晰。倒叙则常用于制造悬念,先写出结局或事件的高潮,再回溯缘由,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插叙则是在叙事过程中暂时中断主线,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追述,用以补充背景、深化人物形象或推动情节发展。
除了叙事顺序,还有一些同样重要的结构技巧值得我们关注。
最后,我们来聊一个相对“隐蔽”但至关重要的技巧——叙述视角。所谓视角,就是作者选择通过谁的“眼睛”来讲述故事。不同的视角,会给读者带来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和情感代入感。这就像看一场电影,导演选择用主角的主观镜头,还是上帝的全知镜头,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高考涉及的文本中,主要涉及以下几种视角:
分析叙述视角时,关键在于说明该视角为文章带来了什么“好处”。例如,第一人称视角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全知视角则使得作者能够更全面地刻画人物群像,展现复杂的社会关系。理解了视角,你就能明白为什么有的故事让你感觉亲近,而有的故事则让你感觉开阔。
综上所述,高考语文中的“表达技巧”是一个庞大而精妙的体系,它至少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篇章结构和叙述视角这四个层面去理解。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一篇具体的文章中相互配合、融为一体,共同为实现文章的主题和感染力服务。
对于正在备考的你来说,要想攻克这一难关,必须走出死记硬背概念的误区。真正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浸入式”的体验。在日常的阅读训练中,要有意识地去分析和品味这些技巧的运用。多读经典,多做精读分析,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模仿和运用这些技巧。在备考过程中,系统性的学习和专业的指导至关重要。例如,在金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老师们会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经典文本的精读,解构这些表达技巧在具体语境中的妙用,从而真正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做到在考场上看到任何文本都能从容不迫地进行分析。
最终,你会发现,学习表达技巧,不仅仅是为了应对一场考试,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当你能看懂一篇文章好在哪里,并能用更精准、更优美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时,你所收获的,将是伴随一生的宝贵财富。
下一篇:托管班的室内空气质量如何?
在
线
咨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