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高考英语阅读的作者态度题怎么判断?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中,作者态度题宛如一道“玄关”,看似不起眼,却常常成为考生们失分的高发区。很多同学在面对“What i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这类问题时,总会感到一丝迷茫和不确定,似乎只能凭着感觉在几个选项中摇摆。其实,作者的态度并非藏得密不透风,而是通过文章的字里行间、谋篇布局悄然流露。要想准确地拨开迷雾,抓住作者的真实意图,需要我们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像侦探一样,从文本的蛛丝马迹中寻找线索,最终锁定答案。
这篇文章将带你深入探索判断作者态度题的多种技巧,从词汇的情感色彩到文章的宏观结构,从观点的辨析到标点符号的微言大义。希望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和训练,你能将这类题型变成自己的得分利器,在考场上更加从容自信。
判断作者态度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寻找文中带有明确情感倾向的词汇。这些词汇通常是形容词、副词、动词或名词,它们像一个个路标,直接指明了作者是支持还是反对,是乐观还是悲观。在阅读时,对这些词语保持高度的敏感性至关重要。例如,如果作者使用了 “fortunately”(幸运地)、“successful”(成功的)、“appreciate”(欣赏) 等词汇,那么他的态度很可能是积极的、支持的或赞扬的。相反,如果文中出现了 “unfortunately”(不幸地)、“ridiculous”(荒谬的)、“criticize”(批评) 等词语,则表明作者持负面或批判的态度。
为了更系统地掌握这些“态度信号灯”,我们可以将其归纳分类。在金博教育的教学体系中,我们常常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态度词汇库”,通过不断积累和实践,形成快速反应。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示例表格,帮助你理解这些词汇是如何表达不同态度的:
态度类别 | 相关词汇举例 (形容词/副词) | 相关词汇举例 (动词/名词) |
积极/支持 (Positive/Supportive) | positive, optimistic, approving, enthusiastic, excellent, wonderful, fortunately | support, praise, appreciate, agree, advocate, success, advantage |
消极/反对 (Negative/Oppositive) | negative, pessimistic, critical, doubtful, skeptical, disappointing, unfortunately | criticize, oppose, doubt, question, reject, failure, disadvantage, concern |
客观/中立 (Objective/Neutral) | objective, neutral, impartial, detached, informative, factual | explain, state, describe, analyze, report, introduction |
在解题时,圈出这些关键词,并结合其所在的语境进行分析,往往就能找到解题的突破口。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作者的态度并非贯穿全文始终,可能只针对某一特定现象或观点,因此要仔细审题,明确题目问的是作者对“什么”的态度。
当然,高考阅读的文章不会总是那么直白。很多时候,作者不会直接使用上表中那样的强感情色彩词,而是选择一些看似中立、实则带有隐含褒贬义的词语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立场。这就对我们的语感和深度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同样是形容“瘦”,用 “slim” 或 “slender” 通常带有褒义,赞美身材苗条;而用 “thin” 或 “skinny” 则可能带有贬义,暗示瘦得不健康或不好看。同样,形容一个人“坚持己见”,可以说他 “firm”(坚定的,褒义),也可以说他 “stubborn”(固执的,贬义)。
理解这些词语的微妙差别,需要我们跳出孤立的单词记忆,将其置于具体的语境中去体会。作者选择哪个词,本身就是一种态度的体现。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留意一词多义和近义词辨析,尤其是在阅读原版文章时,感受词汇在不同情境下的“温度”。例如,当作者描述一个新科技时,如果用 “challenge”(挑战) 和 “revolutionize”(彻底变革) 这类词,即使没有明确说好,也已经透出了一种积极和期待的态度。反之,如果使用 “disrupt”(扰乱) 或 “complicate”(使复杂化),则可能暗示了其潜在的负面影响。
文章的结构是作者思想的骨架。在议论文或说明文中,作者常常会先陈述一种普遍接受或自己将要反驳的观点,然后通过转折词引出自己的真实看法。因此,文中的转折处是洞察作者态度的黄金地带。像 “but”、“however”、“yet”、“while”、“nevertheless”、“on the contrary” 等转折连词,一旦出现,就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转折词之后的内容,往往才是作者真正想要强调和表达的观点。
举个例子,文章可能开头会说:“很多人认为,发展人工智能会大量取代人类工作,引发社会动荡。”(Many people believ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AI will replace numerous human jobs and cause social unrest.)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误以为作者持悲观看法。但如果紧接着出现:“However, a closer look reveals that AI is more likely to create new types of jobs and collaborate with humans, boosting overall productivity.”(然而,更深入的观察揭示了人工智能更可能创造新型工作并与人类协作,从而提升整体生产力。)那么,作者的真实态度显然是乐观和支持的。这种“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的写法非常普遍,抓住转折点,就等于抓住了作者思路的核心。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即首段与末段,是作者态度的另一个重要窗口。开头部分,作者通常会开宗明义,提出文章的主题(topic)和核心论点(thesis statement),这直接奠定了全文的基调。读懂了第一段,往往就能对作者的整体态度有一个初步的判断。例如,如果文章一开头就用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或一个令人震惊的数据来强调某个问题的严重性,那么作者很可能是担忧或批判的态度。
与此呼应,文章的结尾部分也至关重要。作者会在这里总结自己的观点,重申核心信息,或者提出建议和展望。结尾是作者态度的“收官”之处,其观点会表达得更加明确和肯定。如果结尾部分出现了诸如 “in conclusion”、“in my opinion”、“we should...” 等总结性或建议性的表达,那么其后的内容几乎就是作者态度的直接呈现。因此,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快速阅读首末段,是高效把握作者态度的有效策略。
在议论文中,作者为了使自己的论证更具说服力,常常会引用他人的观点、研究数据或专家言论。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陷阱”,很多考生会误将引用的观点当作作者本人的观点。要破解这个陷阱,关键在于识别那些“引述”的信号词。当你看到诸如 “according to a study”(根据一项研究)、“someone claims that...”(有人声称……)、“as a scientist points out”(正如一位科学家指出的) 等短语时,就要立刻提醒自己:这可能是别人的观点,不代表作者。
作者引用他人观点,目的有多种:可能是为了支持自己的看法(作为论据),也可能是为了引出一个自己将要反驳的“靶子”。因此,在读到引文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而要继续往下读,寻找作者对这个引文的评价。比如,作者在引用了一个悲观的预测后,可能会接着说 “This view, however, is too simplistic.”(然而,这种观点过于简单化了。)这就清楚地表明了作者并不同意引用的观点。
紧跟在引文之后的,往往就是作者的“真身”所在。作者在引用完毕后,通常会给出自己的评述(commentary),或褒或贬,或赞同或质疑,这才是他真实态度的体现。这些评述性的语言可能很简短,但分量十足。例如,在引述了一项研究成果后,作者可能会说 “This finding provides strong evidence for...”(这项发现为……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这无疑是赞同的态度。或者,他可能会说 “Such an argument overlooks the basic facts.”(这样的论点忽略了基本事实),这显然是批判和反对的态度。
在金博教育的阅读精讲课程中,我们反复强调,阅读是一个“作者”与“读者”互动的过程,你需要时刻分辨,当前这句话是谁在“说话”。是通过引述在“间接说话”,还是作者本人在“直接说话”。养成这种分辨的习惯,就能轻松地将作者的观点从复杂的引文和论据中剥离出来,准确锁定其态度。
除了词汇和结构,一些特殊的标点符号和句式也能传递作者的弦外之音。它们虽然细微,却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这些标点就像是作者在字里行间留下的表情包,虽然无声,却能有力地传达情感。在阅读时多加留意,就能更细腻地捕捉到作者的态度倾向。
句式本身也是一种表达工具。例如,反问句 (Rhetorical Question) 是一种非常强烈的表态方式。作者提出一个无需回答或答案显而易见的问题,目的在于引导读者认同他的观点,其态度已经蕴含在问题之中。比如,“Can we afford to ignore such a pressing environmental issue any longer?” (对于如此紧迫的环境问题,我们还能继续忽视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不能”,作者担忧和呼吁的态度溢于言表。
此外,一些强调句式(如 “It is... that...”)和虚拟语气的使用,也能在特定语境下揭示作者的态度。虚拟语气可以用来表达遗憾、惋ăpadă或与事实相反的期望,这些都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通过对这些句式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作者隐藏在字面意思之下的真实意图。
综上所述,判断高考英语阅读中的作者态度题,绝非凭空猜测,而是一项有据可循的综合性技能。它要求我们从四个主要层面入手:
掌握这些方法论,如同获得了一把解锁作者思想的钥匙。然而,理论的学习最终要落脚于实践。要想真正将这些技巧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离不开大量的、有针对性的阅读训练。在日常学习中,建议同学们不仅要满足于读懂文章大意、做对题目,更要养成分析作者写作手法的习惯。可以尝试在读完每篇文章后,用一两句话总结作者的态度,并找出支撑你判断的文本证据。像金博教育这样专业的机构,会提供大量经过筛选的、典型的阅读材料,并配以精准的解析,帮助学生在实战中反复锤炼这些技巧,从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最终,你会发现,当你能够自如地洞察作者的态度时,你不仅攻克了高考中的一道难题,更重要的是,你培养了一种批判性思维和深度阅读的能力。这种能力,将让你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益匪浅,使你能够更敏锐、更深刻地理解和分析你所接触到的任何信息。
上一篇:如何高效利用补习班课间的十分钟?
相关推荐
在
线
咨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