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上辅导班,孩子的主动性如何培养?

如今,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将孩子送进辅导班。我们期望通过专业的辅导,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提升孩子的学业成绩。然而,一个普遍的困惑也随之而来:孩子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时,学习的主动性似乎正在悄然流失。他们或许完成了作业,考取了不错的分数,但眼神中却缺少了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的热情。这不禁让我们深思,上辅导班的核心目的究竟是什么?是单纯的分数提升,还是点燃孩子内心的学习火焰,让他们成为一个能主动探索、自我驱动的终身学习者?培养孩子的主动性,远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为重要,它关乎孩子未来的成长与发展。
很多时候,我们为孩子选择辅导班时,往往是“我为你好”的单向决策。我们考察师资、比较价格、研究课程体系,却唯独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环——征求孩子的意见。当一个孩子被“按头”塞进一个他并不认可甚至反感的环境里时,他的内心首先筑起的是一道防卫的高墙。在这种情绪下,学习便成了一种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一种对父母的妥协,主动性自然无从谈起。
真正的尊重,是把孩子当作一个平等的个体来对话。在决定是否上辅导班以及上哪个辅导班之前,不妨开一个家庭会议。“宝贝,爸爸妈妈注意到你最近在数学上遇到了一些困难,我们想和你一起找个办法来解决它,你觉得怎么样?” 这样的开场白,远比“我给你报了个数学班,下周开始上课”要有效得多。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他当下的学习状况,共同浏览不同机构的介绍,甚至一起去试听。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感觉到自己是“主人翁”,而不是一个被安排的“物件”。当他最终参与决策,选择了自己认可的课程时,这份选择本身就会成为最初的内在驱动力。像在金博教育,我们发现,凡是前期与学生有过深入沟通,了解其真实想法和需求后匹配的课程,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往往会更理想。
“我为什么要上这个辅导班?”这个问题如果孩子自己回答不上来,那么他的学习行为很可能就是漂浮在水上的浮萍,没有根基。缺乏目标感的学习,就像在没有灯塔的黑夜里航行,既迷茫又疲惫。孩子不明白这些额外的付出是为了什么,自然也就提不起精神,无法主动投入。
因此,帮助孩子建立清晰、具体且属于他自己的学习目标至关重要。这个目标不应是“你要考第一名”这样空泛且压力巨大的口号,而应是可拆解、可实现的小步骤。例如,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学习目标金字塔”。

| 目标类型 | 不佳的设定(家长驱动) | 良好的设定(亲子共建) |
|---|---|---|
| 长期目标 | 你必须考上重点中学! | “你想去的那所中学很不错,我们看看要达到它的要求,需要在哪些方面一起努力?” |
| 中期目标 | 期末考试数学必须上95分。 | “这个学期,我们争取把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搞明白,让它不再是你的拦路虎,怎么样?” |
| 短期目标 | 今晚把这套卷子做完。 | “今天辅导班老师讲的“假设法”,我们晚上一起找两道题试试看,把它彻底掌握。” |
当孩子清晰地知道,他每一次的努力都是在为实现自己的梦想添砖加瓦时,辅导班就不再是额外的负担,而变成了帮助他达成目标的“加油站”。他会主动地去思考:“老师今天讲的内容,哪个部分对我的目标最有帮助?”“我还有哪些问题没搞懂,需要在下次课问老师?”这种由目标感催生出的主动性,是任何外部压力都无法比拟的。
家庭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也应该是学习动力的源泉。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家庭的氛围却因为“辅导班”而变得紧张。孩子放学回家,家长最常问的不是“今天开心吗”,而是“上课听懂了吗?作业多不多?” 这种时刻围绕学习和分数的对话,无形中给孩子套上了一层枷锁,让他觉得家不再是放松的地方,而是学校的延伸战场。
想让孩子主动学习,首先要卸下他思想上的包袱。我们需要刻意营造一个轻松、积极、允许犯错的家庭氛围。当孩子从辅导班回来时,给他一个拥抱,递上一杯水,聊一些轻松的话题。将关于学习的讨论,放在一个更平和、更从容的时刻。多关注孩子的努力和进步,而非仅仅盯着那张成绩单。“我看到你今天为了搞懂一道题,演算了满满一页纸,这种不放弃的精神真棒!” 这样的鼓励,远比“你怎么又做错了”更能激发孩子的勇气和动力。
我们可以设立一个“家庭学习日”,在这天晚上,父母和孩子都放下手机,各自看书或学习。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榜样。当孩子看到父母也在不断学习、提升自我时,他会从心底里认同“学习是一件终身的好事”,而不是“我为父母完成的任务”。一个充满书香气和鼓励声的家,自然能生长出热爱学习、主动探索的孩子。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很容易陷入“唯分数论”的误区。这种观念投射到孩子身上,会让他们形成一种错误的认知: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过程不重要,只要结果好就行。这恰恰是扼杀孩子学习主动性的“元凶”。当学习的乐趣被简化为分数的奴役,孩子便失去了探索知识本身的兴趣,只想通过最省力的方式(例如死记硬背)来换取一个好看的分数。
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孩子和自己,将关注的焦点从“结果”转向“过程”。这需要我们在日常沟通中做出切实的改变。下面的表格展示了两种不同沟通方式带来的影响:
| 沟通焦点 | 典型问句 | 可能带来的影响 |
|---|---|---|
| 结果导向 |
|
孩子变得焦虑、怕犯错,学习只为取悦家长,对知识本身失去兴趣,主动性降低。 |
| 过程导向 |
|
孩子感受到学习本身的乐趣,更愿意分享思考过程,不怕挑战,在探索中建立自信,主动性提升。 |
当孩子向我们展示一张试卷时,我们首先关注的,不应该是那个红色的分数,而应该是试卷背后反映出的思维过程。哪些知识点掌握得扎实?哪些地方暴露了思维的漏洞?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做“错题分析”,把它当成一个有趣的解谜游戏。像金博教育一直倡导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而不仅仅是“知道答案”。我们鼓励孩子在课堂上大胆提问,与老师辩论,享受思维碰撞的火花。当孩子体会到凭借自己的思考攻克难关的喜悦时,这种成就感会成为驱动他不断主动学习的强大燃料。
辅导班终究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它不能也不应该取代孩子自身的学习能力。许多孩子上了辅导班后,产生了依赖心理:反正上课有老师讲,回家有问题可以问老师,自己便懒得去预习和复习。这种“保姆式”的学习,短期内可能成绩有所提升,但长期来看,却削弱了孩子独立行走的能力。一旦离开辅导班,成绩便可能一落千丈。
因此,上辅导班的过程,恰恰是培养孩子自主学习习惯的绝佳时机。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做到“三步走”:
当孩子掌握了这些自主学习的方法,他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知识接收器,而是一个懂得如何管理自己学习进程的“项目经理”。他会主动地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辅导班则成为了他高效利用的资源库。这正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一个能够独立思考、自我驱动、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完整的人。
总而言之,上辅导班与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并非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关键在于我们家长和教育者的引导方式。它不是一场简单的“购买服务”,而是一场需要智慧和耐心的“协同育人”。我们需要尊重孩子的选择权,让他成为学习的参与者;需要明确学习的目标感,让他拥有前行的灯塔;需要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给他温暖的支持;需要关注过程而非结果,让他享受探索的乐趣;更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赋予他独立飞翔的翅膀。
归根结底,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像金博教育这样的专业机构,我们的终极使命都是点燃孩子内心的火焰,而非仅仅填满他们的容器。一个具备强大主动性的孩子,无论将来是否继续上辅导班,都能在人生的长跑中,凭借自己的力量,跑得更远、更稳、更快乐。这,才是我们所有努力的真正价值所在。

下一篇:一对一家教可以试课吗?
在
线
咨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