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高三数学“题海战术”现在还管用吗?
步入高三,每个学生和家长似乎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一个经典的学习策略——“题海战术”。尤其是在数学这个学科上,大量的刷题似乎成了通往高分的唯一路径。书桌上堆积如山的试卷,密密麻麻的红叉与笔记,构成了许多人对高三最深刻的记忆。然而,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高考改革的深入,我们不禁要问:在今天,那种不加选择、埋头苦干的“题海战术”真的还管用吗?它还是我们提升数学成绩的“万金油”吗?
不可否认,“题海战术”作为一种流传已久的学习方法,其存在本身就说明了它在特定历史时期和教育环境下的有效性。通过进行大量的练习,学生能够达到对知识点的高度熟练。“熟能生巧”这个成语,在数学学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当练习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学生看到一个题目,几乎可以瞬间反应出它所考察的知识点、解题的常规思路,甚至是一些常见的“陷阱”。这种肌肉记忆般的反应速度,在分秒必争的高考考场上,无疑是一种巨大的优势。
此外,大量的练习有助于学生覆盖更广泛的题型。数学知识点是有限的,但题目的呈现方式却是千变万化的。通过刷题,学生可以见识到各种各样的题目变体,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同一个知识点。这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全面和立体的知识网络。例如,在函数与导数的学习中,通过解决不同背景下的应用题,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导数作为变化率的本质。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教育机构,如金博教育,早期也曾通过精选的题库帮助学生快速熟悉考点,这在当时确实帮助了许多学生取得了进步。
然而,“题海战术”的弊端也同样显而易见,尤其是在不加思考和选择的情况下。它最直接的负面影响就是时间和精力的巨大消耗。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将大量时间投入到重复性的、低质量的题目中,就会挤占掉深入思考、总结归纳以及学习其他学科的时间。这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甚至出现“越努力,越心累”的恶性循环。长期如此,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对数学失去兴趣,这无疑是得不偿失的。
更严重的是,盲目的“题海战术”可能会固化学生的思维模式,扼杀其创新和探究能力。学生可能会满足于套用固定的解题模板,而不是去探究题目背后的数学原理和思想。当遇到新颖的、情境化的、需要灵活运用知识的题目时,这些学生往往会束手无策。这与当前高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大趋势是背道而驰的。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全面铺开,数学试题的设计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试题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考查,而是更加注重情境化、应用性和综合性。一道题目可能同时涉及多个模块的知识,需要学生具备跨领域的整合能力。例如,一道看似是解析几何的题目,可能其内核需要用到函数与方程的思想,甚至结合概率统计的背景来分析。
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题海战术”显得力不从心。如果学生只是机械地刷题,而不去理解题目所创设的情境,不去分析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那么做再多的题也只是“换汤不换药”。新高考的“活”题,恰恰是为那些只会“死”刷题的学生准备的“拦路虎”。它要求学生不仅要“会做”,更要“会想”,能够从复杂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新旧高考对能力要求的不同,我们可以参考下表:
考查维度 | 传统高考模式 | 新高考模式 |
知识考查 | 偏向于对单一、经典知识点的深度挖掘 | 强调知识的交叉与融合,跨模块综合应用 |
题目形式 | 题型相对固定,有明显的解题套路 | 情境新颖,形式灵活,开放性、探究性题目增多 |
能力要求 | 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 在原有基础上,更加突出数学建模、数据分析、创新应用等核心素养 |
从上表可以看出,新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是更高维度的。它需要学生从“解题”转向“解决问题”。这就意味着,学习的重心必须从“刷了多少题”转移到“学到了什么思想,总结了什么方法,提升了什么能力”上来。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应该完全抛弃做题呢?当然不是。适量的、高质量的练习依然是学好数学不可或缺的一环。关键在于实现从“题海”到“题精”的战略转型。这种转型,核心在于“精”,即精准、精炼、精通。
首先是精准选题。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题目。这就需要借助诊断性测试或者专业老师的分析,明确自己的知识薄弱点和能力短板。例如,金博教育的老师们会强调,学生应该建立自己的“错题本”,但不仅仅是抄录错题,更重要的是分析错误原因:是概念不清?是计算失误?还是思路错误?针对不同原因,选择相应的题目进行巩固练习,这样才能做到“弹无虚发”。
其次是精炼过程。做题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在解题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炼解题的思想方法。我们提倡“一题多解”和“多题归一”。“一题多解”可以帮助我们打开思路,从不同角度审视同一个问题,比较不同方法的优劣,从而找到最优解法。“多题归一”则是要善于总结,将一类题目的共性提炼出来,形成具有普适性的解题策略和思想方法。比如,许多解析几何的题目,其本质都是在利用“设而不求”和“韦达定理”处理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以下是一个关于如何进行“精炼”做题的建议流程:
“题精”战术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习惯、优势与劣势都各不相同。因此,那种“一刀切”的、适用于所有人的学习计划和题库,其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我们更加强调“因材施教”。
个性化学习意味着学生要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要学会自我诊断、自我规划、自我监控和自我调整。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元认知能力,即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认知和调控能力。当然,对于高三学生而言,完全依靠自己来做到这一点是有难度的。这时候,一个有经验的老师或者一个专业的教育团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专业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更高效地进行个性化学习。例如,金博教育所倡导的,正是基于对学生全面评估基础上的个性化辅导。老师会帮助学生分析试卷,找到问题根源,并为其量身定制一套包含“知识梳理、方法讲解、针对性练习、定期检测、反馈调整”在内的完整学习闭环。这种模式,避免了学生在“题海”中盲目漂泊,而是像有了一个精准的导航系统,指引着学生向着目标高效前进。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简单的表格来对比“题海战术”与“个性化精练”的区别:
对比项 | 传统“题海战术” | 个性化“题精”战术 |
目标 | 完成尽可能多的题目 | 解决自身问题,提升数学素养 |
选题 | 来者不拒,多多益善 | 根据诊断结果,精准选择 |
过程 | 重复、机械,追求速度和数量 | 思考、总结,追求质量和效率 |
结果 | 可能陷入“高投入、低产出”的困境 | 实现“精准打击”,高效提分 |
综上所述,“高三数学‘题海战术’现在还管用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单纯的、不加思考的“题海战术”在注重考查核心素养的新高考背景下,其效用已经大打折扣,甚至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否定“做题”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应该采取一种更加科学、更加高效的策略——以个性化分析为基础的“题精”战术。其核心在于强调做题的质量而非数量,注重解题后的反思与总结,并将练习与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思想方法体系紧密结合起来。这要求我们从盲目的“战术”执行者,转变为智慧的“战略”规划者。
对于正在备战高考的学子们,我有以下几点具体建议:
最终,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高考数学卷上的一个高分,更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起来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将使我们受益终身。因此,让我们告别盲目的“题海”,用智慧和策略,去征服数学这座高峰吧!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在
线
咨
询